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经 KNOWECON · 卓越的经济金融统计数学学习平台

买方垄断

# 买方垄断 (Monopsony)

买方垄断 (Monopsony) 是{{{微观经济学}}}中一种重要的{{{市场结构}}}。与人们熟知的{{{卖方垄断}}} (Monopoly)——市场上只有一个卖家——相对,买方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 一个买家,而有许多独立的卖家。这种市场结构赋予了唯一的买家巨大的{{{市场势力}}} (Market Power),使其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其购买的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

买方垄断最常出现在{{{要素市场}}} (Factor Market),特别是{{{劳动力市场}}} (Labor Market)中,但也可能存在于某些特定的{{{商品市场}}}。

## 买方垄断市场的核心特征

一个典型的买方垄断市场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 单一买家:市场上对于某种特定的商品或生产要素只存在一个购买者。 2. 众多卖家:存在大量相互竞争的卖家,他们独立行动,没有组织或{{{议价能力}}}。例如,在劳动力市场中,这些卖家就是单个的工人。 3. 价格制定者 (Price Maker):由于是唯一的买家,买方垄断者不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它面对的是整个市场的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为了购买更多数量的商品或要素,它必须提高愿意支付的价格。 4. 存在进入壁垒:存在较高的{{{壁垒}}},阻止其他买家进入市场并展开竞争。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公司镇”(Company Town),即一个小镇上的绝大多数劳动力都受雇于同一个工厂或矿山。这家企业在当地劳动力市场上就形成了买方垄断。

## 买方垄断者的决策分析

理解买方垄断的关键在于分析其成本结构和最优购买决策。我们以劳动力市场为例进行说明,其中买方垄断者是唯一的雇主。

### 边际要素成本 (Marginal Factor Cost, MFC)

这是理解买方垄断行为的核心概念。

*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单个企业面对的是一条水平的(完全弹性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无论它雇佣多少工人,{{{工资}}}率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固定值。因此,每多雇佣一个工人的成本(边际要素成本)就等于市场工资。

* 在一个买方垄断市场中,企业面对的是整个市场的、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这意味着,为了吸引更多的工人,企业必须提高工资。更重要的是,这个更高的工资不仅要支付给新雇佣的工人,还必须支付给所有已经雇佣的工人

这导致了一个关键结果:边际要素成本 (MFC) 高于平均要素成本 (AFC)。平均要素成本就是工资率,由劳动力供给曲线本身表示。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推导来说明。假设企业的总要素成本 (Total Factor Cost, TFC) 为雇佣的劳动数量 $L$ 乘以工资率 $w(L)$,即: $$TFC(L) = w(L) \cdot L$$ 其中工资率 $w(L)$ 是劳动数量 $L$ 的增函数(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边际要素成本 (MFC) 是总要素成本对劳动数量的导数: $$MFC(L) = \frac{d(TFC)}{dL} = \frac{d(w(L) \cdot L)}{dL}$$ 使用{{{乘法法则}}},我们得到: $$MFC(L) = w(L) \cdot \frac{dL}{dL} + L \cdot \frac{dw}{dL} = w(L) + L \cdot \frac{dw}{dL}$$ 由于劳动力供给曲线向上倾斜,$\frac{dw}{dL} > 0$。因此: $$MFC(L) > w(L)$$ 其中 $w(L)$ 就是平均要素成本 (AFC)。所以,MFC 曲线始终位于 AFC (供给) 曲线的上方

### 雇佣决策:利润最大化

买方垄断者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它会一直增加要素的购买量(雇佣工人),直到最后一单位要素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其带来的{{{边际成本}}}。

* 最后一单位要素带来的边际收益是 {{{边际收益产品}}} (Marginal Revenue Product, MRP)。它代表多雇佣一个工人所能带来的额外收入。$MRP_L = MP_L \cdot MR$,其中 $MP_L$ 是劳动的{{{边际产量}}}, $MR$ 是产品的{{{边际收益}}}。 * 最后一单位要素带来的边际成本是 边际要素成本 (MFC)

因此,买方垄断者的最优雇佣量 $L_m$ 由以下条件决定: $$MRP = MFC$$

在确定了最优雇佣量 $L_m$ 之后,买方垄去支付能够吸引到 $L_m$ 数量工人的最低工资即可。这个工资水平 $w_m$ 是由劳动力供给曲线(AFC 曲线)在 $L_m$ 这一点所决定的。

## 与完全竞争市场的比较

与在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中的结果相比,买方垄断导致了显著的差异:

* 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点在劳动力供给曲线 ($S_L$) 和劳动力需求曲线 ($D_L$, 即 MRP 曲线) 的交点处。均衡工资为 $w_c$,均衡雇佣量为 $L_c$。 * 买方垄断市场:企业根据 $MRP = MFC$ 确定雇佣量 $L_m$,然后在供给曲线上找到对应的工资 $w_m$。

通过图形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 $$L_m < L_c$$ $$w_m < w_c$$

结论是: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买方垄断企业雇佣更少的工人,并支付更低的工资。这种对劳动力的剥削(支付低于其边际收益产品的工资)被称为“买方垄断剥削”(Monopsonistic Exploitation)。

## 福利分析与无谓损失 (Deadweight Loss)

买方垄断不仅影响工资和就业水平,也导致了社会福利的损失。

* 生产者剩余 (工人剩余):由于工资和就业量都降低,工人的{{{生产者剩余}}}大幅减少。 * 消费者剩余 (企业剩余):企业通过压低工资获得了比在竞争市场中更大的{{{消费者剩余}}}(或称企业剩余)。 * {{{无谓损失}}} (Deadweight Loss):由于雇佣量 $L_m$ 低于社会最优的水平 $L_c$,从 $L_m$ 到 $L_c$ 之间,工人的边际收益产品 (MRP) 是高于其供给价格(机会成本)的。这些本可以产生净社会收益的雇佣关系没有发生,由此造成的总剩余损失就是买方垄断的无谓损失。

## 政策干预:最低工资的影响

在买方垄断模型中,政府干预,特别是设定{{{最低工资}}} (Minimum Wage),可能会产生与直觉相反的积极效果。

假设政府设定的最低工资 $w_{min}$ 高于买方垄断工资 $w_m$,但低于或等于竞争性工资 $w_c$。

* 新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在 $w_{min}$ 水平上,劳动力供给曲线变为一条水平线,直到它与原始的供给曲线相交。这意味着在新的雇佣水平达到之前,企业可以以 $w_{min}$ 的价格雇佣任意数量的工人。 * 新的边际要素成本 (MFC):在这段水平的供给曲线上,边-际要素成本等于平均要素成本,即 $MFC = w_{min}$。 * 新的均衡:企业仍然遵循 $MRP = MFC$ 的原则。由于新的 MFC(即 $w_{min}$)低于原来的 MFC 曲线,企业的最优雇佣量将会增加。

结果是,一个设定得当的最低工资 可以同时提高工资水平和就业水平,从而纠正买方垄断造成的部分市场扭曲,并减少无谓损失。然而,如果最低工资设定得过高(例如远高于 MRP 和 MFC 曲线的交点),则可能导致就业下降。

### 其他例子

* 政府作为买家:在购买特定国防产品(如航空母舰、隐形战斗机)时,国家政府通常是唯一的买家,面对少数几家有能力生产的国防承包商。 * 大型零售商:像沃尔玛或大型连锁超市,在面对成千上万个小型、分散的农产品供应商时,拥有显著的买方垄断势力,能够压低采购价格。 * 专业医疗领域:在一些偏远地区,一家大型医院可能是该地区护士或特定专科医生的唯一或主要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