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经 KNOWECON · 卓越的经济金融统计数学学习平台

可变成本

# 可变成本 (Variable Cost)

可变成本 (Variable Cost, VC) 是{{{经济学}}}与{{{成本会计}}}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那些随着产量或业务活动水平的变化而成比例变化的总成本。与{{{固定成本}}}相对,可变成本在企业不进行任何生产时为零。

在生产函数中,可变成本是产量的函数。当产量增加时,总可变成本随之增加;当产量减少时,总可变成本也随之减少。这个概念是理解企业短期成本结构、进行定价决策和{{{盈亏平衡分析}}}的基石。

## 可变成本的核心特征

可变成本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 与产量的直接关联性:总可变成本的大小直接取决于产量的多少。如果产量为零,则总可变成本也为零。例如,生产一个面包需要面粉,生产十个面包就需要十倍的面粉,这些面粉的成本就是可变成本。 2. 单位可变成本的稳定性:在一定的生产规模(即“相关范围”,Relevant Range)内,单位可变成本 (Per-Unit Variable Cost) 通常被假定为常数。这意味着生产每一单位新增产品所耗费的可变成本是相同的。例如,每个面包消耗价值$2的面粉,这个$2就是单位可变成本。 3. 总成本的组成部分:企业的{{{总成本}}} (Total Cost, TC) 是总固定成本 (Total Fixed Cost, TFC) 和总可变成本 (Total Variable Cost, TVC) 的总和。其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 TC = TFC + TVC $$

## 数学表达

如果我们将单位可变成本表示为 $v$(一个常数),将产量表示为 $Q$,那么总可变成本 (TVC) 可以表示为:

$$ TVC = v \times Q $$

因此,总成本的函数可以进一步写为:

$$ TC(Q) = TFC + v \times Q $$

这个线性成本函数是许多基础经济分析模型(如{{{成本-产量-利润分析}}})的出发点。

需要注意的是,{{{边际成本}}} (Marginal Cost, MC) 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在单位可变成本 $v$ 恒定的简化模型中,边际成本就等于单位可变成本,即 $MC = v$。然而,在更复杂的模型中(例如,考虑到{{{规模不经济}}}),单位可变成本可能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此时边际成本也会变化。

## 可变成本的常见示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可变成本,以下是一些不同行业的具体例子:

* 制造业: * {{{直接材料}}} (Direct Materials):用于生产产品的原材料,如汽车制造中的钢材、电子产品中的芯片。 * {{{直接人工}}} (Direct Labor):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工人的工资,特别是按件计酬或按小时计酬的工人工资。 * 生产用品:如机器润滑油、包装材料等。 * 与产量挂钩的能源消耗:驱动生产线机器所消耗的电力。

* 零售业: * {{{销货成本}}} (Cost of Goods Sold, COGS):零售商从供应商处采购商品的成本。每卖出一件商品,销货成本就相应发生。 * 销售佣金 (Sales Commissions):按照销售额或销售数量的一定比例支付给销售人员的报酬。 * 运输和配送费用:将商品交付给顾客所产生的运费。 * 信用卡手续费:按交易金额的一定百分比向银行支付的费用。

* 服务业: * 按小时计费的员工工资:如咨询公司中顾问为特定项目工作的时薪。 * 服务相关物料:如餐厅中的食材、理发店中的洗发水和染发剂。

## 可变成本 vs. 固定成本

区分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 (Fixed Cost) 对于企业管理者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在决策中的作用截然不同。

| 特征 | 可变成本 (Variable Cost) | 固定成本 (Fixed Cost) | | :--- | :--- | :--- | | 与产量的关系 | 总额随产量成正比变化。 | 总额在相关范围内保持不变。 | | 产量为零时 | 总额为零。 | 总额仍然存在(如租金、管理人员薪水)。 | | 单位成本行为 | 单位成本在相关范围内保持不变。 | 单位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分摊效应)。 | | 决策相关性 | 对短期经营决策至关重要,如定价、是否接受特殊订单。 | 对长期{{{资本预算}}}和产能决策至关重要。 | | 管理者控制 | 在{{{短期}}}内,管理者可以通过调整产量来直接控制。 | 在短期内通常难以改变,被视为{{{承诺成本}}} (Committed Cost)。 |

在{{{长期}}} (Long Run) 视角下,所有成本都可以被视为可变成本,因为企业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所有生产要素,包括厂房规模、机器数量等通常被认为是固定的成本。

## 可变成本在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理解可变成本是进行有效商业分析和决策的基础。

### 1. 成本-产量-利润分析 (CVP Analysis)

{{{成本-产量-利润分析}}} (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 是一种用于研究成本、产量和利润之间关系的管理工具。可变成本是其核心要素。通过CVP分析,企业可以计算出{{{盈亏平衡点}}} (Break-Even Point),即销售收入恰好等于总成本的点。

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公式(以销售量计)为: $$ \text{盈亏平衡点 (Q)} = \frac{\text{总固定成本 (TFC)}}{\text{单位售价 (P)} - \text{单位可变成本 (v)}} $$ 其中,$P - v$ 被称为单位{{{贡献边际}}} (Unit Contribution Margin)

### 2. 贡献边际 (Contribution Margin)

{{{贡献边际}}}是销售收入减去可变成本后的余额,它衡量了每一单位销售能够为覆盖固定成本和创造利润做出多少“贡献”。

* 总贡献边际 (Total Contribution Margin) = 总销售收入 (Total Revenue) - 总可变成本 (TVC) * 单位贡献边际 (Unit Contribution Margin) = 单位售价 (Price) - 单位可变成本 (v)

贡献边际是评估产品盈利能力和制定短期决策(如产品线优化)的关键指标。企业应优先生产和销售贡献边际率高的产品。

### 3. 短期经营决策

* 特殊订单决策:当企业有闲置产能时,是否应接受一个低于正常售价但高于单位可变成本的特殊订单?答案通常是肯定的。因为只要售价能覆盖其单位可变成本,多出来的部分就可以用来贡献于固定成本,从而增加总利润。 * 自制或外购决策 (Make-or-Buy Decision):企业在决定是自己生产某个零部件还是从外部采购时,需要比较自制的{{{增量成本}}}(主要是可变成本)与外购的价格。 * 停产决策:在短期内,如果一个业务部门或产品的销售收入无法覆盖其可变成本,那么从财务角度看,继续经营就是不理智的,因为它每多生产一单位都在产生亏损。若收入能覆盖可变成本但不能覆盖全部成本,短期内仍可继续经营,因为其贡献边际可以帮助分摊一部分固定成本。

## 延伸概念

* {{{半可变成本}}} (Semi-Variable Cost):也称混合成本 (Mixed Cost),是同时包含固定和可变部分的成本。例如,销售人员的薪酬可能由固定底薪(固定成本)和销售佣金(可变成本)组成。 * {{{阶梯式成本}}} (Step Cost):在一定产量区间内保持固定,但当产量超过某个临界点后会突然跳升至一个新水平的成本。例如,一个质检员可以检查1000个产品,当产量达到1001个时,就需要雇佣第二个质检员,导致成本阶梯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