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蓄 (Saving)
储蓄 (Saving) 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储蓄是指在特定时期内,将当期{{{收入}}} (Income) 中未用于当期{{{消费}}} (Consumption) 的部分予以保留的行为。它是对未来消费的预备,也是{{{资本形成}}} (Capital Formation) 的重要来源。
在个人或家庭层面,储蓄是收入减去消费支出的余额。在国家层面,即国民储蓄,它衡量了一个经济体总产出中未被当期消费和政府支出消耗的部分。
## 储蓄的微观基础与动机
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和个人)进行储蓄的决策背后有多种理论解释,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储蓄行为的微观基础。
1. {{{生命周期假说}}} (Life-cycle Hypothesis): 由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安尼]]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人会在其一生中平衡消费与储蓄,以实现生命周期内总效用的最大化。一个典型的模式是: * 青年时期:收入较低,可能通过借贷来维持消费水平(负储蓄)。 * 中年时期:收入达到顶峰,会进行大量储蓄,以偿还早期债务并为退休生活做准备。 * 老年时期:退休后收入减少或中断,通过消耗之前积累的储蓄来维持生活(负储蓄)。
2. {{{持久收入假说}}}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由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该理论区分了持久收入(预期的长期平均收入)和暂时收入(临时的、意外的收入波动)。理论核心观点是,人们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其持久收入,而非当期收入。因此,当人们获得一笔暂时性收入(如奖金)时,他们倾向于将大部分储蓄起来,而不是立即消费掉,从而平滑其在不同时期的消费水平。
3. 预防性储蓄 (Precautionary Saving): 人们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储蓄。这些不确定性可能包括失业、疾病、意外事故等突发事件。预防性储蓄构成了家庭的“安全网”,可以帮助抵御未来{{{收入}}}或支出的冲击。
4. 遗产动机 (Bequest Motive): 指人们为了给后代留下遗产而进行的储蓄。这种动机超越了个人的生命周期,反映了代际之间的财富转移。
## 储蓄的宏观经济角色:储蓄-投资恒等式
在宏观经济学中,储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是{{{投资}}} (Investment) 的资金来源。这一关系可以通过储蓄—投资恒等式 (Saving-Investment Identity) 来阐明,这是{{{国民收入核算}}} (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中的一个基本恒等式。
我们用 $Y$ 表示{{{国内生产总值}}} (GDP),它既是总收入也是总支出。在一个经济体中,总支出可以分解为四个部分:消费 $C$、投资 $I$、政府购买 $G$ 和净出口 $NX$。 $$ Y = C + I + G + NX $$
国民储蓄 (National Saving, $S$) 被定义为一国总收入 $Y$ 中,扣除用于当期消费 $C$ 和政府购买 $G$ 之后剩余的部分。 $$ S = Y - C - G $$
将第一个方程代入第二个方程,我们可以得到: $$ S = (C + I + G + NX) - C - G $$ $$ S = I + NX $$
这个恒等式 $S = I + NX$ 揭示了国民储蓄的两个用途: * 为国内投资 $I$ 提供资金。 * 为购买外国资产提供资金,即{{{净资本流出}}} (Net Capital Outflow),而$NX$在恒等式中等于净资本流出。
对于一个不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的封闭经济体 (Closed Economy),其净出口 $NX=0$。此时,恒等式简化为: $$ S = I $$ 这表明,在一个封闭经济体中,总储蓄必须等于总投资。所有储蓄都必须被引导至国内的投资项目。
## 储蓄的分类与衡量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国民储蓄 $S$ 可以被分解为两个部分: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
1. {{{私人储蓄}}} ($S_{private}$):指家庭和企业在支付了{{{税收}}} $T$ 之后,其收入 $Y$ 中未用于消费 $C$ 的部分。 $$ S_{private} = Y - T - C $$
2. {{{公共储蓄}}} ($S_{public}$ or 政府储蓄):指政府的税收收入 $T$ 扣除其支出 $G$ 后剩余的部分。 $$ S_{public} = T - G $$ * 如果 $T > G$,政府存在 {{{预算盈余}}} (Budget Surplus),公共储蓄为正。 * 如果 $T < G$,政府存在 {{{预算赤字}}} (Budget Deficit),公共储蓄为负。
国民储蓄 $S$ 是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之和: $$ S = S_{private} + S_{public} = (Y - T - C) + (T - G) = Y - C - G $$ 这个结果与我们之前对国民储蓄的定义是一致的。
储蓄率 (Saving Rate) 是衡量储蓄水平的重要指标,通常定义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或GDP的百分比。例如,国民储蓄率可表示为 $S/Y$。
## 影响储蓄水平的因素
多种经济和政策因素会影响一个国家或个人的储蓄决策:
* 真实{{{利率}}} (Real Interest Rate):真实利率是储蓄的回报。利率升高通常会鼓励储蓄({{{替代效应}}}),但也可能减少储蓄({{{收入效应}}},因为达到未来储蓄目标所需的本金减少了)。一般认为,从宏观上看,更高的真实利率会激励更多的储蓄,这在{{{可贷资金市场}}} (Market for Loanable Funds) 模型中是储蓄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原因。 * {{{财政政策}}} (Fiscal Policy):政府的税收和支出政策直接影响储蓄。例如,减税可能会增加私人储蓄,但如果导致更大的{{{预算赤字}}},则会减少公共储src蓄。持续的政府赤字(负储蓄)会减少国民储蓄,可能导致利率上升和投资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 {{{挤出效应}}} (Crowding-out Effect)。 * {{{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高效、健全的金融体系(包括银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为储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工具,降低了储蓄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助于提高储蓄水平。 * 经济增长预期:如果人们预期未来收入会快速增长,他们可能会减少当前的储蓄(“消费信贷”的逻辑)。反之,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忧则会促使人们增加预防性储蓄。 * 人口结构:根据生命周期假说,人口年龄结构对国民储蓄率有重要影响。一个年轻化或老龄化严重的社会,其储蓄率可能较低;而工作年龄人口占比较高的社会,储蓄率可能更高。
## 节俭悖论 (Paradox of Thrift)
{{{节俭悖论}}}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个著名概念。它指出,在短期内,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试图增加储蓄(即减少消费),这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
这个逻辑如下: 1. 全社会范围内储蓄意愿的增加,意味着{{{总需求}}}中的消费部分 $C$ 下降。 2. 总需求的下降会导致企业削减生产和雇佣,从而导致国民收入 $Y$ 的下降。 3. 尽管储蓄倾向(储蓄占收入的比例)提高了,但由于总收入 $Y$ 的下降,最终的总储蓄额 $S$ 可能并未增加,甚至可能减少。
这个悖论强调了储蓄的双重属性:从长期来看,储蓄是{{{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的基石;但在短期内,尤其是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时,过度的储蓄可能抑制总需求,引发或加剧经济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