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can't find the internet
Something went wrong!
知经文章
筛选文章
北大光华金融硕士考研二战上岸经验分享
985保研边缘人放弃保研,两年考研北大光华金融硕士的完整经历。一战差几分无缘复试,二战成功上岸。详细分享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四科备考策略与心得体会,特别强调数学的重要性。
经验贴/在职上岸北大软微:考研是一场盛大的豪赌
一位两财一贸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分享考研北大软微金融科技的上岸经验。从目标院校调整、在职备考到最终成功,详细分享选择院校的重要性、情绪管理、时间规划、坚持不懈和充分准备等五大考研心得,为考研学子提供宝贵的实战经验。
调剂去厦大:二战数学怎么学、谈一下面试、如何面对失败和落差
一位北大汇丰未能上岸、最终调剂至厦门大学的考研学子分享二战数学学习经验、面试准备技巧,以及如何面对考研失败与心理落差的真实感悟。包含详细的数学复习方法、老师推荐、习题选择,面试三大要点,以及调剂过程的宝贵经验。
经验贴/北大汇丰经济学考研的备考心态和长期战略
这是一个关于备考心态和长期战略的经验贴,我把考研视为属于自己的长跑。我以前是一个非常容易焦虑的人,但是在9个月的备考过程中,我的心态大部分时候非常稳定平静甚至较为享受,因此想在此方向做一点分享。背景为应届985院校经管专业。
特朗普经济学:2025春季关税“七进七出”与一场弱智的真人秀
2025年伊始,特朗普总统再掌白宫,世界经济的“过山车”也准时发车。本文聚焦1月至5月13日间,其反复无常、堪称“弱智”的关税政策如何搅动全球,最终在一场“胜利大撤退”中暂时收场。
我考研上岸清华单招一人的学硕项目,并刷新了近些年的最高分
24届首次参加考研,初试位列清华经管某专业第二,复试被刷。25届第二次考研上岸清华某单招一人学硕,专业课成绩和复试成绩均为近五年最高分,总分为近三年最高,以390分成功上岸。
考研分数=努力程度+心态因素+随机扰动项
本文旨在通过个人备考经历为研途中的你提供精神陪伴。当你在深夜书桌前感到焦虑迷茫时,希望这些文字能让你知道:每个考研人都会经历彷徨,但坚持终会跨越山海。这篇经验贴的一些经验并不适用于所有人,请酌情参考。经验贴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从多篇经验贴中总结出共性的规律,再结合自身情况运用。
我的北大汇丰金融硕士考研上岸之旅
写在最前面的话:1. 抓大放小:先学主要知识点,细枝末节的最后找时间一起扣,不要在冷门知识点浪费太多时间。2. 有自己的节奏:不要被小红书铺天盖地的时间表和学习时常影响,只要你下定决定,任何时间开始都不算晚。3. 保持自信:心态在考研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保持每天开心,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专注自身而非他人的进度和学习情况。
北大光华考研上岸经验:我用到的资料盘点
作家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中提出:“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考研是一场艰难且漫长的战争,我们要对自己的大脑和心灵招兵买马。
避雷考研这些坑:多战上岸北大汇丰经济学硕士经验贴
详细记录了我从备考到成功考取北大汇丰经济学硕士的全程经验。
2025年北大数院金融数学上岸经验
详细记录了我从备考到成功考取北大数院金融数学专业硕士的全程经验。
考研数学习题集与经典习题集综述
本文介绍了国内考研数学习题集与国外经典习题集,希望对考研数学备考有所帮助。
保罗·格雷厄姆:做什么?
