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供给 (Aggregate Supply)
总供给 (Aggregate Supply, AS) 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了在一个给定的时期内,经济体中所有企业愿意并且能够生产和销售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即{{{实际GDP}}})与总体{{{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总供给是分析经济波动、{{{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键组成部分。
总供给的研究通常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时间维度:短期和长期。这种区分至关重要,因为经济在不同时间跨度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机制是不同的。
## 1. 短期总供给 (Short-Run Aggregate Supply, SRAS)
短期总供给 (SRAS) 描述了在短期内,当某些生产成本(尤其是{{{名义工资}}})相对固定或“粘性”时,经济的产出总量如何随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SRAS曲线 在以价格水平 (P) 为纵轴、实际产出 (Y) 为横轴的坐标系中,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表示,在短期内,当总体价格水平上升时,企业会增加其产出量;反之,当价格水平下降时,企业会减少其产出量。
### SRAS曲线为何向上倾斜?
SRAS曲线的向上倾斜主要由以下三个理论解释,它们的核心思想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产出在短期内偏离了其长期自然水平。
一. 粘性工资理论 (Sticky-Wage Theory) 这个理论认为,许多工人的{{{名义工资}}}是通过劳动合同预先确定的,因此在短期内是“粘性”的,不能迅速对经济状况的变化做出调整。 * 当实际价格水平 $P$ 上升,但名义工资 $W$ 保持不变时,企业的实际工资成本 $W/P$ 下降了。 * 更低的实际工资成本意味着雇佣工人变得更有利可图,这会激励企业增加雇佣量和生产量。 * 因此,价格水平的上升导致了产出的增加。
二. 粘性价格理论 (Sticky-Price Theory) 与粘性工资类似,这个理论指出,并非所有企业都能立即调整其产品价格以应对宏观经济的变化。这可能是因为存在“菜单成本”(即调整价格本身所需的成本)。 * 当经济中出现未预料到的货币供给减少,导致总体价格水平下降时,那些价格具有粘性的企业会发现其产品价格相对过高。 * 过高的相对价格会导致其产品销量下降,迫使这些企业削减生产。 * 因此,总体价格水平的下降导致了总产出的减少。
三. 错觉理论 (Misperceptions Theory) 该理论假设企业可能会混淆总体价格水平的变化与相对价格的变化。 * 当总体价格水平 $P$ 下降时,企业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只是自己产品的价格在下降,而其他产品的价格保持不变。 * 这种“错觉”会让企业认为生产其产品的回报暂时降低了,从而选择减少产量。 * 因此,未预料到的价格水平下降会导致总产出下降。
这三个理论可以被一个简化的SRAS方程所概括: $$ Y = \bar{Y} + \alpha (P - P^e) $$ 其中: * $Y$ 是实际产出水平。 * $\bar{Y}$ 是经济的{{{自然产出率}}}(长期产出水平)。 * $\alpha$ 是一个大于零的参数,衡量产出对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化的反应程度。 * $P$ 是实际价格水平。 * $P^e$ 是预期的价格水平。
这个方程表明,当实际价格水平 $P$ 高于预期价格水平 $P^e$ 时,短期产出 $Y$ 将超过其自然水平 $\bar{Y}$。
### 导致SRAS曲线移动的因素
任何改变企业生产成本的因素(价格水平除外)都会导致SRAS曲线移动。 * 投入要素的变动:{{{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的成本或可获得性发生变化。例如,石油价格的突然上涨会增加许多企业的生产成本,使SRAS曲线向左移动。 * 技术知识的变动:{{{技术}}}进步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使SRAS曲线向右移动。 * 预期的价格水平 ($P^e$):如果企业和工人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会更高,他们会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和价格。这会提高生产成本,导致SRAS曲线在任意给定的当前价格水平下都向左移动。
## 2. 长期总供给 (Long-Run Aggregate Supply, LRAS)
长期总供给 (LRAS) 描述了在长期内,当所有价格(包括名义工资)都完全灵活并且已经充分调整后,经济的产出总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在长期中,一个经济体的产出能力取决于其拥有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可用的生产技术,而与总体价格水平无关。这一观点与{{{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原理相一致,即名义变量(如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变量(如实际产出)。
因此,LRAS曲线是一条位于自然产出率水平上的垂直线。
### 自然产出率 (Natural Rate of Output)
自然产出率 ($\bar{Y}$),也称为潜在产出 (Potential Output) 或充分就业产出 (Full-Employment Output),是指一个经济体在失业率处于其{{{自然失业率}}}时所能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水平。它代表了经济在不引发加速通货膨胀压力下的最大可持续产出。
### 导致LRAS曲线移动的因素
任何改变经济体长期生产能力的因素都会使LRAS曲线移动。这些因素也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 * 劳动供给的变动:如人口增长、移民或劳动参与率的变化。 * 资本存量的变动:包括{{{物质资本}}}(如机器、厂房)和{{{人力资本}}}(如工人的教育和技能)的增加或减少。 * 自然资源的变动:如新矿产的发现或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 技术知识的变动:{{{技术}}}进步是提高生产率和推动LRAS曲线向右移动的最重要动力。
## 3. 从短期到长期的调整
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共同描述了经济对冲击的反应和自我修正机制。当经济的产出偏离其自然产出率时,预期的价格水平会随之调整,从而使SRAS曲线移动,推动经济恢复到长期均衡。
例如,假设由于{{{总需求}}}增加,经济的短期均衡产出高于其自然产出率 ($\bar{Y}$)。 1. 短期效应:更高的需求推高了价格水平 $P$,沿着初始的SRAS曲线,产出 $Y$ 增加。 2. 向长期调整:由于产出高于自然水平,失业率下降,劳动力市场变得紧张。工人和工会将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同时,企业也会开始上调其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P^e$)。 3. 长期均衡:更高的预期价格水平和工资成本导致SRAS曲线向左移动。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直到SRAS曲线移动到新的位置,使得经济的产出重新回到自然产出率 $\bar{Y}$,但此时的总体价格水平会比最初更高。
## 4. 总供给冲击 (Supply Shocks)
{{{供给冲击}}}是指突然改变企业生产成本,从而影响总供给曲线位置的事件。 * 负向供给冲击 (Adverse Supply Shock):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使SRAS曲线向左移动。典型的例子是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这种冲击会导致产出下降(经济衰退)和价格水平上升(通货膨胀)同时发生,这种现象被称为{{{滞胀}}} (Stagflation)。 * 正向供给冲击 (Favorable Supply Shock):导致生产成本下降,使SRAS曲线向右移动。例如,互联网的普及大幅提高了生产率。这种冲击会带来更低的通货膨胀和更高的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