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擦性失业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摩擦性失业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是{{{经济学}}}中描述的一种特定类型的{{{失业}}}。它指的是在经济体中,由于人们在寻找新工作或在不同工作之间转换时所花费的必要时间而产生的失业。这种失业是{{{劳动力市场}}}动态性的自然结果,即使在经济健康、职位空缺数量与求职者数量相当的情况下也依然存在。
摩擦性失业通常被认为是短期的、暂时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是“自愿”的,因为它反映了工人为了寻找更适合自己技能、偏好和薪资期望的工作而进行的主动{{{工作搜寻}}} (Job Search) 过程。因此,它也被视为健康和动态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由于经济衰退导致的{{{周期性失业}}}有着本质区别。
## 摩擦性失业的成因
摩擦性失业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完备性和匹配过程需要时间。具体来说,其主要成因包括以下几点:
1. 信息不对称 (Information Asymmetry):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求职者}}}并不完全了解所有可用的工作岗位,而{{{雇主}}}也不完全了解所有潜在的求职者。因此,双方都需要花费时间和资源来搜寻、筛选和匹配。这个过程,在{{{搜寻理论}}} (Search Theory) 中有深入研究,构成了摩擦性失业的基础。例如,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时间来了解不同公司的职位、文化和薪酬,并投递简历、参加面试。
2.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性: 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体中,新的企业不断诞生,旧的企业则可能收缩或倒闭。这种由技术进步、消费者偏好变化等驱动的“{{{创造性破坏}}}” (Creative Destruction) 过程,导致工作岗位不断地被创造和销毁。当工人从衰退的行业或公司流向增长的行业或公司时,他们需要时间来完成转换,这就产生了摩擦性失业。
3. 地理流动性限制: 即使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存在,它也可能位于另一个城市或地区。工人搬迁需要考虑成本、家庭、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这会延长其寻找和接受新工作的时间。
4. 个人职业生命周期: 人们在其职业生涯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这些自然过渡也会产生摩擦性失业。 * 新进入者:刚毕业的学生或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 * 再进入者:暂时离开劳动力市场(如为了育儿、进修)后重新找工作的人。 * 自愿离职者:为了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更高的薪水或更好的工作环境而主动辞职的工人。
## 与其他失业类型的区别
为了准确理解摩擦性失业,必须将其与其他主要失业类型进行区分:
* {{{结构性失业}}}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与市场所需技能之间存在根本性不匹配而导致的失业。这通常源于技术变革、全球化或产业结构调整。例如,当自动化取代了大量制造业岗位时,原有的工人若不具备新的技能,就可能面临长期失业。与短期的摩擦性失业不同,结构性失业通常是长期的,且需要通过再培训和教育来解决。
* {{{周期性失业}}} (Cyclical Unemployment): 周期性失业与整体经济的{{{商业周期}}} (Business Cycle) 密切相关。在{{{经济衰退}}} (Recession) 期间,总需求下降,企业削减生产和雇佣,导致失业率上升。这种失业是非自愿的,并且当经济进入{{{经济扩张}}} (Economic Expansion) 阶段时会减少。摩擦性失业则在经济的各个阶段都存在。
* 季节性失业 (Seasonal Unemployment): 这种失业是由某些行业需求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例如农业、旅游业或建筑业在特定季节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减少。
## 摩擦性失业与自然失业率
摩擦性失业是构成 {{{自然失业率}}}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的两个主要部分之一(另一个是结构性失业)。
> 自然失业率 = 摩擦性失业率 + 结构性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一个经济体中,排除了商业周期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换言之,它是经济达到其{{{潜在产出}}} (Potential Output) 水平时仍然存在的失业水平。因此,经济学家通常将实现“{{{充分就业}}}” (Full Employment) 定义为将实际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的水平,而不是零失业率。零失业率既不现实,也不利于经济的动态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 政策含义与应对措施
由于摩擦性失业是经济活力的自然体现,政策目标通常不是完全消除它,而是缩短失业持续时间,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
1. 改善信息流通:政府和私营机构可以通过建立更高效的就业信息平台、举办招聘会、提供职业咨询服务等方式,减少求职者和雇主之间的信息壁垒,加快匹配速度。
2. 失业救济金 (Unemployment Benefits) 的设计:{{{失业救济金}}}为失业者提供了重要的安全网,使他们可以不必因为生计压力而仓促接受不合适的工作。这有助于实现更好的劳动力匹配。然而,过于慷慨或过长的救济金也可能降低求职者的紧迫感,延长其搜寻时间,从而增加摩擦性失业。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在提供足够保障和维持求职激励之间取得平衡。
3. 降低劳动力流动障碍:通过提供搬迁补贴、改善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改革户籍制度等政策,可以降低工人为了工作而进行地理迁移的成本,从而减少因地理因素造成的摩擦性失业。
## 一个简化的数学模型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来理解影响摩擦性失业率的因素。假设:
* $L$ 是总{{{劳动力}}} (Labor Force) * $E$ 是就业人数 * $U$ 是失业人数 * $s$ 是离职率(Job Separation Rate),即每个月就业者中失去工作的比例。 * $f$ 是入职率(Job Finding Rate),即每个月失业者中找到工作的比例。
在稳态(steady state)下,流入失业的人数等于流出失业的人数: $$ s \times E = f \times U $$ 由于劳动力总数 $L = E + U$,所以就业人数 $E = L - U$。将此代入上式: $$ s \times (L - U) = f \times U $$ 展开并整理可得: $$ s \times L = (s + f) \times U $$ 因此,稳态下的失业率 $u = U/L$ 为: $$ u = \frac{s}{s + f} $$
这个公式清晰地表明,摩擦性失业率取决于离职率 $s$ 和入职率 $f$。任何导致离职率 $s$ 上升的因素(如更快的产业更替)或导致入职率 $f$ 下降的因素(如信息不畅、求职意愿降低),都会提高摩擦性失业率。旨在降低摩擦性失业的政策,其核心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入职率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