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经 KNOWECON · 卓越的经济金融统计数学学习平台

理性预期

# 理性预期 (Rational Expectations)

理性预期 (Rational Expectations) 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石之一,是一种关于经济主体如何形成对未来经济变量{{{预期}}}的理论假说。该理论由经济学家{{{约翰·穆斯}}} (John Muth) 在1961年首次提出,并在20世纪70年代由{{{小罗伯特·卢卡斯}}} (Robert Lucas Jr.)、{{{托马斯·萨金特}}} (Thomas Sargent) 等人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

理性预期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经济主体}}}在形成对未来的预期时,会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包括关于当前经济变量的数据、他们对经济运行方式的理解(即他们脑中的{{{经济模型}}}),以及对政府未来政策的预期。因此,理性预期也被称为"有模型支撑的预期" (model-consistent expectations)。

## 核心思想:无系统性误差

理性预期理论的关键推论是,经济主体的预测在长期内不会犯下系统性误差 (systematic errors)。这意味着人们可能会因为未预料到的随机冲击而犯错,但他们不会持续地、可预测地重复犯同一种错误。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将其与其它预期形成机制进行对比:

* 静态预期 (Static Expectations):这是最简单的预期形式,即假设未来会和现在一样。例如,预期明年的{{{通货膨胀}}}率与今年的通货膨胀率相同。这种预期显然过于简单,无法应对变化的经济环境。

* {{{适应性预期}}} (Adaptive Expectations):这是一种更复杂的机制,认为人们根据过去的预测误差来调整未来的预期。例如,如果上一年预测的通胀率低于实际通胀率,人们就会向上修正对今年通胀率的预期。其公式可以表示为: $$ E_t[\pi_{t+1}] = E_{t-1}[\pi_t] + \lambda (\pi_t - E_{t-1}[\pi_t]) $$ 其中,$E_t[\pi_{t+1}]$ 是在 $t$ 时期对 $t+1$ 时期通胀率 $\pi$ 的预期,$\lambda$ 是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调整系数。适应性预期的问题在于,它是"向后看"的 (backward-looking)。如果政府宣布一项将显著提高未来通胀的政策,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主体只会慢慢地、在观察到实际通胀上升后才调整预期。而理性预期则认为,人们会立即利用这一政策信息来更新他们的预期,因此是"向前看"的 (forward-looking)。

理性预期则主张,人们作为理性的决策者,不会忽视如政府政策声明这类明显影响未来的重要信息,因此不会像适应性预期那样持续犯错。

## 数学表述

在数学上,理性预期可以精确地表述。令 $X$ 为一个随机经济变量,$X_{t+1}$ 是其在 $t+1$ 时期的实现值。在 $t$ 时期,经济主体基于当时可获得的所有信息的{{{信息集}}} $\mathcal{I}_t$ 形成对 $X_{t+1}$ 的预期。这个理性预期记为 $E_t[X_{t+1}]$。

根据理性预期假说,这个预期等于该变量在信息集 $\mathcal{I}_t$ 下的数学条件期望: $$ E_t[X_{t+1}] = E[X_{t+1} | \mathcal{I}_t] $$

这一定义具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我们可以定义{{{预测误差}}} (forecast error) $\epsilon_{t+1}$ 为: $$ \epsilon_{t+1} = X_{t+1} - E_t[X_{t+1}] $$

根据理性预期假说,该预测误差必须与信息集 $\mathcal{I}_t$ 中的任何信息都{{{不相关}}} (uncorrelated)。也就是说,对于任何包含在 $\mathcal{I}_t$ 中的信息 $Z_t$,都有 $E[\epsilon_{t+1} Z_t] = 0$。特别地,预测误差的平均值(无条件期望)为零: $$ E[\epsilon_{t+1}] = 0 $$

这正是"无系统性误差"的数学表达:人们的错误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并且平均为零。

