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寡头 (Oligopoly)
寡头 (Oligopoly),又称寡头垄断,是{{{经济学}}}中描述的一种{{{市场结构}}}。它源于希腊语中的“oligos”(意为“少数”)和“polein”(意为“出售”)。寡头市场的核心特征是,行业内仅由少数几家大型企业所主导,它们供应了市场的全部或大部分产品。这种市场结构介于{{{垄断}}}(一家企业)和{{{垄断竞争}}}(多家企业,但产品有差异)之间。
由于企业数量少,寡头市场中的每一家企业都具有显著的{{{市场势力}}},其战略决策(如定价、产量、广告投入等)都会对其他竞争对手产生重大影响。反之,它也必须密切关注并预测竞争对手的反应。这种企业间的相互依存性 (Interdependence) 是寡头市场最关键、最复杂的特征。
## 寡头市场的核心特征
一个市场被认定为寡头市场,通常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特征:
1. 少数卖方 (Few Sellers):市场上存在少数几家规模庞大的企业,它们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这使得每家企业的行为都能显著影响市场价格和供给。
2. 相互依存性 (Interdependence):这是寡头理论的基石。一家企业的决策会直接影响其竞争对手的利润和市场地位,因此企业在制定策略时必须将对手的可能反应纳入考量。这种战略互动是{{{博弈论}}} (Game Theory) 在经济学中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
3. 高{{{进入壁垒}}} (High Barriers to Entry):新企业难以进入寡头市场。这些壁垒可能包括: * {{{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Scale):现有大企业因产量巨大而享有较低的平均成本,新进入者难以在成本上与之竞争。 * 专利与技术壁垒:受{{{专利法}}}保护的专有技术或生产工艺。 * 高昂的资本需求:进入某些行业(如汽车、半导体)需要巨大的初始投资。 * {{{品牌忠诚度}}} (Brand Loyalty):现有企业通过长期广告和营销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形象,消费者对其产品有高度的忠诚度。 * 政府管制与许可:政府可能只向少数企业颁发经营许可。
4. 产品同质或异质 (Homogeneous or Differentiated Products):寡头市场中的产品可以是完全同质的(如钢铁、石油、水泥),也可以是异质的(如汽车、智能手机、软饮料)。产品差异化的程度会影响企业间的竞争方式。
5. 非价格竞争 (Non-Price Competition):由于直接的{{{价格战}}}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的恶性循环,寡头企业往往倾向于通过非价格手段进行竞争,例如广告宣传、产品创新、改善售后服务和建立分销渠道等。
## 寡头行为模型
由于企业间的相互依存性,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寡头模型。经济学家发展了多种模型来分析寡头企业在不同情境下的战略行为。这些模型大致可分为非合作模型和合作模型。
### 1. 拐折的需求曲线模型 (Kinked Demand Curve Model)
该模型试图解释寡头市场中常见的价格刚性 (Price Rigidity) 现象,即价格一旦确定,就不轻易变动。 其核心假设是: * 如果一家企业提价,其竞争对手们将不会跟随,因为它们希望能借此抢夺该企业的市场份额。因此,提价将导致该企业的需求量大幅下降(需求弹性高)。 * 如果一家企业降价,其竞争对手们将会跟随,以避免失去自己的市场份额。因此,降价带来的需求量增加十分有限(需求弹性低)。
这种不对称的反应导致企业的个体{{{需求曲线}}}在当前市场价格 $P^*$ 处出现一个“拐折点”。这个拐折使得企业的{{{边际收益曲线}}} (Marginal Revenue, MR) 出现一个垂直的断层。只要{{{边际成本曲线}}} (Marginal Cost, MC) 在这个断层区间内变动,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和价格(由 $MR=MC$ 决定)都将保持不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成本发生一定变化,寡头企业也倾向于维持价格稳定。
### 2. 合作模型 (Cooperative Models) / 合谋 (Collusion)
为了避免不确定性和破坏性的竞争,寡头企业有时会选择合作或合谋,共同行动以实现类似垄断的利润。
* {{{卡特尔}}} (Cartel):这是最正式的合谋形式。企业间签订公开或秘密的协议,统一协调价格、瓜分市场或限制总产量。一个成功的卡特尔在行为上等同于一个多工厂的{{{垄断}}}者,可以获得最大的行业总利润。然而,卡特尔本质上是不稳定的:首先,大多数国家的{{{反垄断法}}}都禁止卡特尔;其次,每个成员都有强烈的动机去偷偷“欺骗”协议(如悄悄降价或超产)以获取个人更高利润,这可以用{{{囚徒困境}}} (Prisoner's Dilemma) 来解释。最著名的国际卡特尔是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 价格领导 (Price Leadership):这是一种默契的、非正式的合谋。行业内一家企业(通常是规模最大或成本最低的“领导者”)率先制定或调整价格,其他“跟随者”企业则相应地调整自己的价格。这种方式避免了签订非法协议的风险。
