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贝尔经济学奖 (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官方全称为 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是经济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尽管其名称中包含“诺贝尔”,但它并非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1895年的遗嘱设立的五个原始诺贝尔奖之一。该奖项由{{{瑞典中央银行}}} (Sveriges Riksbank) 于1968年为纪念其成立300周年而出资设立,并自1969年起由{{{瑞典皇家科学院}}}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负责评选和颁发。它在评选流程、颁奖仪式和奖金金额上均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等保持一致,因此通常被视为经济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该奖项旨在表彰在经济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研究者。对于学习经济学、金融学和相关学科的学生而言,了解历届获奖者的研究成果是追溯现代经济思想发展脉络、理解学科前沿核心问题的绝佳途径。
## 历史背景
与物理学、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奖不同,经济学奖的设立源于{{{瑞典中央银行}}}的提议和资助。1968年,瑞典央行希望通过设立一个权威奖项来提升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并纪念其成立三百周年。诺贝尔基金会经审慎考虑后批准了这一计划,但规定其官方名称必须与原始奖项有所区别,以明确其历史渊源。
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69年颁发给了两位{{{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和荷兰经济学家{{{Jan Tinbergen}}},以表彰他们“发展了用于分析经济过程的动态模型”。从那时起,该奖项每年颁发一次,已成为全球经济学研究的最高风向标。
## 评选流程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提名与评选过程极为严谨,并遵循诺贝尔奖的传统。
1. 提名资格:提名权仅限于特定的“合格提名人”,包括: *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瑞典籍及外籍院士; *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的成员; *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北欧五国(瑞典、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大学的经济学终身教授; * 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特别挑选的全球至少六所大学或研究机构的资深学者; * 其他受科学院邀请的科学家。
2. 评选委员会:收到的提名将交由 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 (The Prize Committee for th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进行初步筛选和评估。该委员会由五至八名成员组成,他们会邀请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对候选人的工作进行深入评审。
3. 科学院决策:评选委员会在经过长达数月的评估后,向{{{瑞典皇家科学院}}}提交一份包含最终建议的报告。最终的获奖者名单由科学院全体院士在每年10月份通过投票决定。
整个提名和评议记录都将保密长达50年。
## 主要获奖领域与代表人物
通过梳理历届获奖者的研究领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图景。
*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 货币理论与政策:{{{Milton Friedman}}} (1976) 因其在{{{消费分析}}}、货币史和稳定政策方面的研究而获奖,他是{{{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Robert Lucas Jr.}}} (1995) 则因发展和应用{{{理性预期假说}}}而获奖,该假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宏观经济分析。 * 经济增长与国际宏观经济学:{{{Robert Solow}}} (1987) 因其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见{{{索洛增长模型}}})而获奖。{{{Robert Mundell}}} (1999) 因其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区的分析而获奖,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奠基人之一。{{{Paul Romer}}} (2018) 则因将技术创新内生化到长期宏观分析中({{{内生增长理论}}})而获奖。
* {{{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Kenneth Arrow}}} 和 {{{John Hicks}}} (1972)、{{{Gérard Debreu}}} (1983) 因其在{{{一般均衡理论}}}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奖,该理论为整个现代微观经济学提供了数学基础。{{{Amartya Sen}}} (1998) 因其对{{{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理论}}}的贡献而获奖。 * 信息不对称:{{{George Akerlof}}}、{{{Michael Spence}}} 和 {{{Joseph Stiglitz}}} (2001) 因其对存在{{{信息不对称}}}市场的分析而共同获奖,他们的研究解释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现象。 * {{{机制设计理论}}}:{{{Leonid Hurwicz}}}、{{{Eric Maskin}}} 和 {{{Roger Myerson}}} (2007) 为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奠定了基础,该理论被用于设计更有效的{{{拍卖}}}、投票规则和市场制度。
