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没成本 (Sunk Cost)
沉没成本 (Sunk Cost),又称 沉落成本 或 既付成本,是{{{经济学}}}和{{{商业决策}}}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由于这些成本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改变,因此理性的{{{决策者}}}在进行未来决策时,不应将其纳入考量。
这个概念的核心思想是“覆水难收”。当我们在评估一项行动的未来{{{收益}}}与成本时,唯一相关的成本是那些受该决策影响的未来成本(即{{{边际成本}}}),而已投入的、无论如何都无法挽回的成本则与此无关。
## 关键特征
沉没成本具有以下两个不可分割的特征:
1. 历史性:它是一项已经发生的支出,是过去的成本,而非未来的潜在成本。 2. 不可回收性:无论未来采取何种行动(无论是继续推进还是放弃),这部分成本都无法收回。例如,为特定项目定制的专用机器,如果该项目取消,且该机器没有其他用途或二手市场,其购买费用就是沉没成本。
## 沉没成本谬误 (Sunk Cost Fallacy)
尽管{{{理性决策}}}理论明确指出应忽略沉没成本,但在现实世界中,个人和组织却常常受其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 沉没成本谬误 (Sunk Cost Fallacy) 或 协和效应 (Concorde Effect)。这是一种{{{认知偏误}}},指人们倾向于因为已经在某件事上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时间或精力,而选择继续下去,即使目前的证据表明继续下去是不利的。
导致沉没成本谬误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
* {{{损失厌恶}}} (Loss Aversion):人们对损失的感受比对等量收益的感受更为强烈。放弃一个已经投入大量资源的项目,等同于正式承认了这笔损失,这是心理上难以接受的。 * {{{承诺升级}}}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个人或组织一旦对某项事业做出了初步承诺,就倾向于追加投入以证明自己最初的决定是正确的,从而陷入一种不断追加投资的恶性循环。 * 个人责任感:决策者可能因为害怕为最初的错误决策承担责任,而选择继续投入,希望项目最终能出现转机。
### 协和效应:一个著名的例子 “协和效应”这一别称来源于英法两国政府对协和式超音速客机的投资。在研发过程中,两国政府早已清楚地认识到,该项目的持续运营成本将远远超过其可能带来的任何经济收益。然而,由于已经投入了巨额的研发资金(沉没成本),他们选择继续项目直至飞机投入商用,最终导致了更大的经济损失。
## 决策中的数学表示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决策框架来形式化地理解为何应忽略沉没成本。假设一个决策者正在考虑是否要继续一个项目。
* 令 $C_s$ 为已经投入的沉没成本 (Sunk Cost)。 * 令 $C_f$ 为继续该项目所需的未来成本 (Future Cost)。 * 令 $B_f$ 为继续该项目所能带来的未来收益 (Future Benefit)。
一个理性的决策者应该遵循以下规则:
当且仅当 $B_f > C_f$ 时,继续该项目。
在这个决策公式中,沉没成本 $C_s$ 完全没有出现。无论 $C_s$ 的数值有多大($100 还是 $10亿),它都不会影响对未来行动的理性判断。决策的关键只在于未来的收益是否能覆盖未来的成本。
### 示例:软件开发项目 一家公司已经在一个新的软件开发项目上投资了 $100万。现在,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发布了一款更优秀的产品。该公司估计,还需要追加投入 $30万 才能完成该软件,而完成后预计的未来总销售收入仅为 $40万。
* 沉没成本 $C_s = $1,000,000$ * 未来成本 $C_f = $300,000$ * 未来收益 $B_f = $400,000$
根据理性决策规则,由于未来收益($40万)大于未来成本($30万),即 $B_f > C_f$,公司应该选择继续投入 $30万 完成该项目。在这个决策过程中,已经花费的 $100万 是无关的。如果未来收益的预估是 $20万,那么由于 $B_f < C_f$,公司就应该立即停止项目,以避免产生额外的 $10万 净损失(投入 $30万,只收回 $20万)。
## 沉没成本与其它成本概念的区分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沉没成本,有必要将其与其他经济学成本概念进行区分。
* 沉没成本 vs. {{{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 沉没成本 是回顾性的,关注已发生的、无法收回的支出。 * 机会成本 是前瞻性的,指的是为了选择一个方案而必须放弃的、其他可用方案中的最高价值。在决策时,机会成本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考量因素,而沉没成本则不是。例如,继续投入 $30万 到上述软件项目中的机会成本,可能是将这 $30万 投资于另一个能带来 $5万 利润的项目。
* 沉没成本 vs. {{{固定成本}}} (Fixed Cost) * {{{固定成本}}} 是指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如厂房租金。固定成本不一定是沉没成本。如果一个公司租用的厂房在解约后可以转租出去,或者购买的设备可以按一定价格在二手市场出售,那么这部分可收回的价值就不是沉没成本。只有那些完全无法回收的固定成本部分,才是沉没成本。
* 沉没成本 vs. {{{可变成本}}} (Variable Cost) * {{{可变成本}}} 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如原材料成本。可变成本通常不是沉没成本,因为它们是尚未发生的未来成本。
## 应用与重要性
理解沉没成本概念对于以下领域至关重要:
* {{{企业融资}}}与{{{资本预算}}}:在评估是否继续投资一个表现不佳的项目时(即{{{项目评估}}}),管理者必须有意识地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 {{{微观经济学}}}:在分析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市场的决策时,沉没成本是决定{{{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的关键因素。高沉没成本的行业往往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 * {{{行为经济学}}}:研究沉没成本谬误有助于理解和预测非理性经济行为,并设计相应的“助推”策略来帮助人们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 个人理财与日常生活:从“是否要看完一部已经付了钱但很烂的电影”到“是否要坚持一段不愉快的关系”,沉没成本的逻辑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各种决策中。学会忽略沉没成本,是做出明智选择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