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经 KNOWECON · 卓越的经济金融统计数学学习平台

商品

# 商品 (Good)

在{{{经济学}}}中,商品 (Good) 是指能够满足人类欲望和需求的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商品的核心特征在于其能够提供{{{效用}}} (Utility)。为了获得商品,消费者通常需要支付一定的价格,这意味着商品具有{{{稀缺性}}} (Scarcity)。在严格的经济学定义中,商品与{{{服务}}} (Service) 共同构成了经济活动中生产和消费的所有对象。商品通常是可触摸的、有形的实体,且其所有权可以转移,而服务则是无形的,并且其生产和消费往往同时发生。

对商品进行精确的分类是{{{微观经济学}}}和{{{公共财政}}}等领域的基础。不同的商品类型具有截然不同的市场特征,并可能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如{{{市场失灵}}} (Market Failure)。

## 基于排他性与竞争性的分类

这是经济学中对商品最重要、最基础的分类方法,由诺贝尔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首先提出。它依据两个关键维度:

1. {{{排他性}}} (Excludability):指是否可以有效地阻止某些消费者消费该商品。如果一个商品具有排他性,那么生产者或所有者可以向消费者收费,只有付费的人才能使用。例如,电影院可以阻止未购票者观影。

2. {{{竞争性}}} (Rivalry in consumption):也称作“敌对性”,指一个消费者对某商品的消费是否会减少或阻止其他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的消费。如果一个商品具有竞争性,那么该商品一旦被某人消费,其他人就无法消费同一单位的商品。例如,你吃掉一个苹果,别人就不能再吃同一个苹果。

基于这两个维度,所有商品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 | 具有排他性 (Excludable) | 不具有排他性 (Non-excludable) | | :------------- | :-------------------------- | :------------------------------ | | 具有竞争性 (Rivalrous) | {{{私人物品}}} (Private Goods) | {{{公共资源}}} (Common-pool Resources) | | 不具有竞争性 (Non-rivalrous) | {{{俱乐部物品}}} (Club Goods) | {{{公共物品}}} (Public Goods) |

### 一. 私人物品 (Private Goods)

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商品类型,如食品、衣物、汽车、电子产品等。因为它们具有排他性,生产者可以通过收费来盈利;因为它们具有竞争性,一个人的消费会耗尽该单位的商品。市场机制在配置私人物品时通常是有效的,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决定。

### 二. 公共物品 (Public Goods)

公共物品既没有排他性,也没有竞争性。经典的例子是国防、灯塔、空气质量和基础科学知识。一旦提供了国防服务,就无法排除任何一个公民(即使他没有缴税)从中受益(非排他性),同时,一个公民享受到国防安全并不会减少其他公民享受到的安全(非竞争性)。

由于非排他性的存在,公共物品面临严重的{{{搭便车问题}}} (Free-rider Problem)。个人没有动力为自己消费的公共物品付费,因为他们即使不付费也能享用。这导致私人市场无法有效供给或供给不足,通常需要由政府通过税收等方式来提供。

### 三. 公共资源 (Common-pool Resources)

公共资源具有竞争性,但没有排他性。这意味着无法有效阻止人们使用它,但一个人的使用会减少可供他人使用的数量。典型的例子包括海洋中的鱼类、公共牧场、森林和拥挤的公共道路。

公共资源面临着著名的{{{公地悲剧}}} (Tragedy of the Commons)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产权}}} (Property Rights) 并且使用上没有排他性,每个个体都有动机过度地开采和使用资源,以最大化个人利益,而忽略了这种行为对资源总量造成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资源的枯竭或退化。解决这一问题通常需要政府干预(如设定捕捞配额)、社区共治或明晰产权。

### 四. 俱乐部物品 (Club Goods)

俱乐部物品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它们也被称为“自然垄断产品”或“人为稀缺品”。例子包括有线电视、未拥挤的收费公路、电影院、软件和流媒体服务。生产者可以轻易地阻止未付费者使用(排他性),但在一定容量范围内,一个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且其消费不影响他人(非竞争性)。例如,在一个未满座的电影院里,多一个观众看电影不会影响其他人的观影体验。

