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周期 (Business Cycle)
商业周期 (Business Cycle),也称经济周期 (Economic Cycle),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描述的是{{{总需求}}}(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在长期增长趋势线周围呈现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扩张与收缩的交替性波动。这些波动是反复出现的 (recurrent),但并非定期的 (not periodic),其持续时间和影响幅度在每次循环中都有所不同。商业周期现象普遍存在于所有市场经济体中,并会广泛影响到{{{就业}}}、{{{工业生产}}}、{{{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等关键经济指标。
## 商业周期的四个阶段
一个完整的商业周期通常被划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阶段。这些阶段标志着经济活动从一个转折点到另一个转折点的演变过程。
1. 扩张 (Expansion) 这是经济活动持续增长的阶段。在此期间,实际GDP稳步上升,企业增加产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主要特征包括: * 就业岗位增加,{{{失业率}}}下降。 * 消费者信心增强,支出增加。 * 企业投资扩大,利润增长。 * 随着经济接近其生产能力上限,{{{通货膨胀}}}压力可能开始显现。
2. 顶峰 (Peak) 顶峰是扩张阶段的终点,也是经济活动的最高点。此时,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各种经济指标达到其在本轮周期中的最大值。顶峰是一个转折点,标志着经济即将进入收缩阶段。在这一阶段,生产能力可能达到瓶颈,成本上升和通胀压力可能变得显著。
3. 收缩 (Contraction) 在顶峰之后,经济活动开始下降,进入收缩阶段。在此期间,实际GDP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主要特征包括: * 企业开始削减生产,导致{{{工业生产指数}}}下降。 * 企业裁员,{{{失业率}}}开始攀升。 * 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减弱,导致支出和投资减少。 * 如果收缩过程温和且短暂,通常被称为经济衰退 (Recession)。一个广泛流传但非官方的定义是,连续两个季度的实际GDP出现负增长。如果收缩过程非常严重且持续时间很长,则被称为{{{萧条}}} (Depression)。
4. 谷底 (Trough) 谷底是收缩阶段的终点,也是经济活动的最低点。在谷底,经济停止下滑并准备开始新一轮的扩张。与顶峰一样,谷底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尽管经济状况在谷底时最为糟糕,但它也预示着复苏的开始。
## 商业周期的特征
商业周期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本质。
* 波动性: 经济活动并非沿着一条平滑的直线增长,而是在其长期增长趋势线上下波动。 * 不定期性: 商业周期没有固定的时间长度。一次扩张或收缩可能持续数月,也可能持续数年。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准确预测周期的转折点变得极为困难。 * 扩散性: 商业周期的影响是广泛的,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个行业或地区,而是会扩散到整个经济体。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如就业、产出、投资等,会表现出同步变动的趋势,这种现象被称为共同运动 (Co-movement)。
## 商业周期的衡量与指标
为了监测经济所处的周期阶段,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会依赖一系列经济指标。在美国,官方的商业周期转折点(顶峰和谷底)由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 (NBER) 的商业周期测定委员会确定。这些指标根据其变动时间相对于整体经济周期的关系,可分为三类:
1. 先行指标 (Leading Indicators) 这些指标通常在整体经济发生转向之前就改变方向,因此对于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非常有价值。常见的先行指标包括: * {{{股票市场}}}指数 (例如 {{{S&P 500}}} 指数) * {{{制造业}}}新订单 (特别是耐用品订单) * 建筑许可数量 * {{{消费者信心指数}}} * {{{收益率曲线}}}的斜率 (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差)
2. 同步指标 (Coincident Indicators) 这些指标的变动与整体经济活动的变动几乎同步,它们主要用于确认当前经济所处的阶段。常见的同步指标包括: * {{{非农就业人口}}} * {{{工业生产指数}}} * 实际个人收入减去转移支付 * 制造业和贸易销售额
3. 滞后指标 (Lagging Indicators) 这些指标的变动通常滞后于整体经济的转向,它们可以用来确认经济周期模式已经形成。常见的滞后指标包括: * {{{失业率}}} (通常在衰退结束后一段时间内仍会继续上升) * {{{单位劳动成本}}} * 银行的{{{平均优惠贷款利率}}} (Prime Rate) * 未偿还的商业和工业贷款存量
## 商业周期的主要理论
关于商业周期成因的解释多种多样,不同的经济学派提出了不同的理论。
*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Keynesian Economics): 该理论认为,商业周期主要是由{{{总需求}}}的波动引起的。企业家和投资者的非理性预期,即所谓的“{{{动物精神}}} (Animal Spirits)”,导致{{{投资}}}支出的不稳定,从而引发经济波动。由于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 (stickiness),需求的下降会直接导致产出和就业的下降,而不是价格的调整。因此,凯恩斯主义者主张政府应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管理总需求,以平滑经济周期。
* {{{货币主义}}} (Monetarism): 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商业周期的主要根源在于{{{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不当管理。货币供给的不稳定增长,尤其是突然的紧缩,会扰乱经济活动,导致衰退。因此,他们主张中央银行应遵循一个简单、稳定的规则,例如保持货币供给以一个固定的年增长率增长。
* {{{真实商业周期理论}}} (Real Business Cycle, RBC, Theory): 作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RBC理论认为商业周期是由影响经济供给侧的真实冲击驱动的,最主要是技术冲击,即{{{全要素生产率}}}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的变化。在该模型中,价格和工资是完全灵活的,经济波动被视为市场对技术变化的有效率的反应,而非市场失灵。因此,政府的干预通常被认为是不必要或有害的。
* {{{奥地利学派}}} (Austrian School): 该学派认为,商业周期是由中央银行扭曲{{{利率}}}信号造成的。当中央银行通过扩张{{{信贷}}}将利率压低至其“自然”水平(由社会的时间偏好决定)以下时,会误导企业家进行过多的、不可持续的长期投资(资本的错误配置,malinvestment)。这种由信贷驱动的繁荣最终会因为资源约束而崩溃,衰退则是对这些错误投资进行清算和调整的必要过程。
## 政策应对
面对商业周期,政府和中央银行通常会采取{{{反周期政策}}} (Counter-cyclical Policy) 来试图稳定经济。
* 在收缩/衰退期: 采取扩张性政策,例如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扩张性货币政策}}}),或政府增加支出、减税({{{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复苏。 * 在扩张/过热期: 当通货膨胀成为主要威胁时,采取紧缩性政策,例如中央银行提高利率({{{紧缩性货币政策}}}),或政府减少支出、增税({{{紧缩性财政政策}}}),以给经济降温。
此外,现代经济体中还存在{{{自动稳定器}}} (Automatic Stabilizers),它们无需政府采取相机抉择的行动就能自动调节经济。例如,在经济衰退时,累进税制下的税收收入会自动减少,而{{{失业保险}}}等社会福利支出会自动增加,这些都有助于缓冲家庭收入的下降,从而稳定消费和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