## 理性预期的主要推论

将理性预期假说引入宏观经济模型,会产生一系列深刻且富有争议的结论,彻底改变了经济学家对经济政策的看法。

### 1. 政策无效性命题 (Policy Ineffectiveness Proposition, PIP)

由萨金特和{{{尼尔·华莱士}}} (Neil Wallace) 提出的{{{政策无效性命题}}}指出,在一个具有{{{理性预期}}}和价格灵活性的经济体中,系统性的、可预测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对于影响{{{实际变量}}}(如{{{产出}}}和{{{就业}}})是无效的

逻辑如下:假设{{{中央银行}}}有一个政策规则,即每当失业率上升超过某个阈值时,就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在理性预期的世界里,经济主体(企业和工人)了解这个规则。因此,当他们观察到失业率上升时,他们会预期到即将到来的货币扩张和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于是,工人们会立即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企业也会相应提高产品价格。结果,货币扩张的所有效果都被价格和工资的上涨所吸收,而对实际产出和就业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唯一的后果是更高的通货膨胀。

根据这一命题,只有未被预料到的 (unanticipated) 政策冲击(即随机的、非系统性的政策行为)才能在短期内影响实际经济活动。

### 2. 卢卡斯批判 (Lucas Critique)

以其提出者小罗伯特·卢卡斯命名,{{{卢卡斯批判}}}是对传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在政策评估方面应用的根本性批评。

在卢卡斯之前,经济学家通常使用基于历史数据估计的宏观计量模型来预测不同政策选择的效果。例如,一个模型可能显示历史数据中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稳定的权衡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政策制定者可能会据此认为,他们可以通过容忍稍高的通货膨胀来降低失业率。

卢卡斯指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模型中估计出的参数(如通胀与失业的关系)并非深层次的结构性参数,而是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政策规则下经济主体的最优行为和预期。如果政府改变了其政策规则(例如,从一个低通胀目标转向一个高通胀目标),理性的经济主体会改变他们的预期和行为方式,从而导致模型本身的参数发生变化。因此,基于旧政策制度下估计出的模型,完全无法用于预测新政策制度下的经济后果。

卢卡斯批判促使宏观经济学转向建立基于微观基础的、参数不受政策变化影响的(即"深层"参数,如偏好和技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DSGE) 模型。

### 3. 在金融学中的应用:有效市场假说

理性预期是金融学中{{{有效市场假说}}}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 的理论基础。EMH认为,{{{资产价格}}}(如股票价格)已经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如果市场参与者具有理性预期,他们会利用所有信息来交易,直到所有可预测的盈利机会都消失为止。这意味着,资产价格的变动应该只由未被预期到的新信息("新闻")驱动,因此价格路径近似于一个{{{随机游走}}} (Random Walk),使得持续"战胜市场"变得不可能。

## 批评与局限

尽管理性预期在理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它也面临着许多批评,主要是关于其假设的现实性。

* 信息和认知成本:理性预期假设经济主体可以无成本地获取并处理所有相关信息。在现实中,信息获取是有成本的,并且人类的认知能力有限。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 (Herbert Simon) 提出的{{{有限理性}}} (Bounded Rationality) 概念认为,人们在决策时寻求的是"满意"而非"最优"的解。 * 模型的不确定性:理性预期假设人们知道经济的"真实"模型。但现实是,连经济学家们对于哪个模型是正确的都存在巨大分歧。如果专家都无法达成共识,我们如何能期望普通公众拥有一个统一且正确的模型呢? * {{{行为经济学}}}的挑战:大量的心理学和实验证据表明,人类的决策过程存在系统性的认知偏误,并非总是完全理性的。例如,人们可能表现出过度自信、锚定效应或羊群行为,这些都与严格的理性预期假设相悖。 * 学习过程:即使长期来看人们的行为可能趋向于理性预期,但在短期内,当经济结构或政策发生变化时,人们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可能会产生不同于标准理性预期模型的动态。

尽管存在这些批评,理性预期仍然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分析的默认基准。它为分析政策的可信度 (credibility)透明度 (transparency) 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框架,并迫使经济学家严谨地对待预期在经济活动中的核心作用。许多现代模型(如{{{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模型)尝试通过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中加入各种摩擦(如粘性价格、不完全信息)来更好地拟合现实世界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