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经 KNOWECON · 卓越的经济金融统计数学学习平台

供给曲线

# 供给曲线 (Supply Curve)

供给曲线 (Supply Curve) 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图形工具,它展示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的关系。供给曲线是{{{供给定律}}}的图形化表达。

通常,在坐标系中,纵轴 (Y-axis) 代表商品的价格 ($P$),横轴 (X-axis) 代表供给的数量 ($Q_s$)。供给曲线几乎总是呈 向右上方倾斜 的形态,这反映了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也会增加;反之,当价格下降时,供给量也会减少。

## 供给定律 (Law of Supply)

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是 {{{供给定律}}}。该定律指出,假设所有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保持不变(这个假设被称为 {{{ceteris paribus}}}),商品的市场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存在直接的正向关系。

这一正向关系的背后主要有两个经济学原因:

1. {{{利润}}}动机:对于生产者而言,价格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当价格上升时,生产和销售每一单位商品的潜在利润就更高。这激励了现有企业增加产量,同时也可能吸引新的企业进入该市场,从而导致总供给量增加。

2. {{{边际成本}}}递增原理:在短期内,当企业试图增加产量时,通常会面临{{{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原材料)的约束。根据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至少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固定的情况下,持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最终会导致产出的增加量越来越少。反过来看,这意味着生产额外一单位产品(即{{{边际产量}}})的成本——{{{边际成本}}} (Marginal Cost, MC)——是递增的。因此,企业只有在能够获得更高价格以覆盖这些不断增加的边际成本时,才愿意生产更多的产品。

## 构建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可以通过一个 供给表 (Supply Schedule) 来绘制。供给表是一个表格,列出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

例如,一个冰淇淋制造商的每周供给表可能如下:

| 价格 (每支) | 供给量 (每周支数) | | :---------- | :------------------ | | 1.00 USD | 100 | | 2.00 USD | 250 | | 3.00 USD | 400 | | 4.00 USD | 550 |

将这些价格和数量的组合点绘制在图表上,并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

### 个体供给与市场供给

* 个体供给曲线 (Individual Supply Curve):代表单个生产者或公司在不同价格下愿意供给的数量。 * 市场供给曲线 (Market Supply Curve):代表特定市场上所有生产者在不同价格下愿意供给的总数量。市场供给曲线是通过将所有个体供给曲线在每个价格水平上进行 水平加总 (Horizontal Summation) 得出的。例如,如果市场上只有两个生产商 A 和 B,在价格为 3.00 USD 时,A 愿意供给 400 单位,B 愿意供给 300 单位,那么市场总供给量就是 700 单位。

## 供给曲线的移动 (Shifts) 与沿着曲线的移动 (Movements)

这是理解供给曲线时必须区分的关键概念,它关系到 供给量的变动 (Change in Quantity Supplied)供给的变动 (Change in Supply) 之间的区别。

### 一、沿着供给曲线的移动 (Movement along the Supply Curve)

沿着供给曲线的移动 描述的是 供给量的变动

* 原因:这种移动的 唯一 原因是商品 自身价格的变化。 * 表现:在图形上表现为从供给曲线上的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例如,如果价格从 $P_1$ 上升到 $P_2$,供给量会从 $Q_1$ 增加到 $Q_2$,这表现为沿着同一条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的移动。

### 二、供给曲线的移动 (Shift of the Supply Curve)

供给曲线的移动 描述的是 供给的变动

* 原因:这种移动是由除商品自身价格之外的任何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即非价格决定因素)发生变化所引起的。 * 表现:在图形上表现为整条供给曲线向左或向右平移。 * 向右移动 (Shift to the Right):表示 供给增加。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生产者都愿意提供比以前更多的数量。 * 向左移动 (Shift to the Left):表示 供给减少。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提供的数量都比以前更少。

## 影响供给曲线移动的决定因素 (Determinants of Supply)

以下是导致整条供给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

1. {{{投入品价格}}} (Input Prices):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资源(如原材料、劳动力、能源)的价格。如果投入品价格下降,生产成本降低,利润空间增大,企业愿意在每个价格水平上供给更多产品,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反之,投入品价格上升则导致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2. {{{技术}}} (Technology):技术的进步通常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例如,新的机器或生产流程可以用更少的资源生产同样多的产品。这会使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3. 卖家的数量 (Number of Sellers):当更多的公司进入一个市场时,市场总供给量会增加,市场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如果公司退出市场,市场供给曲线会向左移动。

4. 对未来的预期 (Expectations):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会影响他们当前的供给决策。例如,如果生产者预期未来价格将大幅上涨,他们可能会减少当前的供给,将产品囤积起来以备将来出售,从而导致当前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5. 政府政策 (Government Policies): * {{{税收}}} (Taxes):对商品生产征收的税(如{{{消费税}}})会增加生产成本,使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 {{{补贴}}} (Subsidies):政府为鼓励生产而提供的补贴会降低生产成本,使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 {{{规制}}} (Regulations):更严格的政府规制(如环境标准、安全标准)通常会增加企业的合规成本,导致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6. 相关商品价格 (Prices of Related Goods): * {{{生产替代品}}} (Substitutes in Production):指使用相同资源可以生产的不同产品。例如,一个农民既可以种玉米也可以种大豆。如果大豆的价格上涨,农民可能会将更多土地用于种植大豆,从而减少玉米的供给,导致玉米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 {{{生产互补品}}} (Complements in Production):指在生产过程中会一同被生产出来的产品(也称{{{联产品}}})。例如,炼油过程中同时产生汽油和柴油。如果汽油价格上涨导致其产量增加,柴油的供给也会随之增加,柴油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 数学表达

供给关系可以用一个数学函数来表示,即 供给函数 (Supply Function)。一个简单的线性供给函数可以写成:

$$ Q_s = c + dP $$

其中: * $Q_s$ 是供给量。 * $P$ 是价格。 * $c$ 是截距,表示当价格为零时的供给量(在现实中,$c$ 通常为负数或零,代表只有当价格超过某一最低水平时,供给才开始)。这个参数也捕捉了所有非价格决定因素的影响。如果这些因素发生变化(如技术进步),$c$ 的值会改变,导致整条曲线移动。 * $d$ 是斜率的倒数,它表示价格每变动一个单位,供给量会变动多少。根据供给定律,$d$ 必须是一个正数 ($d > 0$),以确保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市场的{{{市场均衡}}},即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