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义货币供给 (Nominal Money Supply)
名义货币供给 (Nominal Money Supply),通常简称为 货币供给 或 货币供应量,是指在一个经济体中,于特定时间点上流通的货币总量。它以当前的货币单位(如人民币、美元)进行计量,不 经 {{{价格水平}}} (Price Level) 调整。因此,它反映的是货币的票面价值(face value)总和,而非其真实的 {{{购买力}}} (Purchasing Power)。
{{{名义货币供给}}} 是一个 {{{存量}}} (Stock) 概念,它衡量的是一个时间点上的数量,与 {{{流量}}} (Flow) 概念(如 {{{GDP}}} 或收入,在一段时间内衡量)形成对比。
经济学家根据货币的 {{{流动性}}} (Liquidity) 将货币供给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常见的衡量指标包括: * M0:最狭义的货币,通常指流通中的现金(即公众持有的纸币和硬币)。 * M1:狭义货币,等于 M0 加上商业银行的 {{{活期存款}}} (Demand Deposits)。M1 的流动性非常高。 * M2:广义货币,等于 M1 加上 {{{定期存款}}} (Time Deposits)、储蓄存款以及其他流动性稍低的资产。M2 是各国 {{{中央银行}}} (Central Bank) 普遍关注的货币供给指标。
## 货币供给的决定:外生与内生视角
关于名义货币供给是如何被决定的,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1. {{{外生货币供给}}} (Exogenous Money Supply):这是传统的 {{{货币主义}}} (Monetarism) 和主流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Keynesian Economics) 的观点。该观点认为,货币供给主要由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外生决定,并且可以被其政策工具所精确控制。中央银行通过控制 {{{基础货币}}} (Monetary Base) 的数量,进而通过 {{{货币乘数}}} (Money Multiplier) 效应来影响整体的货币供给量。在这种框架下,货币供给是政策变量,而利率是内生决定的。
2. {{{内生货币供给}}} (Endogenous Money Supply):这是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Post-Keynesian Economics) 的核心观点。该观点认为,货币供给量主要是由经济系统内部的信贷需求所决定的。当企业和个人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来“创造”存款货币。因此,货币的供给是为了满足经济活动中的交易和融资需求而内生产生的。在此视角下,中央银行的主要角色并非直接控制货币数量,而是通过设定 {{{利率}}} (Interest Rate) 来影响信贷成本,从而间接影响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
以下内容主要基于更为主流和常用于教学的 外生货币供给模型 进行阐述。
## 名义货币供给的决定模型
在外生货币供给框架下,名义货币供给 $M$ 由两个关键因素决定:基础货币 $B$ 和 货币乘数 $m$。
其基本关系式为: $$ M = m \times B $$
### 1. 基础货币 (Monetary Base, $B$)
{{{基础货币}}},又称 高能货币 (High-Powered Money) 或储备货币,是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控制的货币部分。它由两部分组成: * 流通中的现金 (Currency in Circulation, $C$):公众手中持有的纸币和硬币。 * 银行体系的准备金 (Reserves, $R$):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以及商业银行自己库存的现金。
因此,基础货币的定义为: $$ B = C + R $$
中央银行通过以下主要政策工具来改变基础货币的规模: * {{{公开市场操作}}} (Open Market Operations):这是最常用和最灵活的工具。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 {{{政府债券}}} (Government Bonds) 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购买债券会增加基础货币,卖出债券则会减少基础货币。 * {{{再贴现率}}} (Discount Rate) 政策:中央银行可以调整其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利率(即再贴现率)。降低再贴现率会鼓励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从而增加基础货币;反之亦然。
### 2. 货币乘数 (Money Multiplier, $m$)
{{{货币乘数}}} 是指货币供给总量 $M$ 与基础货币 $B$ 之间的比率。它衡量了每一单位基础货币的变化能够带来货币供给总量的多大倍数的变化。货币乘数的存在源于现代银行体系的 {{{部分准备金制度}}} (Fractional Reserve Banking)。
