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期 (Short Run)
在{{{微观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中,短期 (Short Run) 是一个核心的时间框架概念。它并非指一段固定的日历时间(如一天、一个月或一年),而是指一个特定的生产时期。在这个时期内,生产者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Input)的投入量是固定的,无法改变。
这个核心特征——至少一种投入是固定的——是定义短期的唯一标准。这些不可改变的投入通常被称为{{{固定投入}}} (Fixed Inputs)。
## 概念解析:固定投入与可变投入
为了更好地理解短期,我们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生产投入:
1. {{{固定投入}}} (Fixed Inputs): 这些是在短期内,无论产量如何变化,其数量都保持不变的生产要素。典型的例子包括企业的厂房、大型机器设备、土地,甚至是一些关键的管理人员。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轻易地增加或减少这些投入。例如,建造一座新工厂或安装一条新的生产线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2. {{{可变投入}}} (Variable Inputs): 这些是在短期内,企业可以根据期望的产量水平随时调整其使用量的生产要素。常见的例子包括原材料、电力、以及小时工或可以随时增减的劳动力。当企业希望增加产量时,它可以购买更多的原材料和雇佣更多的工人。
因此,短期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运营决策期。企业已经拥有了特定规模的厂房和设备(固定投入),现在需要决定如何利用这些固定投入,通过调整可变投入(如劳动力)来实现最佳的产出水平。
## 短期生产函数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短期内,生产函数描述了在固定投入(通常假设为{{{资本}}} $K$)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产出 $Q$ 如何随着可变投入(通常假设为{{{劳动}}} $L$)的变化而变化。其形式可以表示为: $$ Q = f(\bar{K}, L) $$ 其中 $\bar{K}$ 表示资本存量是固定的。
在短期生产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经济规律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该规律指出:在技术水平和某些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时,在达到某一点之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 MP)是递减的。
* {{{边际产量}}} (MP):指增加一单位可变投入(如一个工人)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MP_L = \Delta Q / \Delta L$。 * 逻辑解释:起初,向固定的厂房(资本)中增加工人(劳动),专业化分工可以使效率大幅提升,边际产量可能会增加(报酬递增阶段)。然而,当工人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厂房和设备有限,工人们会开始相互干扰,出现拥挤现象,导致新增工人对总产量的贡献越来越小,即边际产量开始递减。如果继续增加工人,边际产量甚至可能变为负数。
这个规律是短期{{{成本曲线}}}形态的根本决定因素。
## 短期成本结构
由于投入被区分为固定和可变两类,总成本(Total Cost, TC)在短期内也被相应地分解:
$$ TC(Q) = TFC + TVC(Q) $$
* {{{总固定成本}}} (Total Fixed Cost, TFC):这是企业为固定投入支付的成本。因为它不随产量 $Q$ 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成本-产量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例如:厂房的租金、机器的折旧。 * {{{总可变成本}}} (Total Variable Cost, TVC):这是企业为可变投入支付的成本。它随产量 $Q$ 的增加而增加。其增长率先慢后快,这正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成本上的体现。
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几个重要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概念:
* {{{平均固定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 AFC):$AFC = TFC / Q$。由于TFC是常数,AFC随着产量 $Q$ 的增加而持续下降。 * {{{平均可变成本}}} (Average Variable Cost, AVC):$AVC = TVC / Q$。通常呈U形。在产量较低时,由于效率提升,AVC下降;越过某个点后,由于边际报酬递减,AVC开始上升。 * {{{平均总成本}}} (Average Total Cost, ATC 或 AC):$ATC = TC / Q = AFC + AVC$。由于它由AFC和AVC相加而成,其形状也为U形,且其最低点出现在AVC最低点的右侧。 * {{{边际成本}}} (Marginal Cost, MC):$MC = \Delta TC / \Delta Q = \Delta TVC / \Delta Q$。它表示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由于短期内只有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化,所以边际成本也等于总可变成本的变动量。MC曲线同样呈U形,并且会分别穿过AVC和ATC曲线的最低点。这是一个重要的几何和经济特性。
## 企业在短期的决策
在短期内,企业面临两个核心决策:是否生产,以及如果生产,生产多少。
1. {{{利润最大化}}}产量决策: 无论在何种市场结构下,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都是{{{边际收益}}} (Marginal Revenue, MR) = {{{边际成本}}} (MC)。 * 在{{{完全竞争市场}}} (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 中,企业是价格接受者,其边际收益等于市场价格 $P$。因此,利润最大化条件简化为 $P = MC$。企业会沿着其边际成本曲线进行生产,只要价格高于其停业点。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就是其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的那部分边际成本曲线。
2. 停业决策 (Shutdown Decision): 这是一个关键的短期决策。停业不等于退出行业(退出是{{{长期}}}决策)。停业是指在短期内暂时停止生产,但企业的固定投入仍然存在,固定成本仍需支付。 * 停业法则:如果企业的总收益(Total Revenue, TR)无法覆盖其总可变成本(TVC),那么继续生产只会带来更大的亏损。因此,停业的条件是: $$ TR < TVC $$ 将上式两边同时除以产量 $Q$,可得: $$ P < AVC $$ * {{{停业点}}} (Shutdown Point):即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的最低点。当市场价格 $P$ 降到这一点时,企业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入恰好能覆盖其可变的生产成本。企业此时生产与不生产的亏损是相同的(都等于总固定成本)。如果价格低于这一点,企业就应当立即停业以最小化亏损。 * 决策逻辑:只要价格 $P$ 高于平均可变成本 $AVC$,即使低于平均总成本 $ATC$(意味着企业在亏损),企业也应该继续生产。因为此时的收入不仅能覆盖全部可变成本,还能剩余一部分来弥补部分固定成本的亏损。如果不生产,亏损将是全部的固定成本。
## 短期与长期的对比
| 特征 | 短期 (Short Run) | {{{长期}}} (Long Run) | |---|---|---| | 投入要素 | 至少存在一种固定投入,其他为可变投入。 | 所有投入要素都是可变的。企业可以调整所有生产要素,包括工厂规模。 | | 成本结构 | 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 没有固定成本,所有成本都是可变成本。 | | 企业决策 | 决定产量和是否停业。 | 决定是否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以及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如工厂大小)。 | | 时间维度 | 运营期 (Operational period) | 规划期 (Planning period) |
总结而言,短期是经济分析中一个强大的理论构造,它帮助我们理解企业如何在现有生产规模的约束下,通过调整可变资源来应对市场变化,并做出最优的生产和停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