* {{{计量经济学}}} (Econometrics): * 宏观计量模型:首届获奖者 {{{Ragnar Frisch}}} 和 {{{Jan Tinbergen}}} (1969) 是该领域的先驱。{{{Lawrence Klein}}} (1980) 因创建和应用计量经济模型于经济波动分析而获奖。 * 时间序列分析:{{{Clive Granger}}} 和 {{{Robert Engle}}} (2003) 分别因{{{协整}}}和{{{自回归条件异方差}}} (ARCH) 模型而获奖,这些工具在{{{金融学}}}和宏观经济预测中不可或缺。 * {{{因果推断}}}:{{{James Heckman}}} 和 {{{Daniel McFadden}}} (2000) 分别因发展了处理{{{样本选择偏差}}}的理论和发展了分析{{{离散选择}}}的理论而获奖。{{{Joshua Angrist}}} 和 {{{Guido Imbens}}} (2021) 因其在分析{{{因果关系}}}方面的方法论贡献而获奖,极大地推动了{{{自然实验}}}和{{{工具变量法}}}在经验研究中的应用。
* {{{金融经济学}}} (Financial Economics): * {{{资产定价}}}:{{{Harry Markowitz}}}、{{{Merton Miller}}} 和 {{{William F. Sharpe}}} (1990) 因其在金融经济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奖,包括{{{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Markowitz)、{{{莫迪利亚尼-米勒定理}}} (Miller) 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Sharpe)。 * {{{期权定价}}}:{{{Robert C. Merton}}} 和 {{{Myron Scholes}}} (1997) 因创立了著名的{{{Black-Scholes-Merton模型}}},为衍生品定价提供了全新的标准方法。 * {{{有效市场假说}}}:{{{Eugene Fama}}}、{{{Lars Peter Hansen}}} 和 {{{Robert Shiller}}} (2013) 因其对资产价格的经验分析而获奖,尽管Fama是{{{有效市场假说}}}的支持者,而Shiller是其主要批评者,这反映了该领域的动态辩论。
* {{{博弈论}}} (Game Theory): * {{{John Harsanyi}}}、{{{John Nash}}} 和 {{{Reinhard Selten}}} (1994) 因其在{{{非合作博弈}}}均衡分析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奖,其中{{{纳什均衡}}}已成为经济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核心分析工具。
* {{{行为经济学}}}与心理学: * {{{Herbert Simon}}} (1978) 因其关于经济组织中决策过程的开创性研究({{{有限理性}}}概念)而获奖。 * {{{Daniel Kahneman}}} 和 {{{Amos Tversky}}} (卡尼曼于2002年获奖,特沃斯基于1996年逝世未能获奖) 因将心理学研究的洞见,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性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融入到经济学中,创立了{{{前景理论}}}。{{{Richard Thaler}}} (2017) 因其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而获奖。
* {{{发展经济学}}} (Development Economics): * {{{Theodore Schultz}}} 和 {{{Arthur Lewis}}} (1979) 因其在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奖。 * {{{Abhijit Banerjee}}}、{{{Esther Duflo}}} 和 {{{Michael Kremer}}} (2019) 因其在“减缓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方法”而获奖,他们的工作推广了在发展经济学中使用{{{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 争议与批评
尽管享有崇高声誉,诺贝尔经济学奖也面临一些持续的批评:
1. 合法性争议:批评者(包括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一些后裔)认为,将一个由中央银行设立的奖项冠以“诺贝尔”之名,是对诺贝尔本人意愿的背离。他们认为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社会科学,其理论的精确性和普适性无法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相提并论。
2. 理论与现实脱节:一些获奖理论被指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导致负面后果。最著名的例子是{{{Black-Scholes-Merton模型}}},该模型在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 倒闭事件中扮演了核心角色,而Myron Scholes和Robert Merton本人正是该公司的合伙人。
3. 意识形态偏见:该奖项曾被批评过于偏爱{{{新古典经济学}}}和支持{{{自由市场}}}的{{{芝加哥经济学派}}}。然而,近年来,随着对信息不对称、行为经济学和贫困问题等领域研究的表彰,这种批评的声浪有所减弱。
4. 多样性不足:在历史上,获奖者绝大多数是来自北美和欧洲的白人男性。直到2009年,{{{Elinor Ostrom}}}才成为第一位女性获奖者。此后,{{{Esther Duflo}}} (2019) 和 {{{Claudia Goldin}}} (2023) 相继获奖,但整体在性别和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仍然是一个显著问题。
## 对学习者的意义
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仅是对获奖者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整个经济学学科发展方向的塑造。对于经济学学生而言,学习和理解获奖者的核心贡献,是构建知识体系、把握学科脉络的有效方法。它提供了一份权威的“阅读清单”,指引着学生去探索那些经过最严格检验、并被证明对人类理解经济世界具有最深远影响的思想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