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萧条 (Great Depression)
大萧条 (Great Depression) 是指从1929年持续到1930年代末期的一场全球性的、严重的经济衰退。它始于美国,并迅速蔓延到几乎每一个工业化国家,被认为是20世纪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强度最大的{{{经济衰退}}}。大萧条的标志性特征包括急剧下降的{{{工业生产}}}、规模空前的{{{失业}}}、严重的{{{通货紧缩}}}以及{{{国际贸易}}}的崩溃。它对经济理论、公共政策乃至国际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 危机爆发:1929年股市崩盘
大萧条的开端通常被追溯到1929年10月29日,即所谓的“黑色星期二”(Black Tuesday)。在这一天,{{{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价发生恐慌性抛售,导致市场崩盘。在此之前,美国经济经历了被称为“咆哮的二十年代” (Roaring Twenties) 的繁荣时期,期间{{{股票市场}}}出现了巨大的{{{投机}}}泡沫。
然而,重要的是要理解,股市崩盘本身并非大萧条的唯一原因,而更像是一个导火索。它暴露并加剧了经济中早已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将一场原本可能只是普通衰退的事件,演变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灾难。崩盘直接导致了民众财富的巨大蒸发,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开启了经济下行的恶性循环。
## 大萧条的成因:多种理论的交织
对于大萧条的成因,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多种解释,这些解释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共同描绘了一幅复杂的图景。
### 一. 银行体系的崩溃与信贷收缩
1930年至1933年间,美国发生了数波大规模的银行倒闭潮。由于当时缺乏{{{存款保险}}}制度,当一家银行倒闭时,储户的存款将血本无归。对银行体系失去信心引发了 widespread 的{{{银行挤兑}}} (Bank Run),储户纷纷前往银行提取现金,导致即使是原本健康的银行也因无法应对集中的提款需求而陷入困境。
银行的大规模倒闭产生了两个毁灭性后果: 1. {{{货币供给}}}的急剧收缩:银行通过{{{信贷创造}}}来增加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银行倒闭意味着大量的银行存款消失,直接导致了{{{货币存量}}}的大幅减少。 2. 信贷枯竭:幸存的银行为了自保,变得极度惜贷,大幅收紧了信贷标准。企业和个人难以获得贷款进行投资和消费,进一步抑制了经济活动。
### 二. 货币政策的失误:货币主义的观点
以诺贝尔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和安娜·施瓦茨 (Anna Schwartz) 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美联储}}} (Federal Reserve) 的一系列错误政策是导致危机从一场普通衰退演变为大萧条的关键。
根据他们的研究,美联储未能履行其作为{{{最后贷款人}}} (Lender of Last Resort) 的职责。在银行体系面临流动性危机时,美联储本应向有困难的银行提供紧急贷款,以阻止恐慌蔓延。然而,它却采取消极态度,坐视数千家银行倒闭。
更糟糕的是,美联储在某些关键时刻反而实施了紧缩的{{{货币政策}}}。例如,为了维持{{{金本位制}}}并阻止黄金外流,美联储在1931年提高了{{{利率}}}。这一举措在当时急需流动性和信贷的经济环境中,无异于雪上加霜,进一步加深了经济衰退。弗里德曼认为,美联储允许{{{货币供给}}}在1929至1933年间收缩近三分之一,是这场灾难的核心原因。
### 三. 总需求的崩溃:凯恩斯主义的解释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在其划时代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另一种解释,该解释后来发展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认为,大萧条的根源在于{{{总需求}}} (Aggregate Demand) 的严重不足。
{{{总需求}}}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构成。 * 消费(C)的崩溃:股市崩盘和经济不确定性导致家庭财富缩水、对未来收入预期悲观,人们大幅削减消费支出。 * 投资(I)的崩溃:企业利润暴跌和对未来销售前景的悲观预期,使得企业几乎完全停止了新的投资活动。这种“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 的丧失,导致投资需求断崖式下跌。
这种需求的下降通过{{{乘数效应}}} (Multiplier Effect) 被放大,形成了恶性循环:需求下降 → 企业削减生产 → 裁员导致{{{失业}}}率飙升 → 家庭收入减少 → 需求进一步下降。凯恩斯主义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无法自我修正,需要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开支)来弥补私人部门需求的不足。
### 四. 全球性因素:金本位制与贸易保护主义
* {{{金本位制}}} (Gold Standard) 的传导机制:金本位制在当时是主要的国际货币体系,它要求各国的货币可以按固定比率兑换黄金。这一制度将美国的危机传导至全球。当美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时,其他国家为了防止本国的黄金储备流向美国,被迫采取同样的紧缩政策(如提高利率),将衰退输出到本国。这导致了一场全球性的通缩螺旋。研究表明,那些较早脱离金本位制的国家,其经济也较早开始复苏。 * {{{贸易保护主义}}} (Protectionism):为保护国内产业,美国国会在1930年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将数千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一举措立刻招致了其他国家的报复性关税,导致{{{国际贸易}}}急剧萎缩。全球贸易额在1929年至1934年间下降了约66%,这使得所有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变得更加糟糕。
## 后果与政策应对:新政 (The New Deal)
大萧条带来了毁灭性的社会经济后果。在美国,失业率在1933年达到了近25%的峰值,无数人失去家园,陷入赤贫。工业产值相比1929年几乎腰斩。农产品价格暴跌,使农民处境艰难。
作为应对,1933年上任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Franklin D. Roosevelt) 推行了一系列被称为“新政”(The New Deal) 的经济计划。新政旨在实现三个目标:救济 (Relief)、复兴 (Recovery) 和改革 (Reform)。 * 救济:为失业者和穷人提供直接的援助,如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 * 复兴:通过公共工程项目(如公共事业振兴署)创造就业,刺激经济。 * 改革:建立一系列制度性保障,以防止未来再次发生类似危机。这是新政最持久的遗产,包括: * 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为银行存款提供保险,重建了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 * 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分离。 * 成立{{{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以监管{{{股票市场}}},打击欺诈和不当行为。 * 通过《社会保障法》(Social Security Act),建立了全国性的养老金和失业保险体系。
## 大萧条的终结与历史遗产
关于新政是否成功终结了大萧条,经济学家们仍有争论。多数人认为,新政的改革措施对稳定金融体系和提供社会安全网至关重要,但其{{{财政刺激}}}的规模不足以使经济完全复苏。
普遍的共识是,真正将美国及世界经济彻底拉出大萧条泥潭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带来的巨额政府军事开支,相当于一次规模空前的{{{凯恩斯主义}}}式需求刺激,迅速消除了失业,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全面恢复。
大萧条的遗产是深远的: 1. 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它催生了以凯恩斯主义为核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确立了政府在稳定经济、调节{{{经济周期}}}中的积极作用。 2. 政府角色的转变:各国政府普遍接受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管理经济的责任。 3. 金融监管的加强: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建立了更为完善的金融监管框架和社會安全網。 4. 国际合作的推动: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和{{{世界银行}}} (World Bank),其初衷之一就是为了避免重蹈1930年代全球经济各自为战、竞相贬值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