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全挤出效应 (Full Crowding-Out Effect)
完全挤出效应 (Full Crowding-Out Effect) 是{{{宏观经济学}}}中{{{挤出效应}}} (Crowding-Out Effect) 的一个极端情况。它描述的是,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购买}}})时,所导致的{{{私人投资}}}(或私人消费)的减少量,在数值上恰好等于政府支出的增加量,从而使得总产出或{{{国民收入}}}水平完全没有变化。
在这种特定情况下,财政政策对于影响经济的总产出水平是完全无效的。它仅仅改变了国民收入的构成,即公共部门的支出增加了,而私人部门的支出以相同的数额减少了。
完全挤出效应是{{{古典经济学}}} (Classical Economics) 观点的一个重要体现,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Keynesian Economics) 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通常认为挤出效应是部分的,而非完全的。
## 作用机制:基于IS-LM模型的分析
理解完全挤出效应最清晰的框架是 {{{IS-LM模型}}}。完全挤出效应的发生,其关键前提条件是 {{{LM曲线}}} (LM Curve) 是一条垂直线。
让我们分解这一过程:
1. 初始状态:经济最初处于均衡点,此时{{{产品市场}}}(由{{{IS曲线}}}代表)和{{{货币市场}}}(由LM曲线代表)同时出清,对应一个均衡的国民收入 $Y_1$ 和均衡的{{{利率}}} $r_1$。
2. 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增加支出($\Delta G > 0$)。这直接增加了总需求,导致 {{{IS曲线}}} (IS Curve) 向右移动。如果利率保持不变,国民收入将增加。
3. 货币市场的反应:随着总产出(收入)试图增加,人们为了进行更多的交易,需要持有更多的货币,即交易性{{{货币需求}}}增加。
4. 垂直的LM曲线:此处的关键假设是LM曲线是垂直的。一条垂直的LM曲线意味着,货币需求对于利率的变化完全没有反应(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零)。这意味着人们持有货币完全是出于交易目的,而没有投机动机。在这种情况下,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L = kY$,其中 $k$ 是一个常数。 * 由于{{{货币供给}}}($M^s$)由{{{中央银行}}}控制并且是固定的,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 $M^s/P = kY$(其中 $P$ 是价格水平)。 * 这个等式表明,国民收入 $Y$ 完全由实际货币余额 $(M^s/P)$ 和参数 $k$ 决定,与利率 $r$ 无关。因此,在 $(Y, r)$ 坐标系中,LM曲线是一条位于 $Y = (M^s/P)/k$ 的垂线。
5. 最终结果:当IS曲线向右移动时,由于经济的总产出水平被垂直的LM曲线“钉死”在 $Y_1$ 上,新的均衡点只能在更高的利率水平 $r_2$ 处实现。 * 为了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在货币供给不变而货币需求因收入有增加趋势而增加的情况下),利率必须大幅上升。 * 利率的急剧上升,使得私人部门的借贷成本变得极其昂贵,从而导致{{{私人投资}}} $I$ 大幅减少。 * 利率会一直上升,直到私人投资的减少量($\Delta I$)精确地抵消了政府支出的增加量($\Delta G$)。即 $\Delta I = -\Delta G$。
最终,经济的总产出水平 $Y$ 又回到了最初的 $Y_1$ 水平。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唯一效果就是急剧推高了利率,并用政府支出“挤占”了等量的私人投资,总需求和总产出保持不变。
## 数学推导
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代数来更严谨地说明这一点。
标准的{{{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可以表示为: $$ Y = C(Y-T) + I(r) + G $$ 其中 $Y$ 是收入, $C$ 是消费, $T$ 是税收, $I$ 是投资, $r$ 是利率, $G$ 是政府购买。
标准的{{{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可以表示为: $$ \frac{M}{P} = L(Y, r) $$ 其中 $M$ 是名义货币供给, $P$ 是价格水平, $L$ 是实际货币需求。
在完全挤出效应的古典假设下,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因此 $L(Y, r) = L(Y)$,通常简化为 $L(Y) = kY$(这与{{{货币数量论}}}的思想一致)。
因此,LM方程变为: $$ \frac{M}{P} = kY $$ 从中我们可以解出收入 $Y$: $$ Y = \frac{1}{k} \cdot \frac{M}{P} $$ 这个方程明确显示,只要实际货币供给 $(M/P)$ 和参数 $k$ 不变,均衡收入 $Y$ 就是一个固定的值,不受财政政策($G$ 或 $T$ 的变化)的影响。
当政府增加支出 $G$ 时,IS方程中的 $G$ 增加,IS曲线右移。但在新的均衡中,由于 $Y$ 必须保持不变,所以利率 $r$ 必须上升,以使投资 $I(r)$ 减少。从IS方程的全微分中我们可以看到: $$ dY = C'dY - C'dT + I'dr + dG $$ 由于 $dY = 0$ 和 $dT=0$: $$ 0 = I'dr + dG \implies dG = -I'dr $$ 这里的 $-I'dr$ 就是投资的减少量 $(-\Delta I)$。因此,$\Delta G = -\Delta I$。
## 政策含义与现实评价
1. 财政政策的无效性:完全挤出效应的核心政策含义是,在满足其前提条件(特别是垂直的LM曲线)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对于提高国民收入和{{{就业}}}是完全无效的。政府试图通过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最终只会导致利率上升和私人投资的萎缩,而对整体经济规模没有影响。
2. 古典学派的观点:这一结论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弹性,经济始终处于{{{充分就业}}} (Full Employment) 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由政府支出创造的新需求,都必然会因为资源有限而排挤掉私营部门的需求。垂直的LM曲线是这种思想在IS-LM模型中的一种体现。
3. 与凯恩斯主义的对比:相比之下,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期间,经济并未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且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存在的(即人们会因为利率变化而改变货币持有量),因此LM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扩张虽然也会导致利率上升和一定的挤出效应,但挤出是部分的,国民收入 $Y$ 仍然会增加。在极端凯恩斯情况,即{{{流动性陷阱}}} (Liquidity Trap) 中,LM曲线是水平的,财政政策效果最强,完全没有挤出效应。
4. 现实相关性:在现实世界中,"完全挤出"被认为是一个理论上的极端情况,不大可能精确发生。因为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货币需求对利率确实有反应(尽管弹性可能不大),所以LM曲线通常是向上倾斜而非垂直的。然而,这个概念在以下情况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当经济接近或达到其潜在产出(充分就业)水平时,任何进一步的需求刺激都很可能导致利率和价格的显著上升,从而产生非常强烈的挤出效应。 * 当{{{中央银行}}}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坚决维持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目标时,任何财政扩张都将迫使利率大幅上升,挤出效应也会非常显著。
总之,完全挤出效应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基准,它揭示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货币市场状况之间深刻的相互作用,并突显了在何种条件下财政刺激可能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