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 (Employment)
就业 (Employment) 是{{{宏观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在法定工作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通过提供体力或脑力劳动以换取{{{报酬}}}(如工资、薪金或利润)的经济活动。就业不仅是个人和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
## 核心概念与衡量指标
为了精确理解和分析就业状况,经济学家和统计机构使用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定义和指标。这些定义通常遵循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标准。
一. {{{工作年龄人口}}} (Working-age Population):通常指法律规定可以参与经济活动的年龄段人口,例如16岁及以上的人口。这是衡量劳动力规模的基础。
二. {{{劳动力}}} (Labor Force):指在工作年龄人口中,当前正在工作(就业者)或正在积极寻找工作({{{失业}}}者)的总人数。其计算公式为: $$ \text{劳动力} = \text{就业人数} + \text{失业人数} $$ 不包括在劳动力之内的人口(即{{{非劳动力}}})包括全日制学生、退休人员、家庭主妇(夫)、丧失劳动能力者以及不寻找工作的“丧志工人”(Discouraged Workers)。
三. 就业者 (The Employed):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通用定义,在调查参考期内(通常为一周),为获取报酬(现金或实物)工作至少一小时的人,或在企业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自雇者。这也包括暂时离岗(如因休假、疾病或培训)但与工作单位保持正式联系的人员。
四. {{{失业率}}} (Unemployment Rate):这是最受关注的劳动力市场指标,衡量的是失业人口占总劳动力的百分比。 $$ \text{失业率} = \left( \frac{\text{失业人数}}{\text{劳动力}} \right) \times 100\% $$ 高失业率通常意味着经济疲软和资源闲置。
五. {{{劳动力参与率}}}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衡量工作年龄人口中,参与经济活动(即成为劳动力)的意愿和比例。 $$ \text{劳动力参与率} = \left( \frac{\text{劳动力}}{\text{工作年龄人口}} \right) \times 100\% $$ 该比率可以反映社会文化、教育水平和经济周期对人们工作意愿的影响。
六. 就业率 (Employment-to-population Ratio):衡量就业人口占总工作年龄人口的比例。 $$ \text{就业率} = \left( \frac{\text{就业人数}}{\text{工作年龄人口}} \right) \times 100\% $$ 与失业率相比,就业率能更好地反映一个经济体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因为它不受劳动力参与率变化的影响。
## 就业的类型
就业并非单一形态,可以根据工作时间、稳定性、技能匹配度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
* 全职就业 (Full-time Employment) 与 兼职就业 (Part-time Employment):主要依据每周工作小时数划分。全职通常指达到法定或惯例标准工作时长的岗位,而兼职则低于这一标准。兼职就业的增加可能反映了劳动力的灵活性,也可能预示着经济不景气。
* 正规就业 (Formal Employment) 与 非正规就业 (Informal Employment):正规就业通常指有正式劳动合同、受劳动法保护、并享有社会保障(如养老金、医疗保险)的工作。非正规就业则缺乏这些保障,常见于自雇、临时工或小型家庭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普遍。
* {{{自雇}}} (Self-employment):指不为雇主工作,而是为自己经营的企业或业务工作以获取利润。自雇者是就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 {{{就业不足}}} (Underemployment):这是一个比失业更微妙的概念,描述了劳动力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状态。主要有两种形式: 1. 时间性就业不足:指兼职工人希望工作更长的时间但无法找到机会。 2. 技能性就业不足:指工人所从事的工作无法充分发挥其教育水平、技能和经验,例如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工程师在开出租车。这代表了{{{人力资本}}}的浪费。
* 不稳定就业 (Precarious Work):指那些工作不稳定、收入低、缺乏福利和法定权利的工作岗位。随着{{{零工经济}}}(Gig Economy)的兴起,这类就业形式变得越来越普遍。
## 经济学意义
就业水平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石,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1. 经济健康状况的晴雨表:高就业水平和低失业率是经济繁荣的标志。就业数据是政府和{{{中央银行}}}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2. {{{总需求}}}的引擎:就业为家庭提供收入,是{{{消费}}}支出的基础。稳定的就业增长能够支撑消费信心和总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3. 生产与{{{GDP}}}的贡献:劳动力是关键的{{{生产要素}}}之一。就业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能够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即其{{{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潜力。 4. 社会稳定与福利:就业不仅提供经济来源,还关系到个人的社会认同感、尊严和心理健康。广泛的失业往往与贫困、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相关。
## 相关经济理论
经济学史上,关于就业和失业的原因及对策,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
* {{{古典经济学}}}理论: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工资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如果出现失业,工资会自动下降,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刺激企业增加雇佣,最终使劳动力市场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此,他们认为持续的失业是“自愿的”或源于市场摩擦。
* {{{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革命性观点。他认为,由于工资具有“向下刚性”(Sticky Downwards),即工资水平不易下降,当经济面临{{{总需求}}}不足时,企业会选择裁员而非降薪,从而导致“非自愿失业”。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应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和{{{货币政策}}}(如降低{{{利率}}})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 {{{奥쿤定律}}} (Okun's Law):由经济学家阿瑟·奥쿤提出的一个经验性关系,描述了{{{失业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简而言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就会低于潜在GDP约两个百分点(具体比例因国家和时期而异)。这为量化失业的经济成本提供了工具。
* 菲利普斯曲线 (Phillips Curve):该曲线展示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短期替代关系。政策制定者似乎可以在较低的失业率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之间进行权衡。然而,长期的证据表明,这种关系在长期内可能并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