知经文章
筛选文章
经验贴/北大汇丰经济学考研的备考心态和长期战略
这是一个关于备考心态和长期战略的经验贴,我把考研视为属于自己的长跑。我以前是一个非常容易焦虑的人,但是在9个月的备考过程中,我的心态大部分时候非常稳定平静甚至较为享受,因此想在此方向做一点分享。背景为应届985院校经管专业。
特朗普经济学:2025春季关税“七进七出”与一场弱智的真人秀
2025年伊始,特朗普总统再掌白宫,世界经济的“过山车”也准时发车。本文聚焦1月至5月13日间,其反复无常、堪称“弱智”的关税政策如何搅动全球,最终在一场“胜利大撤退”中暂时收场。
我考研上岸清华单招一人的学硕项目,并刷新了近些年的最高分
24届首次参加考研,初试位列清华经管某专业第二,复试被刷。25届第二次考研上岸清华某单招一人学硕,专业课成绩和复试成绩均为近五年最高分,总分为近三年最高,以390分成功上岸。
考研分数=努力程度+心态因素+随机扰动项
本文旨在通过个人备考经历为研途中的你提供精神陪伴。当你在深夜书桌前感到焦虑迷茫时,希望这些文字能让你知道:每个考研人都会经历彷徨,但坚持终会跨越山海。这篇经验贴的一些经验并不适用于所有人,请酌情参考。经验贴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从多篇经验贴中总结出共性的规律,再结合自身情况运用。
我的北大汇丰金融硕士考研上岸之旅
写在最前面的话:1. 抓大放小:先学主要知识点,细枝末节的最后找时间一起扣,不要在冷门知识点浪费太多时间。2. 有自己的节奏:不要被小红书铺天盖地的时间表和学习时常影响,只要你下定决定,任何时间开始都不算晚。3. 保持自信:心态在考研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保持每天开心,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专注自身而非他人的进度和学习情况。
北大光华考研上岸经验:我用到的资料盘点
作家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中提出:“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考研是一场艰难且漫长的战争,我们要对自己的大脑和心灵招兵买马。
避雷考研这些坑:多战上岸北大汇丰经济学硕士经验贴
详细记录了我从备考到成功考取北大汇丰经济学硕士的全程经验。
2025年北大数院金融数学上岸经验
详细记录了我从备考到成功考取北大数院金融数学专业硕士的全程经验。
考研数学习题集与经典习题集综述
本文介绍了国内考研数学习题集与国外经典习题集,希望对考研数学备考有所帮助。
保罗·格雷厄姆:做什么?
保罗·格雷厄姆关于人生目标与价值的思考,探讨了"一个人应该做什么"这个根本问题。
经验贴/北大汇丰经济学考研的备考心态和长期战略
PHBS Economics Master Program Application Experience
这是一个关于备考心态和长期战略的经验贴,我把考研视为属于自己的长跑。我以前是一个非常容易焦虑的人,但是在9个月的备考过程中,我的心态大部分时候非常稳定平静甚至较为享受,因此想在此方向做一点分享。背景为应届985院校经管专业。
前言
这是一个关于备考心态和长期战略的经验贴,我把考研视为属于自己的长跑。我以前是一个非常容易焦虑的人,但是在9个月的备考过程中,我的心态大部分时候非常稳定平静甚至较为享受,因此想在此方向做一点分享。背景为应届985院校经管专业。
一、建立“匀速前进”的常态步调
我从3月中旬开始学习,一直到考研前一天,都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的学习时长和学习质量。整个考研过程中基本保持每天7-9小时的学习,觉得该休息时给自己放假,大概一两周随意休息一天。稳定的学习时长会帮助维持稳定的心态,前期不因为时间看上去很富足就少学、过于松弛,后期也就不会觉得时间越来越少而焦虑、过于紧绷。一直保持平常心,可以让任务相对稳健地完成,但更重要的是,前期建立的常态和习惯将内化成特殊的参照物,这让我在后期保持和累积对自己的信任,因为我知道现在的状态跟之前一样好,甚至比之前更好,既然状态是对的,有什么理由会失败呢?
