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供给 (Money Supply)
货币供给,也称货币存量,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在特定时间点上,一个国家或经济体中,由非银行部门(即个人、家庭和企业)所持有的可用于交易的货币总量。货币供给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监控指标之一,其规模和增长率对{{{利率}}}水平、{{{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整体经济稳定具有深远影响。
## 货币供给的定义与衡量
货币的定义并非单一,而是根据资产的{{{流动性}}}(Liquidity)程度,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流动性是指一项资产能够以多快的速度和多小的成本转换成交易媒介(即现金)的能力。通常,货币供给按流动性从高到低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 M0 (基础货币或流通中现金) M0 是最狭义的货币定义,通常指在银行体系之外流通的现金,即公众手中持有的纸币和硬币。它是流动性最高的货币形式。 $$ M0 = \text{流通中的现金} $$ 需要注意的是,M0 与{{{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 M_B)不同。基础货币不仅包括流通中的现金(C),还包括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Required Reserves, RR)和{{{超额准备金}}}(Excess Reserves, ER)。即 $M_B = C + R$,其中 $R = RR + ER$。基础货币是整个货币供给扩张的基础。
二. M1 (狭义货币) M1 在 M0 的基础上,加入了具有高度流动性、可直接用于支付的存款。它主要反映了经济中的即时购买力。 $$ M1 = M0 + \text{企业活期存款} + \text{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 \text{农村存款} + \text{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 在中国,M1 的构成主要是 M0 加上企业的{{{活期存款}}}。由于活期存款可以通过支票、借记卡或电子转账等方式随时用于支付,因此它与现金几乎没有区别,均被视为现实的购买力。
三. M2 (广义货币) M2 是更广义的货币定义,它在 M1 的基础上,加入了那些虽然不能直接用于支付,但可以相对容易地转换为 M1 的资产,这些资产被称为“准货币”(Near Money)。 $$ M2 = M1 + \text{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 \text{企业定期存款} + \text{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 \text{其他存款} $$ M2 包括了{{{储蓄存款}}}、{{{定期存款}}}等。这些存款虽然有期限限制或需要一定手续才能提取,但其潜在的支付能力不容忽视。因此,M2 不仅反映了现实的购买力,也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是衡量社会总需求和通胀压力的重要指标。
此外,一些国家还会定义更广义的 M3 等指标,但 M0, M1, M2 是最常用和最重要的货币供给层次。
## 货币的创造过程:货币乘数
现代经济中的大部分货币并非由中央银行直接印刷,而是由商业银行体系通过信贷活动创造出来的。这个过程的核心是{{{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Fractional Reserve Banking)和{{{货币乘数}}}(Money Multiplier)效应。
1. 货币创造的起点:基础货币 货币创造过程始于{{{中央银行}}}。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例如,购买政府债券)向商业银行体系注入{{{基础货币}}}。例如,中央银行从一家商业银行(A银行)购买了价值 100 万 USD 的债券,A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储备账户上就会增加 100 万 USD 的储备金。
2. 存款扩张与货币乘数 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equired Reserve Ratio, RRR)为 10%。
* 第一轮:A银行获得了 100 万 USD 的新增储备。根据 10% 的准备金率,它必须保留 10 万 USD 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其余 90 万 USD 成为{{{超额准备金}}},可以用于放贷。 * 第二轮:A银行将 90 万 USD 贷款给一个企业。该企业很可能将这笔钱存入另一家银行(B银行)。B银行获得了 90 万 USD 的新存款。 * 第三轮:B银行需要将这 90 万 USD 存款的 10%(即 9 万 USD)作为法定准备金,剩余的 81 万 USD 可以继续贷出。 * $...$$...$以此类推:这个“存款-贷款-再存款”的过程会持续下去,每一轮创造出的新增贷款和存款都比上一轮少。
这个连锁反应的总效果是,中央银行最初注入的 100 万 USD 基础货币,最终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创造出远超 100 万 USD 的广义货币(如 M2)。这个扩张的倍数就是货币乘数。
在最简化的模型中,货币乘数 $m$ 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r$ 的倒数: $$ m = \frac{1}{r} $$ 在上述例子中,$r = 10\% = 0.1$,所以货币乘数 $m = 1/0.1 = 10$。这意味着 100 万 USD 的基础货币,最多可以创造出 1000 万 USD 的存款货币。
3. 更现实的货币乘数 现实世界中的货币乘数比上述简化模型要复杂,因为它还受到另外两个因素的影响:
* {{{现金漏损率}}} (Currency Drain Ratio, c):公众不会把所有货币都存入银行,而是会以现金形式持有一部分。这部分现金退出了存款扩张过程,降低了乘数效应。现金漏损率 $c$ 是指公众持有的现金(C)与活期存款(D)的比率,即 $c = C/D$。 * {{{超额准备金率}}} (Excess Reserve Ratio, e):商业银行除了按规定缴纳法定准备金外,出于流动性管理或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可能会自愿持有更多的准备金,即超额准备金。这部分资金也没有被贷出,同样降低了乘数效应。超额准备金率 $e$ 是指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ER)与活-期存款(D)的比率,即 $e = ER/D$。
考虑到这些因素,更完整的货币供给模型如下: 货币供给 $M = C + D$(现金 + 存款) 基础货币 $B = C + R = C + RR + ER$(现金 + 总准备金)
货币乘数 $m$ 是货币供给 $M$ 与基础货币 $B$ 的比率: $$ m = \frac{M}{B} = \frac{C+D}{C+RR+ER} $$ 将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存款 $D$,并代入 $c=C/D$,$r=RR/D$(法定准备金率),$e=ER/D$(超额准备金率),我们得到: $$ m = \frac{C/D + D/D}{C/D + RR/D + ER/D} = \frac{c+1}{c+r+e} $$ 最终,货币供给 $M$ 可以表示为: $$ M = m \times B = \frac{c+1}{c+r+e} \times B $$
##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货币供给主要由以下三类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
1. {{{中央银行}}}: * 基础货币 (B):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再贴现率}}}等手段,直接控制基础货币的供给量,这是影响货币供给最主要的工具。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r):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直接改变货币乘数的大小,从而影响货币供给。提高 r 会降低乘数,减少货币供给;反之亦然。
2. 商业银行: * 超额准备金率 (e):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和对风险的判断决定了其持有的超额准备金水平。如果经济前景不佳,银行会变得谨慎,增加超额准备金,从而降低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
3. 公众(家庭和企业): * 现金漏损率 (c):公众对持有现金的偏好决定了现金漏损率。如果公众更倾向于使用电子支付并将钱存入银行,c 会下降,货币乘数会变大,从而增加货币供给。
## 货币供给的经济意义
对货币供给的理解和调控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重要性体现在:
* 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根据{{{数量货币理论}}},在长期内,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超过经济的实际产出增长速度,将导致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即{{{通货膨胀}}}。 * 对利率的影响:在短期内,如果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会导致市场利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 * 商业周期调控:货币供给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之一。在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通常会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来刺激经济;在经济过热时,则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来抑制通胀。 * 金融稳定的指标:货币供给的异常波动,特别是 M1 和 M2 增速的巨大差异,有时被视为经济结构失衡或金融市场风险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