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经 KNOWECON · 卓越的经济金融统计数学学习平台

命题性知识

# 命题性知识 (Propositional Knowledge)

命题性知识(Propositional Knowledge),也称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或描述性知识,是{{{认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关于"事实是什么"的知识,即可以用{{{命题}}}的形式加以表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的问题,而非"如何做"(how)的问题。

命题性知识的典型例子包括:"巴黎是法国的首都"、"水的化学式是 $\text{H}_2\text{O}$"、"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等。这些陈述都可以被赋予{{{真值}}}(即判断为真或假),并且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形式明确表达和传递。

## 命题性知识的基本特征

命题性知识具有以下几个核心特征:

一. 可表述性:命题性知识能够通过语言、文字、数学公式、图表等符号系统完整地表达出来。这使得知识可以被记录、传播和教授。

二. 真值性:命题性知识具有明确的真假属性。一个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在经典{{{二值逻辑}}}中)。例如,"雪是白色的"这一命题为真,而"雪是黑色的"则为假。

三. 客观性:命题性知识的内容独立于个人的主观经验和技能。"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这一知识对所有人都是相同的,不因个人经历而异。

四. 可证成性:命题性知识通常需要有理由、证据或{{{证成}}}(justification)来支持其为真。这涉及到{{{知识论}}}中关于知识标准的核心讨论。

## 命题性知识与其他知识类型的区分

### 命题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在{{{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知识常被分为两大类:

{{{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涉及技能、操作步骤和行动过程。例如,知道如何骑自行车、如何演奏乐器、如何解方程等。程序性知识往往难以用语言完整表达,需要通过实践和练习来掌握,并且在熟练后可以自动化执行。

相比之下,命题性知识是关于事实和概念的静态知识。例如: - 命题性知识:"自行车有两个轮子"、"踏板连接链条驱动后轮" - 程序性知识:实际骑自行车的平衡技巧和操作能力

在实际认知活动中,这两类知识相互支持。命题性知识为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而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又能促进对相关命题性知识的深入理解。例如,学习数学定理(命题性知识)有助于解题(程序性知识),而大量解题练习也能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 命题性知识与亲知

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特别是在{{{罗素}}}(Bertrand Russell)的认识论框架下,知识还可以分为{{{亲知}}}(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和摹状知识(Knowledge by Description)。

亲知是指通过直接经验或直接接触而获得的知识,不需要中介或推理。例如,直接感知到的红色、疼痛的感觉、当下的意识状态等。这类知识具有直接性非命题性的特点,难以完全用语言捕捉。

命题性知识(或摹状知识)则是间接的、通过{{{描述}}}和{{{推理}}}获得的知识。例如,我们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对科学理论的认识、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测等,都属于命题性知识。这类知识依赖于语言和概念的中介,是可以用命题形式表达的。

## 命题性知识的传统定义:被证成的真信念

### 知识三要素(JTB理论)

在{{{西方哲学史}}}上,特别是自{{{柏拉图}}}以来,命题性知识的标准定义是被证成的真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通常简称为JTB理论。这一定义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的对话录《泰阿泰德篇》(Theaetetus)。

根据JTB理论,一个主体 $S$ 知道命题 $P$,当且仅当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一. 真条件(Truth Condition):$P$ 为真。知识必须是关于真实情况的,如果 $P$ 为假,则 $S$ 不可能真正知道 $P$。例如,在哥白尼之前,人们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由于这一命题为假,我们不能说那时的人们"知道"这一点,他们只是"相信"而已。

二. 信念条件(Belief Condition):$S$ 相信 $P$ 为真。知识要求主体对命题持有某种{{{心理态度}}},即接受或相信该命题。如果 $S$ 根本不相信 $P$,即使 $P$ 为真,我们也不能说 $S$ 知道 $P$。

三. 证成条件(Justification Condition):$S$ 对 $P$ 的信念是被证成的、有充分理由的或合理的。这个条件将知识与偶然的真信念区分开来。例如,某人通过随机猜测得出一个正确答案,虽然他相信这个答案且答案为真,但我们不认为他"知道"这个答案,因为他的信念缺乏合理的证成。

### 证成的含义

证成(Justification)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知识论}}}中有多种理解方式:

{{{证据主义}}}(Evidentialism)认为,证成来自于充分的证据或理由。一个信念是被证成的,意味着主体拥有支持该信念的充分证据。

{{{可靠论}}}(Reliabilism)则认为,证成在于信念形成过程的可靠性。如果一个信念是通过可靠的认知过程(如正常的感知、有效的推理等)产生的,那么它就是被证成的。

{{{融贯论}}}(Coherentism)主张,一个信念的证成在于它与主体的其他信念形成融贯一致的体系。

{{{基础论}}}(Foundationalism)则认为,某些基础信念(如直接的感知信念或{{{自明真理}}})无需进一步证成即可成立,而其他信念则通过这些基础信念得到证成。

