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经 KNOWECON · 卓越的经济金融统计数学学习平台

零利率下限

# 零利率下限 (Zero Lower Bound)

**零利率下限** (Zero Lower Bound, ZLB) 是{{{宏观经济学}}}和{{{货币政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描述了一种情况,即中央银行设定的{{{名义利率}}}已经降低到零或接近零的水平,无法通过进一步降低这一常规政策工具来刺激经济。当经济面临严重的衰退和{{{通货缩减}}}压力时,ZLB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它极大地限制了{{{中央银行}}}应对经济冲击的能力。

这种情况也被广泛地称为 **{{{流动性陷阱}}} (Liquidity Trap)** ,尽管两者在理论细节上略有差异,但在实践中常常交替使用。当名义利率为零时,持有无息的货币(现金)和持有提供零利率的短期政府债券之间没有区别,这使得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失效。

## 理解 "下限" 的存在

为什么名义利率有一个 "下限" 是零?根本原因在于 **{{{现金}}} (Physical Cash)** 的存在。

想象一下,如果一家银行宣布其存款的名义利率为 -2%。这意味着如果你存入 100 USD,一年后你只能取回 98 USD。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理性的储户都会选择将钱从银行取出,以现金的形式持有。因为持有现金的名义回报率是 **0%** (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这种从银行大规模提取现金并转为持有纸币的行为会带来两个后果: 1. **银行体系的崩溃**:银行依赖存款来发放贷款。如果储户大规模提款,银行将面临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2. **货币政策失效**:中央银行设定的负利率将无法传导至整个经济,因为没有人愿意接受负利率,大家都转向了零利率的现金。

因此,现金的存在为名义利率设定了一个有效的下限。只要人们可以选择持有现金,他们就不会接受一个显著为负的名义利率。

*注*:在现实中,持有大量现金是有成本的(例如存储成本、安保成本、交易不便等)。因此,中央银行或许可以将利率设定在一个轻微为负的水平(例如 -0.5%),而人们仍然愿意将钱存在银行以避免持有现金的成本。这个略低于零的实际下限被称为 **有效利率下限 (Effective Lower Bound, ELB)**。但为了理论分析的简洁性,我们通常使用零作为这个下限。

## 零利率下限的宏观经济模型分析

为了深入理解ZLB的影响,我们可以使用经典的 **{{{IS-LM模型}}}** 进行分析。这个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作用。

### 关键方程

1. **{{{IS曲线}}} (商品市场均衡)**: 它表示在商品市场上,总产出($Y$)等于总需求。总需求由{{{消费}}}($C$)、{{{投资}}}($I$)和{{{政府支出}}}($G$)构成。 $$ Y = C(Y-T) + I(r) + G $$ 这里的关键在于投资 $I$ 是 **{{{实际利率}}} (Real Interest Rate)** $r$ 的减函数。实际利率越低,企业借款成本越低,投资意愿越强。

2. **{{{LM曲线}}} (货币市场均衡)**: 它表示在货币市场上,{{{实际货币供给}}} ($M/P$) 等于{{{实际货币需求}}} ($L$)。 $$ \frac{M}{P} = L(i, Y) $$ 货币需求 $L$ 是 **{{{名义利率}}} (Nominal Interest Rate)** $i$ 的减函数(利率越高,持有无息货币的机会成本越大,人们越不想持有货币),是收入 $Y$ 的增函数(收入越高,交易需求越大)。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 $M$ 来影响名义利率 $i$。

3. **{{{费雪方程式}}} (Fisher Equation)**: 这个方程式连接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 r \approx i - \pi^e $$ 其中,$r$ 是实际利率, $i$ 是名义利率,$\pi^e$ 是{{{预期通货膨胀率}}} (Expected Inflation)。这个关系至关重要:企业和消费者的决策基于 *实际利率* $r$,而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是 *名义利率* $i$。

### "ZLB陷阱" 的数学过程

现在,让我们把这些元素组合起来,看看ZLB是如何困住经济的。

* **ZLB约束**: 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是名义利率 $i$,但它面临约束 $i \ge 0$。 * **最低实际利率**: 根据费雪方程式,即使中央银行将名义利率降至零 ($i=0$),它能达到的最低 *实际利率* 也不是零,而是: $$ r_{min} \approx 0 - \pi^e = -\pi^e $$ 这意味着,中央银行压低实际利率的能力取决于人们的通胀预期。如果预期通胀很高,那么即使名义利率为零,实际利率也可以是深度为负的。反之,如果经济处于{{{通货紧缩}}}($\pi^e < 0$)的边缘,那么即使名义利率为零,实际利率也可能是正的!

