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购买 (Government Purchases)
政府购买 (Government Purchases),在{{{宏观经济学}}}中通常用符号 $G$ 表示,是指各级政府为了满足公共需求而直接购买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支出。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年度经济产出的关键指标——{{{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政府购买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1. 对商品和服务的采购:政府向私营部门企业购买的各种商品和服务,例如购买军用飞机、建造高速公路、采购办公用品和支付电力账单。 2. 政府雇员的薪酬:政府为其雇员(如公务员、教师、军人、警察)提供的工资和福利。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这些薪酬被视为政府购买了这些雇员提供的服务。
## 政府购买 vs. 政府支出
在学习经济学时,区分政府购买 (Government Purchases)和政府总支出 (Government Spending/Outlays)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政府总支出是一个更广泛的范畴。
政府总支出 = 政府购买 (G) + {{{转移支付}}} (Transfer Payments) + 净利息支付 (Net Interest Payments)
* {{{转移支付}}}:指政府向个人、家庭或组织提供的无偿支付,接收方无需提供任何商品或服务作为回报。常见的例子包括{{{社会保障}}}金、失业救济金、福利援助和农业补贴。 * 净利息支付:指政府为其发行的{{{政府债务}}}(如国债)支付的利息,减去政府从其持有的金融资产中获得的利息收入。
为什么转移支付不计入政府购买和GDP? 转移支付不被包含在政府购买 ($G$) 和GDP中,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GDP衡量的是一个经济体在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转移支付仅仅是将购买力从一部分人(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另一部分人(受益人)手中,并没有直接创造新的产出。当受益人使用这些资金进行消费时,这部分支出将被计入GDP中的{{{消费}}} ($C$) 部分。如果将转移支付本身也计入GDP,那么同一笔钱就会被计算两次,从而高估了经济产出。
## 政府购买在GDP核算中的作用
政府购买是采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核心组成部分。支出法GDP的核算恒等式为:
$$Y = C + I + G + NX$$
其中: * $Y$ 代表 {{{国内生产总值}}} (GDP)。 * $C$ 代表 {{{消费}}} (Consumption),即家庭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总支出。 * $I$ 代表 {{{投资}}} (Investment),即企业对资本品、建筑物和存货的支出,以及家庭对新住房的购买。 * $G$ 代表 政府购买 (Government Purchases),即政府对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支出。 * $NX$ 代表 {{{净出口}}} (Net Exports),即出口减去进口 ($NX = Exports - Imports$)。
在这个公式中,$G$ 严格指代政府的购买行为,而非其全部财政支出。
## 政府购买的分类
政府购买可以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1. 按政府级别划分: * 中央政府购买:主要涉及国防开支、联邦级别的基础设施项目、国家科研项目等。 * 地方政府购买:主要包括地方教育(公立学校的运营)、地方警务与消防服务、社区道路维护、公园建设等。在许多国家,地方政府购买的总额在政府购买中占有很大比重。
2. 按支出类型划分(在美国国民收入和产品账户 (NIPA) 中): * 政府消费支出 (Government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指为提供当期服务而发生的支出,包括政府雇员的薪酬和消耗性物品的购买。 * 政府总投资 (Government Gross Investment):指为未来生产提供服务的资本品的支出,如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桥梁、机场)、新校舍、政府办公楼和耐用设备(如军用装备)。
## 政府购买的宏观经济效应
政府购买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工具,其变动对宏观经济具有显著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效应体现:
### 1. 乘数效应 (The Multiplier Effect)
根据{{{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政府购买的增加会对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产生放大的效果,即{{{乘数效应}}}。其逻辑如下:
1. 初始支出:政府增加 $100$ 亿美元的支出用于修建一座桥梁。这 $100$ 亿美元直接增加了GDP。 2. 收入增加:建筑公司、工人和供应商获得了这 $100$ 亿美元作为收入。 3. 二次消费:这些收入获得者会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消费(具体比例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MPC)}}}),例如购买食品、汽车和娱乐服务。假设MPC为 $0.8$,他们会额外消费 $80$ 亿美元。 4. 连锁反应:这 $80$ 亿美元又成为食品商、汽车销售商等人的收入,他们又会将其中的一部分($80 \times 0.8 = 64$ 亿美元)消费出去。
这个过程持续下去,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量远大于最初政府购买的增加量。在最简单的模型中,政府购买乘数可以表示为:
$$Multiplier = \frac{1}{1 - MPC}$$
因此,如果MPC为 $0.8$,乘数为 $5$,政府增加 $100$ 亿美元的购买将最终使国民收入增加 $500$ 亿美元。
### 2. 挤出效应 (The Crowding-Out Effect)
与乘数效应相反,{{{挤出效应}}}认为政府购买的增加可能会部分或完全抵消其对总需求的刺激作用。其逻辑如下:
1. 融资需求:政府增加购买支出,如果不是通过增税,就必须通过借贷来融资(即发行{{{政府债券}}})。 2. 利率上升:政府借贷增加了{{{可贷资金市场}}}的需求,这会推高{{{真实利率}}}。 3. 私人投资减少:较高的利率使得企业借款进行投资的成本增加,从而抑制了私人{{{投资}}} ($I$)。同时,高利率也可能抑制家庭的信贷消费(如购买汽车和住房)。 4. 净效应:因此,政府购买 ($G$) 的增加导致了私人投资 ($I$) 和消费 ($C$) 的减少。这种对私人支出的“挤出”会削弱财政政策的扩张效果。
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的相对大小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长期存在的争论焦点。凯恩斯主义者通常认为在经济衰退期间,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挤出效应较小,乘数效应较大。而{{{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则更强调挤出效应的显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