保罗·格雷厄姆关于人生目标与价值的思考,探讨了"一个人应该做什么"这个根本问题。
北大光华金融硕士考研二战上岸经验分享
My Two-Year Journey to PKU Guanghua Master of Finance Program
985保研边缘人放弃保研,两年考研北大光华金融硕士的完整经历。一战差几分无缘复试,二战成功上岸。详细分享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四科备考策略与心得体会,特别强调数学的重要性。
一、个人背景
毕业于top 985的商科保研边缘人。23年4月底因为一些原因放弃保研的打算,转向考研赛道。或许是因为放不下的北大情节,或许是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比较自信,从下定决心考研的一开始,我就将北大光华的金融硕士当作了我的第一志愿。
24年以极小的分差无缘复试,25年以一个比较安全的初试分数进入复试并通过复试,最终上岸。
二、初试经验
1.政治(一战70+,二战60+)
两年备考,我的政治都是7月开始的,我也认为7月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间。当然了,对于一些对其他三科比较重视或者说希望速成的同学来说,9月开始也不晚。
7-8月,是政治的听课阶段,我两年都在听徐涛老师的课,配套使用他的核心考案和优题库。我觉得徐涛老师讲的很好,不仅仅在于对政治考纲内知识的传授上,也在一些人生的感悟传递上。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每天1小时的政治听课+刷选择题的时间也是我最轻松的学习时间,正好中和数学和专业课的”烧脑”环节,也使得我每天的番茄钟达到了一个还算满意的时长。注意,政治是一门很强调记忆的学科,当你第一遍学完了思修,把前边的马原毛概史纲习思想忘掉大半是很正常的,但是只要你之前做的选择题的正确率过关(我的优题库选择题正确率基本都在90%以上,但这是因为我都是当天学完后立刻做的,记忆比较新,如果出一张覆盖所有内容的综合卷,正确率肯定不会到90%,),就没必要再回头复习了。
进入到9月,我年备考都使用了肖老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肖老在政治科目的地位不用我多说了,基本每个考政治的学生都会使用肖老的资料。此时我便没有听课了,而是先默读精讲精练,并开始有意识的记忆重要的文字表述,浏览一遍后,去做1000题对应章节的习题。9-10月,每天1h,绝对够肖1000的一轮了,速度快的同学甚至能完成肖1000全本二刷。
11月,就是对选择题综合的训练,此时肖八差不多出版了,肖八的选择题基本是必做的,这里我推荐b站苏一老师的肖八带做。反正也不要钱,课上的各种记忆技巧能帮你吃透肖八每一道选择题背后的考点。
12月,肖四出版,我是同样跟着b站苏一的视频”吃透”肖四的选择题,然后跟着苏一进行肖四大题的背诵。但是注意,背诵肖四的大题不是为了押题(当然能压中更好,但是25年命题人略微出手就完美避开了市面上多个老师的押题),是为了积累书写的语料。肖四大题的答案都是很好的语料,在25的考场上,我就使用背诵肖四时积累的语料素材,基本上填满了整张答题卡。虽说绝对的成绩不如24高,但是观察24和25复试名单中的学生的政治成绩,我发现我两年的政治成绩都是略高于均分的。
2.英语(一战80+,二战60+)
我在英语科目上花费的时间很少,大概与政治持平。第一年,因为开始的比较晚,我在8月之前每天花费半小时左右背单词,进入8月后开始做阅读。阅读我没有听任何老师的课,就是做最近20年的阅读真题,可能是受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我的解题逻辑与命题人的出题逻辑比较相似,因此在单词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我的阅读正确率还蛮高的,用了一个月做完了近20年的80篇阅读真题,回顾做题的正确率达到我的预期后,便开始了完形填空、新题型和翻译(简称”小三门”)的交叉练习,小三门的练习我也没有听任何老师的课,就是做真题,近20年真题的小三门用时大概也是1个月。