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际收益 (Marginal Revenue)
边际收益 (Marginal Revenue, MR) 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企业每多销售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总收益}}} (Total Revenue, TR) 的增加量。它是分析企业决策,特别是{{{利润最大化}}}产出水平的核心工具。
边际收益回答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我再多卖一个产品,我的总收入会增加多少?” 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企业的定价和生产决策至关重要。
## 定义与计算
边际收益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计算,分别适用于离散和连续的产出变化。
### 1. 离散变化 (Discrete Change)
当产出量以整数单位变化时,边际收益是销售量从 $Q$ 增加到 $Q+1$ 时总收益的变化量。其计算公式为:
$$ MR = \frac{\Delta TR}{\Delta Q} = \frac{TR_{Q+1} - TR_Q}{(Q+1) - Q} = TR_{Q+1} - TR_Q $$
其中: * $TR_Q$ 是销售 $Q$ 单位产品时的总收益。 * $TR_{Q+1}$ 是销售 $Q+1$ 单位产品时的总收益。 * $\Delta TR$ 表示总收益的变化量。 * $\Delta Q$ 表示销售量的变化量,此处为1。
示例: 假设一家咖啡店销售咖啡,其{{{价格}}}和{{{需求}}}关系如下表所示。总收益 ($TR$) 通过 {{{价格}}} ($P$) 乘以 {{{数量}}} ($Q$) 计算得出。
| 数量 (Q) | 价格 (P) | 总收益 (TR = P × Q) | 边际收益 (MR = ΔTR/ΔQ) | | :---: | :---: | :---: | :---: | | 0 | 6.00 USD | 0.00 USD | - | | 1 | 5.50 USD | 5.50 USD | 5.50 USD | | 2 | 5.00 USD | 10.00 USD | 4.50 USD | | 3 | 4.50 USD | 13.50 USD | 3.50 USD | | 4 | 4.00 USD | 16.00 USD | 2.50 USD | | 5 | 3.50 USD | 17.50 USD | 1.50 USD | | 6 | 3.00 USD | 18.00 USD | 0.50 USD | | 7 | 2.50 USD | 17.50 USD | -0.50 USD |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销售量从3杯增加到4杯时,总收益从13.50 USD增加到16.00 USD,因此第4杯咖啡的边际收益是 $16.00 - 13.50 = 2.50$ USD。值得注意的是,当销售量从6杯增加到7杯时,边际收益变为负数,这意味着多卖一杯咖啡反而导致总收益下降。
### 2. 连续变化 (Continuous Change)
在理论分析中,我们通常假设产量可以无限分割。在这种情况下,边际收益是总收益函数 $TR(Q)$ 对产量 $Q$ 的一阶{{{导数}}}。
$$ MR = \frac{dTR}{dQ} $$
这个公式精确地度量了在某个特定产量水平上,产量发生一个无穷小的变动时,总收益的瞬时变化率。
## 边际收益、价格与需求弹性
边际收益与{{{价格}}} ($P$) 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
###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
在{{{完全竞争市场}}} (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 中,存在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企业是{{{价格接受者}}} (Price Taker),只能按照市场给定的价格销售产品。因此,无论企业销售多少产品,其价格都是恒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每多销售一单位产品,总收益的增加量就是该产品的市场价格。因此, $$ MR = P $$ 同时,由于{{{平均收益}}} (Average Revenue, AR) 定义为 $TR/Q = (P \times Q) / Q = P$,所以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有 $MR = P = AR$。其边际收益曲线是一条与{{{需求曲线}}}重合的水平线。
###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
在{{{垄断}}} (Monopoly)、{{{寡头}}} (Oligopoly) 或{{{垄断竞争}}}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等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面临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这意味着企业要想销售更多的产品,就必须降低价格。
当企业降低价格以销售一个额外的单位时,其总收益会受到两种相反效应的影响: 1. 产出效应 (Output Effect):企业以新的、较低的价格卖出了一个额外的单位,这会使总收益增加。增加的量等于新的价格 $P$。 2. 价格效应 (Price Effect):企业必须对原先可以按更高价格出售的所有单位($Q$个单位)也降低价格,这会使总收益减少。
因此,边际收益是这两种效应的总和。这导致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边际收益总是低于价格 ($MR < P$)。
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推导来证明这一点。总收益函数为 $TR(Q) = P(Q) \times Q$。使用{{{乘法法则}}}求导: $$ MR = \frac{d(P(Q) \cdot Q)}{dQ} = P(Q) \cdot \frac{dQ}{dQ} + Q \cdot \frac{dP(Q)}{dQ} = P + Q \frac{dP}{dQ} $$ 由于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价格随数量增加而下降,所以导数项 $\frac{dP}{dQ}$ 是负数。因此,$Q \frac{dP}{dQ}$ 为负,这就证明了 $MR < P$。
### 与{{{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关系
边际收益与{{{需求的价格弹性}}} ($E_d$) 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数学关系式: $$ MR = P \left( 1 + \frac{1}{E_d} \right) $$ 其中 $E_d = \frac{dQ/Q}{dP/P} = \frac{dQ}{dP} \frac{P}{Q}$。由于需求曲线向下倾斜,所以 $E_d$ 通常为负值。
这个公式揭示了以下重要关系: * 当需求是弹性的 ($E_d < -1$):$1/E_d$ 是一个介于-1和0之间的数,因此 $(1 + 1/E_d)$ 是正数,这意味着 $MR > 0$。此时,降低价格会增加总收益。 * 当需求是单位弹性的 ($E_d = -1$):$(1 + 1/E_d) = 0$,这意味着 $MR = 0$。此时,总收益达到最大值,价格的任何变动都会导致总收益下降。 * 当需求是非弹性的 ($-1 < E_d < 0$):$1/E_d$ 小于-1,因此 $(1 + 1/E_d)$ 是负数,这意味着 $MR < 0$。此时,降低价格会减少总收益。
这一关系解释了为什么任何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垄断者或不完全竞争厂商都只会在其需求曲线的弹性部分进行生产和定价。在非弹性部分经营意味着边际收益为负,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价格、减少产量来同时增加总收益和减少总成本,从而提高利润。
## 边际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边际收益最重要的应用在于确定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产量。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应该将产量设定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MR = MC$) 的水平上。
* 如果 $MR > MC$:生产并销售最后一个单位所带来的收入增加超过了其成本增加。这意味着增加产量可以提高总利润。因此,企业有动力继续增产。 * 如果 $MR < MC$:生产并销售最后一个单位所带来的收入增加不足以弥补其成本增加。这意味着增加产量会减少总利润。因此,企业应该削减产量。 * 如果 $MR = MC$:企业从最后一个生产的单位获得的边际利润为零。在这一点上,总利润达到最大值。任何产量的变动都将导致利润下降或不变。
这个 $MR = MC$ 规则是微观经济学中厂商理论的基石,适用于所有市场结构下的企业决策。不同之处在于,各市场结构下的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形态和位置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