**情景分析:一场严重的经济衰退**

1. **需求冲击**:假设由于金融危机或全球大流行,消费者和企业信心崩溃。这导致在任何给定的利率水平下,消费和投资都大幅下降。在IS-LM图中,这表现为 **{{{IS曲线}}} 向左大幅移动**。经济从初始均衡点 E1 移动到 E2,产出急剧下降,远低于{{{潜在产出}}}水平 $Y_n$。

2. **常规货币政策响应**:为了应对衰退,中央银行开始降息。它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货币供给,使 **{{{LM曲线}}} 向右(或向下)移动**。随着名义利率 $i$ 的下降,实际利率 $r$ 也随之下降,这刺激了投资,并使经济沿着新的IS'曲线移动,产出开始恢复。

3. **撞上ZLB**:中央银行持续降息,直到名义利率 $i$ 达到零。此时,它无法再通过常规工具进一步降息。 * 在这一点上,LM曲线变为 **水平**。为什么?因为当利率为零时,货币(现金)和短期债券的回报率都是零。它们成为了完美的替代品。公众愿意持有中央银行注入的任何数量的额外货币,而不会导致利率进一步变化。这就是经典的 **流动性陷阱**。 * 经济现在处于一个不幸的均衡点 E3,产出水平为 $Y_{ZLB}$。

4. **政策困境**:在 E3 点,即使产出 $Y_{ZLB}$ 仍然远低于潜在产出 $Y_n$,中央银行也束手无策了。实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均衡实际利率 $r^*$ 可能是一个负值(例如 -2%)。但如果当时的预期通胀 $\pi^e$ 只有 0.5%,那么中央银行能实现的的最低实际利率 $r_{min}$ 仅为 -0.5%。由于 $r_{min} > r^*$,经济无法通过常规货币政策自行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

## 零利率下限下的政策选择

当经济陷入ZLB陷阱时,决策者必须转向非传统的政策工具箱。

#### 1. 扩张性 {{{财政政策}}} (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

在ZLB环境下,财政政策变得异常有效。

* **机制**:政府通过增加支出($G \uparrow$)或减税($T \downarrow$)来直接刺激总需求。这会使 **IS曲线向右移动**。 * **为何更有效**:在正常情况下,政府增加支出会推高利率,导致一部分私人投资被"挤出",这被称为 **{{{挤出效应}}} (Crowding-out Effect)**。但在ZLB下,由于LM曲线是水平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会导致利率上升。因此,不存在挤出效应,每一分钱的政府支出都能产生更大的总需求刺激效果。这意味着在ZLB下,**{{{财政乘数}}} (Fiscal Multiplier)** 更大。 * **例子**: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实施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如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RRA),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和提供税收减免来提振经济。

#### 2. {{{非常规货币政策}}} (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也会采取创新的方法来绕过ZLB的限制。

* **{{{前瞻性指引}}} (Forward Guidance)**: * **机制**:中央银行不仅仅关注当前的利率,更通过公开声明,承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例如,在失业率降至某个水平之前)都将保持低利率。 * **目标**:这种承诺旨在影响市场的长期预期。它通过两个渠道起作用:(1)直接降低长期利率;(2)更重要的是,它试图 **提高公众的预期通胀率** $\pi^e$。根据费雪方程式 $r \approx i - \pi^e$,即使名义利率 $i$ 卡在零,只要能成功提高 $\pi^e$,就能降低 *实际利率* $r$,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

* **{{{量化宽松}}} (Quantitative Easing, QE)**: * **机制**:中央银行不再购买短期国债(这在ZLB下已无效),而是大规模购买 **长期政府债券**、**{{{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MBS)** 等长期资产。 * **目标**:此举旨在:(1)直接压低长期利率,鼓励长期投资和信贷;(2)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改善金融状况;(3)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信号,表明中央银行致力于维持宽松的金融环境,从而巩固前瞻性指引的效果。

## 历史实例

* **日本的 "失去的二十年"**:从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是第一个陷入长期ZLB和通货紧缩困境的主要发达经济体。日本央行是QE和零利率政策的早期实践者,其经历为全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危机之后,{{{美联储}}} (Federal Reserve)、{{{欧洲中央银行}}} (ECB) 和 {{{英格兰银行}}} (Bank of England) 等全球主要央行迅速将政策利率降至ZLB,并随后启动了多轮大规模的量化宽松和前瞻性指引。 * **COVID-19大流行**:2020年,为了应对疫情造成的经济停滞,全球央行再次迅速行动,将利率降至零,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扩大了资产负债表,同时与政府的巨额财政刺激相配合。

## 结论

零利率下限已经从一个理论上的可能性,转变为过去二十年间困扰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现实挑战。它根本性地改变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范式,迫使中央银行和政府重新思考如何在一个低利率、低通胀的世界中稳定经济。理解ZLB不仅是理解现代货币政策的关键,也是思考未来财政与货币政策如何协调配合的核心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