做完了小三门的练习按理说应该在10月开始作文的练习了,但是由于沉迷刷英语客观题无法自拔,加上懒得动笔写,英语作文的练习一直拖延到11月底才启动,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小作文还好,我记得10分我拿了7分左右,但是大作文的20分我就只拿了9分,24年的卷子,我前面80分加起来还没有最后20分的大作文扣的多。于是在第二年,我吸取了第一年的教训,在作文联系上分配了较高的权重,但是在阅读的练习上放松了,而恰好25年正赶上英语一阅读最难的一年,导致我在做完前面70分后,大概只剩下了半小时完成作文,这导致我的大作文完成的依旧及其仓促,我猜测25年的大作文依旧是我失分最惨重的地方。从这两年的英语备考中我得到的教训是,阅读和作文”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千万不要因往年的真题完成的情况较好就疏于对该种题型的练习,此外大家最好留足一个月去做英语的套卷,我认为我在备考期间都是分题型刷题而没有从头到尾完成一整张英语套卷,是导致我在真是考场上时间分配厚此薄彼的原因之一。
3.数学(一战130+,二战140+)
数学我是两年全程都是跟的张宇老师。先说第一年吧。23年5月开始考研数学的探索,刚开始时是重新浏览了一遍大一学的微积分课本,我的两门微积分绩点都是满绩,学的比较扎实,因此重新浏览时基本没有什么困难。用了大概2周看完了课本的内容,重刷了大部分课后习题,正好五月中旬我买的张宇24考研基础30讲到了,于是觉得自己微积分有了一定基础后就放下课本,开始跟着张宇老师学习高数基础18讲。从5月中旬到6月初的两周内,每天大概4-5h左右听课+练习。带着我的小平板到图书馆,听张宇老师讲课,我比较懒,不喜欢做太多笔记,因此就在书本上的空白处写写画画,遇见例题,我会暂停视频,先自己尝试做一遍,无论对错,然后再听老师的讲解。听完一整章的内容后,就做每章节的课后题和配套的基础300题对应部分(现在已经和1000题合并了)。如此一直持续到6月初,进入大三春季学期的期末周。因为期末周还是挺忙的,从6月初到6月下旬的20天内,就暂时搁置了考研。期末周完全结束的第二天,我便重新来到图书馆。因为搁置了20天,知识有点忘记,便大概花了一周多复习了高数基础部分。进入7月,开始线性代数和概统基础的学习。此间也是每天4-5h给到数学,听课+做配套习题,线代和概统的总时间是两周。7月中旬我便进入到了数学的强化阶段。期间同样是每天4-5h给到数学,以平均每天一章的速度听课+刷对应章节习题,3周高数3周线代+概统,终于在8月31日这一天,完成了数学强化的全部内容(听完了张宇强化36讲,刷完了36讲的例题和课后题,刷完了配套的张宇1000题)。
进入9月,因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强化的内容,做真题感觉又为时过早,便又买了李林的880作为巩固补充,但是此时状态就有所下滑了,整个9月我平均每天给3h左右的时间到数学,9月刷完了880。 进入10月,便开始了真题的训练。我是从90年的真题开始刷的,前期真题比较简单,就以每天2套的计划刷,每套1.5-2h,此时我的数学又回到了每天4h左右的状态。从大概13年开始,感觉到真题明显难度上升,难以做到2h内解决一套,便改了为每天刷一套,大概2-3h,算上订正,偶尔超过3h,但绝不会到4h。
进入11月,便开始了模拟卷的训练,但天真的我那时还没有认识到模拟卷的重要性,这导致11月到12月考前这50多天内,我仅仅刷完了张宇8+4,和李林6+4共计22套模拟卷,平均每两三天才做一套卷子。但好在暑假的状态很好,基础很扎实,24年的真题我除了20题拿到中值定理的证明没做出来,一分没有之外,就是高数一道大题又扣了几分过程分,最终一战数学成绩定格在了130+。
二战我开始比较早,从3月就开始了。在6月毕业离校之前完成了数学基础阶段的全部(听完基础30讲+刷完1000题的基础部分),7-8月在家完成了张宇强化阶段的内容(强化36讲+1000题的强化部分),算是一战的复制吧。但是由于我两年备考,计算速度和思路都相对第一年有所提升,每天与一战期间相当的任务量,二战我大概4h不到就完成了。于是在8月底结束了数学的强化。二战我就没从90年代重做真题了,因为觉得太简单实在没必要,就花了4天重新做了下21-24年的4年真题,然后就开始了数学模拟卷的刷题之路。我吸取一战套卷练习太少的教训,从9-12月考前,大概刷了70多套模拟卷,包括23-25年的张八张四(共36套,23-24的张八张四可以,但25年张八有点过于”创新”,将其当作一个抽象习题集辩证练习吧)、23-25年的合工大(每年10套,共30套,质量高,难度稳定,强推),23-25年的李艳芳3套,但是李艳芳每年的3套太难了,给我做破防了,就只做了一半。还有一些机构组织的模考,合起来70套左右。
