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势力 (Market Power)
市场势力 (Market Power) 是{{{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一个或一组企业在市场上影响其产品或服务价格的能力。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 (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 中,企业是 价格接受者 (Price Taker),它们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影响力。相反,拥有市场势力的企业是 价格制定者 (Price Maker),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设定价格,而不会失去所有客户。
市场势力的大小并非“有或无”的二元概念,而是一个程度问题。它存在于从{{{垄断竞争}}}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到{{{寡头垄断}}} (Oligopoly) 再到完全{{{垄断}}} (Monopoly) 的各种市场结构中。市场势力越强,企业将其价格设定在{{{边际成本}}} (Marginal Cost, MC) 之上的能力就越大。
## 市场势力的来源
市场势力的根本来源是 {{{进入壁垒}}} (Barriers to Entry),这些壁垒使得新企业难以进入市场并与现有企业竞争。主要来源包括:
1. 对关键资源的控制:当一个企业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所必需的关键或稀缺资源时,它就能够阻止其他企业进入市场。例如,历史上[[戴比尔斯公司]]对全球钻石矿的控制。
2. 政府创造的壁垒: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法规为企业创造市场势力。 * {{{专利}}} (Patents) 和 {{{版权}}} (Copyrights):这些法律授予创新者或创造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其发明或作品的独家生产权,从而形成暂时的垄断。 * 许可与牌照 (Licensing):政府可能要求进入某些行业(如电信、银行、出租车服务)的企业必须获得许可证,从而限制了市场上的竞争者数量。
3. {{{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Scale):当一个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其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之下降,即存在规模经济。在某些行业,一个企业就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提供产品,这种情况会导致 {{{自然垄断}}} (Natural Monopoly)。新进入者由于生产规模小、成本高,难以与已有的巨头竞争。
4. {{{产品差异化}}} (Product Differentiation):当企业通过品牌、质量、设计或服务使其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有所不同时,它就拥有了一定的市场势力。即使市场上存在许多替代品,忠实的消费者也愿意为其偏爱的品牌支付更高的价格。这是{{{垄断竞争市场}}}中市场势力的主要来源。
5. {{{网络效应}}} (Network Effects):当一种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随着使用它的人数的增加而增加时,就会出现网络效应。例如,社交媒体平台、操作系统等。强大的网络效应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领先的企业更具吸引力,从而为新进入者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 市场势力的衡量
经济学家使用多种指标来量化市场势力和市场集中度。
#### 1. 勒纳指数 (Lerner Index)
{{{勒纳指数}}} 是衡量市场势力的直接指标,它度量了企业将其价格设定在边际成本之上的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 $$ L = \frac{P - MC}{P} $$ 其中,$P$ 是企业设定的价格,$MC$ 是企业在相应产量水平上的边际成本。
* 对于一个完全竞争的企业,$P=MC$,因此勒纳指数 $L = 0$。 * 对于拥有市场势力的企业,$P > MC$,因此勒纳指数 $L > 0$。勒纳指数的值介于0和1之间,数值越大,表明市场势力越强。
勒纳指数与企业面临的 {{{需求价格弹性}}}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E_d$) 密切相关。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垄断企业会根据 $MR=MC$ 的原则来定价,而{{{边际收益}}} (Marginal Revenue, MR) 可以表示为 $MR = P(1 + \frac{1}{E_d})$。因此,可以推导出: $$ L = -\frac{1}{E_d} $$ 这个关系式揭示了市场势力的一个重要本质: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弹性越小(即曲线越陡峭,替代品越少),其市场势力就越大。
#### 2. 市场集中度指标
这些指标衡量的是一个行业中少数几家最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常用于评估整个市场的竞争程度。
* 集中度比率 (Concentration Ratio, CRn):衡量市场上最大的 $n$ 家企业的总市场份额。例如,CR4 指的是行业内前四大公司的市场份额之和。这个指标简单直观,但缺点是忽略了这 $n$ 家企业内部的市场份额分布,以及 $n$ 家企业之外的其他市场参与者。
*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 HHI):这是一个更精确的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它通过计算市场上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得出。 $$ HHI = \sum_{i=1}^{N} s_i^2 $$ 其中,$s_i$ 是第 $i$ 家企业的市场份额(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取值1-100),$N$ 是市场中企业的总数。 * HHI 的取值范围从接近0(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到 10,000(在完全垄断市场中,一家企业份额为100%)。 * 与集中度比率相比,HHI 给予了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更高的权重,因此能更好地反映市场支配力的分布情况。例如,美国司法部在审查{{{企业并购}}}时,就广泛使用HHI作为判断其是否会过度削弱市场竞争的依据。
## 市场势力的经济后果
市场势力的存在对经济福利有重要影响:
1. 价格更高,产量更低:拥有市场势力的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会设定一个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并生产一个低于社会最优水平的产量。这导致一部分愿意支付高于生产成本但低于垄断价格的消费者被排除在市场之外。
2. {{{无谓损失}}} (Deadweight Loss):由于产量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市场势力导致了社会总剩余({{{消费者剩余}}} + {{{生产者剩余}}})的损失。这部分损失的价值既没有被生产者获取,也没有被消费者享有,凭空消失了,构成了经济效率的净损失,即无谓损失。这是反对市场势力的核心经济学论据。
3. 财富转移:市场势力将一部分本应属于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 (Consumer Surplus) 转移给了生产者,形成了超额的{{{生产者剩余}}} (Producer Surplus) 或垄断利润。
4. 对创新的影响(熊彼特假说):关于市场势力与创新的关系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市场势力通过高利润为企业的研发活动提供了资金,并用专利等制度保护创新成果,从而激励创新(这一观点与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有关)。然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缺乏竞争压力会使垄断企业变得懈怠,缺乏创新的动力。
5. {{{寻租行为}}} (Rent-Seeking):企业可能会花费大量资源(如游说政府、进行不必要的广告宣传)来获得或维持其市场势力,而不是用于提高生产效率。这种行为本身不创造价值,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由于市场势力通常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消费者利益受损,各国政府通常会通过 {{{反垄断法}}} (Antitrust Laws) 或 竞争政策 (Competition Policy) 来对其进行监管,以防止滥用市场势力、限制反竞争行为(如价格垄断联盟、掠夺性定价)并审查可能大幅提高市场集中度的企业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