### 3. 非合作博弈论模型 (Non-Cooperative Game Theory Models)
这些模型假设企业独立决策,以最大化自身利润,同时考虑对手的行为。
* {{{古诺模型}}} (Cournot Model):这是一个产量竞争模型。假设在一个{{{双头垄断}}} (Duopoly,寡头的最简单形式) 市场中,两家企业同时决定各自的产量。每家企业在决策时,都将对方的产量视为给定。通过求解每个企业的反应函数 (Reaction Function)——即在给定对手产量下自己的最优产量——可以找到{{{古诺均衡}}}。在这一均衡点上,两家企业的产量预期都得到了证实,谁也没有动力单方面改变产量。古诺均衡的结果是:总产量高于垄断市场但低于{{{完全竞争市场}}},价格低于垄断但高于完全竞争。
* {{{伯特兰模型}}} (Bertrand Model):这是一个价格竞争模型。假设两家企业同时决定各自的价格。如果产品是完全同质的,该模型会导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即“{{{伯特兰悖论}}}”):均衡价格将等于企业的{{{边际成本}}}。这是因为只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任何一家企业都有动机通过微小的降价来夺取整个市场,这种价格战将持续到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为止,此时两家企业都无法再通过降价获益。这个结果与完全竞争市场相同。
*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Stackelberg Model):这是一个动态的产量竞争模型,引入了“先行者”和“后发者”的角色。一家企业(领导者)首先决定其产量,另一家企业(跟随者)观察到领导者的产量后再决定自己的产量。领导者在决策时会预见到跟随者将如何根据其产量做出反应。这使得领导者能够利用其先行者优势 (First-Mover Advantage),选择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产量,从而获得比古诺均衡中更高的利润。
## 市场集中度的衡量
为了判断一个市场的寡头程度,经济学家和监管机构使用以下指标:
* 集中度比率 (Concentration Ratio, CR):衡量行业内最大几家企业(通常是前4家,记为CR4)所占的市场份额总和。例如,如果CR4为80%,则意味着该行业前四大企业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很高。 *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 HHI):通过计算市场上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来衡量市场集中度。公式为: $$ HHI = \sum_{i=1}^{N} s_i^2 $$ 其中 $s_i$ 是第 $i$ 家企业的市场份额(以百分比表示),$N$ 是市场中的企业总数。HHI指数对大企业的市场份额给予了更大的权重。一个接近0的HHI表示市场竞争激烈,而一个接近10,000的HHI(垄断)表示高度集中。美国司法部等反垄断机构常使用HHI来评估{{{并购}}}案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 福利与效率评估
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寡头市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次优的结构:
* 效率损失:与完全竞争相比,寡头市场的价格通常更高($P > MC$),不满足{{{配置效率}}};产量更低,且企业未必在{{{平均总成本}}}的最低点生产,可能不满足{{{生产效率}}}。这导致了{{{无谓损失}}} (Deadweight Loss)。 * 潜在创新优势:另一方面,寡头企业通常能获得长期的超额利润。根据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观点,这些利润是进行{{{研发}}} (R&D) 和技术创新的重要资金来源。因此,寡头市场在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多样化方面可能比完全竞争市场更有活力。 * 消费者选择:在产品差异化的寡头市场中,激烈的非价格竞争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产品选择、更高的质量和更好的服务。
综上所述,寡头是一种复杂且普遍存在的市场形态。对其进行分析需要借助多种理论模型,特别是博弈论的工具,以理解企业间的战略互动及其对市场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