为了推导货币乘数,我们首先需要定义货币供给 $M$(此处以 M1 为例): $$ M = C + D $$ 其中 $D$ 代表公众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货币乘数的推导过程如下: 货币乘数 $m$ 的定义为 $m = M/B$。将 $M$ 和 $B$ 的定义代入: $$ m = \frac{C + D}{C + R} $$ 为了得到一个更具行为意义的表达式,我们将上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存款 $D$: $$ m = \frac{C/D + D/D}{C/D + R/D} = \frac{C/D + 1}{C/D + R/D} $$ 这里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比率: * {{{现金-存款比率}}} (Currency-Deposit Ratio, $cr$):即 $C/D$。它反映了公众持有现金相对于存款的偏好。这一比率主要由公众的支付习惯、文化以及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等因素决定。 * {{{准备金-存款比率}}} (Reserve-Deposit Ratio, $rr$):即 $R/D$。它反映了商业银行持有的准备金占其吸收存款的比例。它又包括由中央银行规定的 {{{法定准备金率}}} (Required Reserve Ratio) 和商业银行自愿持有的 {{{超额准备金率}}} (Excess Reserve Ratio)。
将这两个比率代入,我们得到货币乘数的标准公式: $$ m = \frac{cr + 1}{cr + rr} $$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 * 现金-存款比率 $cr$ 越低,货币乘数 $m$ 越大。因为公众持有的现金越少,意味着有更多的货币以存款形式进入银行体系,从而可以被银行用于创造更多的贷款和存款。 * 准备金-存款比率 $rr$ 越低,货币乘数 $m$ 越大。因为银行持有的准备金越少,意味着它们可以将更大比例的存款用于放贷,从而创造出更多的货币。
## 与其他核心经济变量的关系
### 1. 名义货币供给与真实货币供给
名义货币供给 $M$ 是一个未经通胀调整的名义量。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我们更关心的是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即 {{{真实货币供给}}} (Real Money Supply)。真实货币供给是通过将名义货币供给除以价格水平 $P$ 得到的: $$ \text{真实货币供给} = \frac{M}{P} $$ 例如,如果名义货币供给增加了10%,但同时价格水平(即{{{通货膨胀}}}率)也上涨了10%,那么真实货币供给保持不变,经济中的总购买力并未增加。区分名义量和真实量是理解货币政策效应的关键。
### 2. 名义货币供给与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提出了一个联系货币供给、价格水平和产出的核心方程,即 交易方程式: $$ M \times V = P \times Y $$ 其中: * $M$ 是名义货币供给。 * $V$ 是 {{{货币流通速度}}} (Velocity of Money),即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使用次数。 * $P$ 是价格水平。 * $Y$ 是 {{{真实GDP}}} (Real GDP),$P \times Y$ 则是 {{{名义GDP}}}。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在长期中,货币流通速度 $V$ 是相对稳定的,真实GDP $Y$ 由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决定。因此,名义货币供给 $M$ 的变动将主要且成比例地导致价格水平 $P$ 的变动。这构成了货币政策导致通货膨胀的核心逻辑。
### 3. 名义货币供给与LM曲线
在 {{{IS-LM模型}}} 中,名义货币供给是决定 {{{LM曲线}}} (LM Curve) 位置的关键变量。LM曲线代表了 {{{货币市场}}} 达到均衡时,利率 $i$ 和产出 $Y$ 的所有组合。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真实货币供给等于真实货币需求 $L(i, Y)$: $$ \frac{M}{P} = L(i, Y) $$ 当中央银行增加名义货币供给 $M$ 时,在给定的价格水平 $P$ 下,真实货币供给 $M/P$ 增加。为了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要么利率 $i$ 必须下降(以增加货币需求),要么产出 $Y$ 必须增加(以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因此,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会使LM曲线向右移动,这在短期内会导致更低的均衡利率和更高的均衡产出。这是货币政策影响宏观经济的标准传导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