### 葛梯尔问题对JTB理论的挑战

1963年,美国哲学家埃德蒙·葛梯尔(Edmund Gettier)在一篇仅三页的论文《被证成的真信念是知识吗?》(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Knowledge?)中,提出了对JTB理论的经典反驳,引发了{{{知识论}}}领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激烈讨论。

{{{葛梯尔问题}}}的核心在于:即使一个信念满足了真、信念和证成这三个条件,它仍可能不是真正的知识。葛梯尔通过构造反例说明,在某些情况下,一个被证成的真信念可能只是出于"认知运气"(epistemic luck)而碰巧为真,这种情况不应被视为知识。

葛梯尔的经典案例一

假设史密斯和琼斯都在申请同一份工作。史密斯有很好的理由相信"琼斯会得到这份工作且琼斯口袋里有10枚硬币",因为公司总裁告诉他琼斯会被录用,而且他亲自数过琼斯口袋里的硬币。基于这个信念,史密斯推出:"得到这份工作的人口袋里有10枚硬币。"

然而,实际情况是:公司最终录用了史密斯而非琼斯,而史密斯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口袋里也恰好有10枚硬币。因此,"得到这份工作的人口袋里有10枚硬币"这一命题为真,史密斯相信它,并且有合理的理由相信它(基于总裁的话和对琼斯的观察)。但直觉上,我们不会说史密斯真正"知道"这一命题,因为他的信念为真只是偶然的巧合。

葛梯尔问题表明,JTB三条件并非知识的充分条件。这促使哲学家们寻找"第四条件"或对证成条件进行更精细的修正,以排除这类认知运气的情况。这包括: - 无错条件:要求证成过程中不依赖任何虚假信念 - 因果理论:要求信念与事实之间存在适当的{{{因果关系}}} - 安全条件:要求在相近的{{{可能世界}}}中,如果主体采用同样方式形成信念,该信念也为真 - 敏感性条件:要求如果命题为假,主体就不会相信它

## 命题性知识的认知表征

在{{{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命题性知识的心理表征方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 命题网络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命题性知识在人脑中以命题(Proposition)为最小单位进行表征。一个命题大致相当于一个"想法"或"观念",它表达概念之间的关系。

命题可以进一步组织成命题网络(Propositional Network)或{{{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在这种网络结构中: - 节点代表概念或对象 - 连接代表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是""有""位于"等)

例如,"巴黎是法国的首都"这一命题性知识可以表示为: - 节点:[巴黎]、[法国]、[首都] - 关系:[巴黎] —是— [首都],[首都] —属于— [法国]

### 陈述性记忆

在{{{记忆心理学}}}中,命题性知识对应于{{{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或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陈述性记忆是指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和陈述的记忆内容,与{{{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对应程序性知识)相对。

陈述性记忆进一步分为: - {{{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关于一般事实和概念的记忆,如"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狗是哺乳动物" - {{{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关于个人经历和特定事件的记忆,如"我上周去了博物馆"、"我10岁时学会了游泳"

语义记忆更典型地体现了命题性知识的特点,因为它是去情境化的、客观的知识;而情节记忆虽然也可以用命题形式表达,但具有更强的个人性和时空特定性。

## 命题性知识的哲学分类

### 先验知识与后验知识

在{{{康德}}}(Immanuel Kant)的认识论框架下,命题性知识可以根据其证成方式分为:

{{{先验知识}}}(A Priori Knowledge)是独立于经验就可以获得的知识。例如: - 逻辑真理:"如果 $P$ 则 $P$" - 数学知识:"$2 + 3 = 5$"、"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 概念分析:"所有单身汉都是未婚男性"

这类知识的证成不依赖于具体的经验观察,而是基于{{{理性}}}、{{{逻辑}}}或{{{概念分析}}}。

{{{后验知识}}}(A Posteriori Knowledge)是依赖于经验观察才能获得或证成的知识。例如: - "水在100摄氏度时沸腾" - "太阳从东方升起" - "拿破仑在1815年战败于滑铁卢"

这类知识必须通过感官经验、实验观察或历史记录等经验手段来证实或证伪。

值得注意的是,{{{克里普克}}}(Saul Kripke)在《命名与必然性》中提出,先验/后验(认识论概念)与{{{必然/偶然}}}({{{形而上学}}}概念)并不完全对应。例如,"标准米尺的长度是一米"是先验但偶然的(因为我们本可以用其他标准定义米),而"水是 $\text{H}_2\text{O}$"是后验但必然的(因为这是水的本质,尽管需要通过经验才能发现)。

### 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

康德还区分了:

{{{分析命题}}}(Analytic Proposition):其谓词概念包含在主词概念中的命题。例如:"所有单身汉都是未婚的",因为"未婚"是"单身汉"定义的一部分。分析命题的真假仅依赖于概念的意义,无需诉诸经验事实。

{{{综合命题}}}(Synthetic Proposition):其谓词概念不包含在主词概念中的命题。例如:"所有单身汉都不快乐",因为"不快乐"并非"单身汉"定义的一部分。综合命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世界的新信息。