## 基于需求与收入关系的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依据的是当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时,对商品{{{需求}}} (Demand) 的变化情况,其衡量指标是{{{需求收入弹性}}} (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通常用 $E_I$ 表示。

$$ E_I = \frac{\%\ \text{变化量 (需求量)}}{\%\ \text{变化量 (收入)}} = \frac{\Delta Q_d / Q_d}{\Delta I / I} $$

### 一. 正常物品 (Normal Goods)

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对其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的商品。其需求收入弹性大于零 ($E_I > 0$)。大部分商品都属于正常物品。

正常物品内部又可细分为:

* {{{必需品}}} (Necessity Goods):随着收入增加,需求量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其需求收入弹性在0和1之间 ($0 < E_I < 1$)。例如,基本的食品和衣物。 * {{{奢侈品}}} (Luxury Goods):随着收入增加,需求量增加,且增加的幅度大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其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 ($E_I > 1$)。例如,名牌包、跑车、豪华旅游。

### 二. 劣等物品 (Inferior Goods)

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对其需求量反而减少的商品。其需求收入弹性小于零 ($E_I < 0$)。这通常是因为消费者在收入提高后,会转向消费更高品质的替代品。例如,对于一些人来说,长途巴士和方便面可能就是劣等物品,当他们收入增加后,会选择乘坐飞机或去餐厅就餐。

## 基于与其他商品价格关系的分类

这种分类依据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如何影响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其衡量指标是{{{需求交叉弹性}}} (Cros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通常用 $E_{XY}$ 表示。

$$ E_{XY} = \frac{\%\ \text{变化量 (商品X的需求量)}}{\%\ \text{变化量 (商品Y的价格)}} = \frac{\Delta Q_{dX} / Q_{dX}}{\Delta P_Y / P_Y} $$

### 一. 替代品 (Substitutes)

如果商品Y的价格上涨导致商品X的需求量增加,那么X和Y就是替代品。它们的需求交叉弹性大于零 ($E_{XY} > 0$)。替代品是可以相互替换以满足同一种需求的商品,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黄油与人造黄油。

### 二. 互补品 (Complements)

如果商品Y的价格上涨导致商品X的需求量减少,那么X和Y就是互补品。它们的需求交叉弹性小于零 ($E_{XY} < 0$)。互补品通常需要配合使用才能满足某种需求,如汽车与汽油、打印机与墨盒。

## 基于需求与自身价格关系的特殊分类

大部分商品都遵循{{{需求定律}}} (Law of Demand),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越高,需求量越低。然而,存在一些特殊的理论例外。

### 一. 吉芬物品 (Giffen Goods)

{{{吉芬物品}}} (Giffen Goods) 是一种特殊的{{{劣等物品}}},其价格上涨时,需求量反而增加。这违反了标准的需求定律。吉芬物品的出现需要满足两个严苛的条件: 1. 该物品必须是劣等物品。 2. 该物品在消费者的预算中占有极大比重,导致价格上涨产生的{{{收入效应}}} (Income Effect)的负向作用,其强度足以超过{{{替代效应}}} (Substitution Effect)的正向作用。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19世纪爱尔兰的土豆。当土豆价格上涨时,贫困家庭的实际购买力大幅下降,他们再也买不起肉等更昂贵的食物,不得不放弃这些食物,转而购买更多的、尽管价格上涨但仍然最便宜的土豆来果腹。吉芬物品在现实中极为罕见,主要作为{{{消费者理论}}}中的一个理论概念存在。

### 二. 韦伯伦物品 (Veblen Goods)

{{{韦伯伦物品}}} (Veblen Goods) 是指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的商品,因为其高昂的价格本身就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因素。这种现象源于{{{炫耀性消费}}} (Conspicuous Consumption),即消费者通过购买昂贵的商品来展示其财富和社會地位。奢侈品、名画、限量版跑车等都可能表现出韦伯伦物品的特征。与吉芬物品不同,韦伯伦物品并非出于生活必需,而是出于心理和社会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