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经 KNOWECON · 卓越的经济金融统计数学学习平台

实际货币余额

# 实际货币余额 (Real Money Balances)

实际货币余额 (Real Money Balances),记作 $M/P$ ,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用以衡量经济体中货币存量的真实购买力。它并非指货币的名义数量,而是指这些货币能够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具体而言,实际货币余额是通过将{{{名义货币供给}}} (Nominal Money Supply),即 $M$,用一个综合的{{{价格水平}}} (Price Level),即 $P$ 进行平减(或调整)后得到的。其基本公式为:

$$ \text{实际货币余额} = \frac{M}{P} $$

其中: * $M$ 是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的名义总量,通常由{{{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可以由{{{M0}}}、{{{M1}}}或{{{M2}}}等{{{货币总量}}}指标来衡量。 * $P$ 是经济的总体价格水平,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或 {{{GDP平减指数}}} (GDP Deflator) 来衡量。$1/P$ 的值可以被理解为一单位货币的购买力。

因此,实际货币余额 $M/P$ 度量了整个经济体的名义货币存量可以购买多少个“标准篮子”的商品和服务。这个概念对于理解{{{货币需求}}}、{{{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至关重要。

## 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 (Demand for Real Money Balances)

经济理论认为,个人和企业持有货币的动机并非为了货币本身,而是为了其所代表的购买力。因此,对货币的需求本质上是对 实际货币余额 的需求。货币需求函数通常表达为:

$$ \left(\frac{M}{P}\right)^d = L(i, Y) $$

这个公式说明,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 $(M/P)^d$ 是一个由其他经济变量决定的函数 $L$(L代表流动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决定因素是:

1. {{{名义利率}}} (Nominal Interest Rate), $i$:名义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货币(如现金或活期存款)的利息收益通常为零或极低。当个人选择持有货币时,他们放弃了将这些资金投资于可以产生利息的资产(如{{{债券}}})所能获得的回报。因此,当名义利率 $i$ 上升时,持有货币的成本增加,人们会倾向于减少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这表明,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与名义利率成 负相关 关系。

2. {{{实际收入}}} (Real Income), $Y$:实际收入(通常用实际GDP衡量)代表了经济中的交易总量。当个人收入增加或企业产出扩大时,他们需要进行更多的购买和支付活动。为了方便这些交易,他们需要持有更多的购买力。因此,当实际收入 $Y$ 上升时,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也会增加。这表明,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与实际收入成 正相关 关系。

总而言之,公众希望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数量,取决于持有货币的成本(名义利率)和持有货币的收益(交易的便利性,由实际收入决定)。

## 在宏观经济模型中的应用

实际货币余额是连接{{{货币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键变量,在多个宏观经济理论中扮演核心角色。

### 货币数量论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可以通过交易方程式 $MV = PY$ 来理解。将此方程式变形,我们可以得到:

$$ \frac{M}{P} = \frac{Y}{V} $$

其中 $V$ 是{{{货币流通速度}}} (Velocity of Money)。在经典的货币数量论框架下,通常假设 $V$ 是一个稳定的常数。这样一来,实际货币余额 $M/P$ 就与实际产出 $Y$ 成正比。这引出了{{{剑桥方程式}}} $(M/P)^d = kY$(其中 $k=1/V$),该理论认为,人们希望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是其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在这个框架下,如果中央银行增加名义货币供给 $M$ 而不改变实际产出 $Y$,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价格水平 $P$ 的同比例上升,从而使实际货币余额 $M/P$ 保持不变。

### IS-LM模型中的LM曲线

在凯恩斯主义的{{{IS-LM模型}}}中,实际货币余额是构建{{{LM曲线}}}的基础。LM曲线描绘了所有使得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的利率 $i$ 和收入 $Y$ 的组合。

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实际货币供给等于实际货币需求:

$$ \frac{\bar{M}}{P} = L(i, Y) $$

在这里,名义货币供给 $\bar{M}$ 被视为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而在短期模型中,价格水平 $P$ 也常被假定为固定的。因此,实际货币供给 $\bar{M}/P$ 是一个给定的值。

* 为了维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当实际收入 $Y$ 增加时,交易性货币需求上升。为了抵消这种增长并使总的货币需求回到与供给相等的水平,作为持有货币机会成本的利率 $i$ 必须上升,以抑制投机性货币需求。这解释了为什么LM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 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实际货币余额来影响经济。例如,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名义货币供给 $\bar{M}$。这会提高实际货币余额 $\bar{M}/P$,导致LM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在短期内降低利率并提高产出。

### 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税

{{{通货膨胀}}}是价格水平 $P$ 的持续上涨。对于持有货币的公众而言,通货膨胀会侵蚀其持有的名义货币余额的真实购买力。换言之,当 $P$ 上升时,$M/P$ 下降。

这种由通货膨胀导致的实际货币余额购买力的下降,被经济学家称为{{{通货膨胀税}}} (Inflation Tax)。当政府通过印钞来为其支出融资时,它增加了名义货币供给 $M$,这往往会导致价格水平 $P$ 的上涨。其结果是,公众手中货币的实际价值被稀释,这种财富的转移就像政府向货币持有者征收了一种税。通货膨aturation税的税收收入可以近似地表示为通货膨胀率 $\pi$ 与实际货币余额 $M/P$ 的乘积。

## 总结

实际货币余额 ($M/P$) 是衡量货币存量真实购买力的关键指标,它将名义上的货币世界与实际的商品和服务世界联系在一起。它是货币需求理论的核心,是构建{{{IS-LM模型}}}等宏观分析工具的基石,并且是理解通货膨胀经济效应(如通货膨胀税)的关键。对这一概念的掌握,是深入学习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金融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