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can't find the internet
Something went wrong!
考研分数=努力程度+心态因素+随机扰动项
The Formula of Exam Score
本文旨在通过个人备考经历为研途中的你提供精神陪伴。当你在深夜书桌前感到焦虑迷茫时,希望这些文字能让你知道:每个考研人都会经历彷徨,但坚持终会跨越山海。这篇经验贴的一些经验并不适用于所有人,请酌情参考。经验贴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从多篇经验贴中总结出共性的规律,再结合自身情况运用。
影响考研分数的因素有哪些?简单来说,可以设定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模型:
考研分数=努力程度+心态因素+随机扰动项
在这个模型中,努力程度永远是最重要的那个因素,但是心态问题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尤其是对于二战及以上的同学。以我的经验来说,努力程度与心态因素不应该孤立地看待,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的(是否还记得考研政治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事实上,在我的后续考研经历中,心态问题反而占了大头。接下来让我们分别谈谈这些因素。
努力程度
- 时间投入:备考周期因人而异(3-12个月皆有成功案例),关键在于保持稳定可持续的学习节奏
- 科目权重:数学+专业课(250分)>政治+英语(150分)
- 目标设定:推荐初期以400分为基准(政70/英80/数130/专120),冲刺阶段应淡化具体分数锚定
应当花多少时间用于备考?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有些经验贴会说他们从3月开始准备,有些则是6、7月,甚至极端一点地说“拼搏百天上北大”也并非不切实际。
以跑步来类比,考研可以是10km,也可以是1km,但不应该是马拉松或百米冲刺。重要的是别让自己陷入进度焦虑,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那么应当如何分配各科目的学习时间?
以拿分的性价比来说,政治和英语不需要太多的准备时间就可以得到一个够用的分数。考研得分的关键在于数学和专业课,这两门课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落实到时间分配上,如果在复习过程中发现数学、专业课的时间需要额外挤占一部分政治、英语的时间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我的历次备考过程中,我都给自己设定了400分的目标。需要明确的是,这个目标仅用于在备考前中期指导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冲刺阶段建议忘掉它(避免锚定效应)。
以400分为例,这个分数具有不错的指导意义,考到这个分数所需要的努力程度相对适中,而考到400分以上所需努力程度带来的边际收益的递减速度较快,意识到这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分配自己的时间。
具体到每一科目上,可以是政治70,英语80,数学130,专业课120,也就是政治英语150左右,数学专业课250左右,我将在后文解释为什么设定这样一个目标分数。
心态管理(二战考生特别关注)
- 典型困境:独处备考易陷入”必须成功”的思维陷阱,具体表现为:
- 过度焦虑(如纠结复试未发生的问题)
- 容错率降低(错题即自我否定)
- 考场决策失误(因执著单题影响全局)
- 应对策略:
- 建立”允许失误”的备考心态
- 专注当下复习而非结果预判
- 考场上贯彻”得分优先”原则
心态问题在一战的时候也许还不突出,但如果你是二战以上的考生,可能会面临更加巨大的心理压力。我在一战的时候按部就班地推进自己的复习进度,因此心理状态也比较稳定,没有太大的波动,这也使得我能够在考场上发挥自己的正常实力。
但是,我在后续包括这次的考研经历中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在备考阶段的过度焦虑使我难以长时间专注于复习,注意力时常被分散;而在考场上,紧张、不自信以及患得患失的心态打乱了做题节奏。
具体来说,在二战以上的备考过程中,离开了校园内的学习环境,自己一个人相对更难进入学习状态。更严重的影响是,你给自己设定的容错率会大幅下降,产生“这次一定要考上”的心态,因而会对自己求全责备,而当自己碰到棘手的难题没能解决或者是以前的错题又出错了以后,则会变得懊恼,焦虑感油然而生。