不可否认的是,二战我的数学相对于一战一定是有巨大提升的,虽然从分数上来看只是从130+到140+这不到10分的提升,但是从考场状态上来说,24年我是3个小时完完全全花光了的,动笔写到了最后一秒,但是在25年,我只用了将近2小时就写完了所有的题目,除了第20题那个证明题,有一半我证的有点虚之外,其他的地方我敢保证没有任何问题,后面的一个多点小时,我把整张卷子的计算部分又来来回回检查了两遍,确认没有任何错误之后,就开始在考场上发呆了。
成绩出来之后也确实如此,我的分应该是全部扣在了自觉虚证的半道证明题上了,不过25年光华复试的45个人中,数学最高也就144,高分应该都是扣在了那半道证明上,反正我丢了这分大家也丢了这分,那也无所谓了。
以上是我从23年5月份下定决心考光华到24年12月初试有关数学的所有经历,希望对读到这里的你有所启发,悟到灵感也好,吸取教训也罢,也算是我最后的波纹了。
最后强调一下吧。考研,搞定了数学,就搞定了一半。我的建议是,要花总备考时长的至少40%在数学上,基础薄弱的同学甚至要花50%的时间在数学上。数学是一门只要你肯花功夫,最后结果大概率不会亏待你的学科,就是要多练多算。相信各位敢于报考光华的同学一定都有一个不错的本科bg,高中三年的数学学习多少形成的自己的习惯,那么考研数学延续自己的习惯就好。但高分的共同秘诀是要花足够的时间+大量的动笔练习,若有人问我数学高分的秘诀是什么,我的回答便是:无他,唯手熟耳。
4.专业课(一战二战均110+)
专业课是我准备时长仅次于数学的科目,但是两年我的专业课成绩都不高,这里就仅说一下我认为比较好的学习素材吧。
首先微观,光华微观的难度在中级到高级之间,我看过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尼科尔森的《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和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范里安的教材作为经济学小白入门是比较合适的,这里我推荐东南大学曹乾老师翻译的版本。初学者可以通过学习范里安的教材来理解经济学的思维,但是范的课后题就不推荐做了,因为和光华风格相去甚远。尼科尔森的书堪称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天花板,本科是经济学专业或者经济学基础过硬的同学可以买来学习,其部分课后题是值得一做的,但是由于书本的知识过于数理,部分初学者可能会越学越迷糊,甚至厌恶经济学这门学科。相对而言,平新乔的这本书就是我最为推荐的了,他的课后题也是最贴合光华的,时间紧张讲求速成同学我觉得学习平新乔的这本书,做他的课后题以及光华最近20多年的真题,其练习量和考点覆盖程度足以应对光华的题目,虽不能保证专业课成绩出彩,但进入复试不因微观经济学拖后腿是足够的(事实上最近两年进入复试的同学,大部分专业课成绩都是在120附近浮动,不像数学那么高)。
其次统计,统计就没太多可说的了,把茆书吃透即可。茆书上的例题和课后题,尽量做到二刷甚至三刷。还有统计部份会少量涉及的计量经济学内容,对于计量就参考李子奈的教材即可。最基础的一元、二元OLS推导一定要掌握,然后是异方差、内生性这种不满足经典假定的情况对回归系数的统计性质有什么影响?怎么处理?光华在23年曾考过矩阵形式的回归估计,这部分就是李子奈教材中特有的内容。此外还有一些小topic,例如二元离散形式的回归,最好也学习一下推导过程。
最后,专业课的容错其实很高,比如我,连续两年专业课都没到120,但是第一年就差一丢进复试,第二年数学成绩提上去就以一个安全的分数进入复试了,因此专业课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决定你能否进入复试的,还是公共课,尤其是数学,正因如此我在经验贴中用了主要的篇幅介绍了我数学的备考历程。
三、想说的话
最后想给大家分享的是一定要找准自己心中的目标。考研注定是一个人的朝圣,考研北大更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选择。祝愿大家都能够找到自己心中的博雅塔,循此苦旅,直抵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