康德的一个重要哲学贡献是提出先验综合命题的可能性,即既独立于经验又能扩展知识的命题(如几何学和纯粹数学的命题)。然而,{{{逻辑实证主义}}}者如{{{奎因}}}(W.V.O. Quine)后来对分析/综合二分法本身提出了质疑。

## 真值条件语义学

在{{{语言哲学}}}和{{{形式语义学}}}中,命题性知识与{{{真值条件}}}(Truth Conditions)的概念紧密相关。

根据真值条件语义学(Truth-Conditional Semantics),一个陈述句的意义就是使该句子为真的条件。例如,"正在下雪"这一句子的意义,就是当且仅当正在下雪时,该句子为真的这个条件。

这种理论认为: - 理解一个命题就是知道在什么条件下它为真 - 命题的意义可以通过其真值条件来刻画 - 两个句子如果具有相同的真值条件,则表达相同的命题

这一框架为命题性知识的语义分析提供了形式化工具,在{{{逻辑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中有广泛应用。

## 命题性知识在知识工程中的应用

在{{{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领域,命题性知识是知识表示和知识库构建的核心内容。

### 知识表示

命题性知识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化方式表示:

一. {{{一阶谓词逻辑}}}:使用谓词、量词和逻辑联结词表达知识。例如: - $\forall x (\text{人}(x) \rightarrow \text{有死的}(x))$(所有人都会死) - $\text{首都}(\text{巴黎}, \text{法国})$(巴黎是法国的首都)

二. {{{语义网络}}}{{{知识图谱}}}:使用节点和边表示实体及其关系。例如,DBpedia、Wikidata等大规模知识图谱包含了数以亿计的命题性知识。

三. 框架表示(Frame Representation)和本体(Ontology):使用结构化的框架或本体语言(如OWL)来组织领域知识。

四. 产生式规则:使用"如果-那么"形式表达条件性知识。例如: - IF 温度 > 100°C AND 压力 = 1个大气压 THEN 水沸腾

### 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是近年来表示和组织大规模命题性知识的重要技术。知识图谱以图的形式存储实体(节点)及其之间的关系(边),每一个三元组 $(\text{实体}_1, \text{关系}, \text{实体}_2)$ 可以视为一个原子命题。

例如,在知识图谱中,"(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发展了, 相对论)"这一三元组表达了命题性知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展了相对论"。

知识图谱技术在搜索引擎(如Google Knowledge Graph)、智能问答系统、推荐系统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 命题性知识的教育意义

在{{{教育学}}}和{{{教学设计}}}中,区分命题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对于有效教学至关重要。

命题性知识的教学特点: - 主要通过讲授、阅读、讨论等方式传递 - 强调理解、记忆和组织 - 可以通过测验、论述题等方式评估 - 学习策略包括{{{精细加工}}}、{{{组织策略}}}、{{{意义学习}}}等

与程序性知识的整合: 有效的教学需要将命题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结合。例如,在数学教学中: - 命题性知识:理解数学定理、概念和原理 - 程序性知识:掌握解题方法和运算技能

研究表明,单纯的命题性知识学习可能导致"惰性知识"(inert knowledge)——学生知道概念但不会应用。因此,教学设计应促进知识的情境化和应用。

## 命题性知识的局限

尽管命题性知识在认识论和知识传播中占据核心地位,但它也存在一些重要局限:

一. 无法完全捕捉实践技能:正如{{{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所指出的,"知道如何"(knowing-how)不能完全还原为"知道那"(knowing-that)。骑自行车的技能无法仅通过命题性描述来完全传递。

二. 难以表达{{{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强调,很多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超出了命题性表达的范围。

三. 忽视情境和体验:命题性知识往往是去情境化的、抽象的,可能忽视知识的情境依赖性和{{{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维度。

四. 语言表达的限制:某些复杂的经验、感受或直觉可能无法用命题完整表达,如{{{感质}}}}(qualia)问题——关于主观感受的本质。

## 当代发展

当代认识论对命题性知识的研究继续在多个方向展开:

一. {{{形式认识论}}}(Formal Epistemology):使用概率论、{{{博弈论}}}、{{{模态逻辑}}}等形式化工具研究知识和{{{理性信念}}}的结构。

二. {{{社会认识论}}}(Social Epistemology):研究知识的社会维度,如证言(testimony)、专家知识的可靠性、群体知识等。

三. {{{德行认识论}}}(Virtue Epistemology):将焦点从信念的证成转向认知主体的{{{智性德行}}}(intellectual virtues),强调品格和能力在知识中的作用。

四. 情境主义(Contextualism):认为知识归属(knowledge ascription)依赖于对话语境,"知道"的标准在不同语境中可能不同。

## 结语

命题性知识作为可以用命题形式表达的知识,是人类认知和知识传播的基石。从柏拉图的"被证成的真信念"到葛梯尔问题,从认知心理学的表征研究到人工智能的知识工程,命题性知识的概念贯穿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

理解命题性知识的本质、结构和局限,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人类认知的理解,也为知识的有效传播、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教育实践的改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更好地表示、组织、传递和应用命题性知识,仍然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