这种焦虑是多方面的,既有对不会做题的畏惧,也有对gap year的担忧,甚至还会产生即使过了初试也难过复试这样的胡思乱想。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地疏导,很容易就会使自己分散注意力,影响复习质量。
而在考场上,具体的表现就是会死磕某道题目而影响时间分配(因为不能容忍自己丢分,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上文中说在备考冲刺阶段建议忘掉自己的目标分数),考试时间紧张后又不再能仔细审题冷静思考。
以我的经历作为教训,我建议各位同学在备考过程中注意关心自己的心理状态,在考场上切记得分至上,绝对不要患得患失。如果你也产生了和我一样的焦虑,请你意识到你这些焦虑偏离了对考研的正确认识,是不理性不健全的。
不可控因素
考研中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会影响你的成绩,比如疫情或考试课程改革,这些因素让我在多战考研中全碰上了。
我二战时的那个冬天刚好全国疫情解封,我不幸感染了新冠在考研那两天严重发烧;而在今年,我又刚好碰上了北大专业课改革。这些因素不是你我能控制的,但是你所能做的,唯有全力以赴。我建议可以看一看罗翔老师分享的他的一个学生的经历(考研、法考双上岸,但本科学历证书无效,不得不重新自考本科、法考及研究生)。
但无论如何,这些因素远不及你的努力程度重要,踏实有效的复习才是考取高分的王道。
各科目备考策略
在前文我提到备考初期暂时以400分为目标比较合适,这是我根据自身多战经历得出的结论。在这里我将分科目解释一下这样说的原因。
1.政治目标70分:客观题40分+主观题30分
政治拿分的关键在于客观题,主观题大家难以拉开差距,即使有差距也差不多就是一道数学选填的分数。政治客观题仅马原部分需要理解原理,其他部分背知识点加刷题,拿到40分并不算难事。主观题可以等到肖四肖八出版后再背诵。总的来说,政治这门课不需投入过多时间即可拿到够用的分数。
2.英语目标80分:考研英语核心在于词汇量,辅以真题训练
个人认为英语学习不存在捷径,它是一门注重积累的科目,单词量储备胜过一切。单词量上去了,自然就能看懂文章。我在前文说,英语也是一门性价比科目,原因每天适量的时间背单词并训练真题即可。至于作文,如果不追求特别高的分数,那么需要花的时间也不多。更具体的学习方法请移步其他经验贴。
3.数学目标130分:力求线代、概率论部分满分,高数部分允许15分容错错
我始终认为数学考到130分并不困难,需要的仅仅是对基础知识扎实而全面的掌握。数学分为高数、线代、概率论三个部分,其中线代和概率论不会有太大的思维难度,这两部分应当以满分为目标。高数部分,证明题先扣8分,选填错一道难题扣5分,考到130分仍然有允许失误的空间。因此,数学130分是一个基本目标。关于数学的学习有两点个人建议。
第一,保持听课理解与刷题的平衡。与主流的数学学习方法不同,我认为刷题很重要,但对知识点的初次理解可能更为关键。我在第一次备考的暑假,集中学习了武忠祥老师的辅导课程,配合数学复习全书,特别注重对知识点的理解,而网课中讲解的题量虽然不多,但对于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概念以及运用已经足够。刷题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理解、积累思路、提高熟练度,如果知识点没掌握到位就盲目刷题,效果可能并不好。
第二,数学(包括专业课)比较适合模块化学习,集中突破重难点。数学是注重理解的科目,以导数与微分的相关知识点为例,短时间内集中掌握所有知识点会比将知识点分散到多个时段学习更容易融会贯通。
4.专业课目标120分:在知识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再去掌握重点题型
我的专业课历次成绩起伏较大,因此没有比较好的学习建议。只有一点需要提醒,注意知识点的全面掌握。以光华的统计真题为例,24年没有考计量的知识点,反而增加了几道概率论的题目,而再参考24以前的真题,概率论的题目一般只有第一道且比较简单。有一些经验贴认为,茆书5章以后才是重点章节。但实际上以24年的命题来看,前4章也很重要。因此,要想学好专业课必须全面掌握知识点,其次再去突破重要题型。
命题趋势分析
近年各科共性特征:
- 基础能力考查强化
- 冷门考点出现
- 思维难度适度降低,但知识覆盖度要求提升
在我的多战经历中,能感受到近年来各个科目都呈现出更加注重基本功的趋势。以25年的真题为例,政治的客观题出现了一些需要对概念理解透彻(猴体解剖vs人体解剖)才能做对的题,英语对单词积累和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数学考察了冷门知识点(经验分布函数、泊松近似)的同时并没有在思维难度上太为难大家,专业课也同样存在对基本概念的考察(搭便车问题、统计部分选择题)。这提醒我们务必重视扎实而全面的知识掌握,可以突出重点,但不能忽略冷门知识点。
相信大家只要能保持稳定的复习节奏和积极的考试心态,一定能取得让自己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