二、当“匀速”状态被打破
长线学习中,状态的波折和突发事件的打扰无法避免,有时候我们会暂时退出匀速步调。
当然首先是尽量避免自己主动引发的干扰事件。多观察身体和心理状态是必要的,如果感到非常疲劳就去休息吧。回看我的一次发烧经过,有时候强撑、生病、被迫休息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疏忽,甚至也许是一种隐秘的偷懒心理,也许更负责的态度是关照身体状态、必要时休息、保持良好状态持续学习,尽量减少生病等突发事件。
退出学习状态再重新进入的过程常常比想象中费力和耗时。如果已经因为课程考试、生病、必做的琐事或者已经发生的失误等情况暂时脱离了“匀速”状态,必须及时止损,尤其是解决内耗、后悔和焦虑等伴随而来的异常情绪。
我经历了几次相对大的状态波动。比较典型的一次是暑假7月,这个时间很微妙,上学期的期末考试结束,期末压力结束,在暑假的仪式感上也让人想要放假、回家。同时,考研复习基本进行到一半,正是压力堆积,“最适合”半途而废的时点。我回家休息了将近20天,每天学习0个小时。10天左右我就发现自己发现越休息越焦虑,感觉心情和身体状态都有失控感,这让我越来越担心之后难以回到最佳状态,开始后悔这段休息,进一步这又让我更难以下决心回学校学习。这可以概括成“行为失控-情绪”螺旋。我的做法是从情绪这一侧打破该螺旋。“今天就是行动的最好时刻”,“只要从今天开始调整,慢慢回到正常状态,之前浪费的时间对最终成绩的边际影响可以降低、可以忽略不计”。这两句话帮助我整理心情,返回学校之后,我慢慢回到“匀速前进”状态。
回过头看,适量的甚至是稍微长时间的休息几乎不会影响最终的成绩,担心、焦虑、后悔等从休息衍生出来的附属情绪反而是最大的障碍和成本,因为糟糕的情绪会影响学习的效率,甚至会让调整行为无法开始,彻底摧毁“匀速”步调的可能。当时间安排、策略使用等已经出现失误时,告诉自己一个“预期”:“这个小小的失误,是必然会经历的波动,是计划的一部分,短期波动不会影响长期趋势,情绪是唯一真正的成本,如果能控制住情绪,从当下调整回正常状态,我预期这个小小的波动不会对最终成绩产生任何边际影响。”而一旦这么想,情绪问题也就能慢慢解决,进而回到正常状态,最后取得不错的成绩。我称此为考研问题中的预期自我实现原理。
三、属于自己的长跑
我一开始就定下了院校目标,从头至尾没有变。因为我认为这个项目适合我,而我足够有能力适配它,所以我不在乎项目的竞争难度、性价比的年计波动。我们可以把考研看成一场先冲过终点者胜的比赛,但是我把考研看成只要我自己越过终点就够了的旅程,我相信这样的看法也许是有帮助的。
具体来说,不要关心别人正在干什么,不要关心什么是“完美的计划”,只要关心知识本身。我把所有用过的数学教辅书都写了两遍或者三遍,把专业课的书本看了差不多三遍,把专业课知识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编写目录和思维导图,这个自我检查的过程,让我精细地知道我会什么,我不会什么,哪些我不够熟练,哪些我不够理解,进而一点点扩大知识的版图。有人说考研是关灯洗衣服,但“了解自己不会什么”的过程能够把灯打开,很细致很耗时,但是也有成就感,是一种自信心的良好累积。我写的题目总数应该比大部分同学要少,有时打开某书APP,我也会为别人做过那么多题目和模拟感到焦虑,但是很快我知道焦虑是毫无道理的,因为我清楚我会的东西足够多,我不会的东西足够少。这种平静和自信一直延续到最后。
是否上岸有很多偶然的因素,我一直记得这一点,所以只要自己越过终点就够了。你不能确定自己有没有比别人更快,因为旅程充满偶然,总有你无法安排的事情,但是你可以努力,让自己越过终点,至少你能获得坚持不懈、自我相信、迎接挑战这些重要的品质,这些品质比一次考研的结果更重要,因为人生在长期中会均值回归。也许这种相信最终也是会自我实现的。与所有的同伴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