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储蓄 (Total Savings)
总储蓄 (Total Savings),在{{{宏观经济学}}}中通常表示为 $S$,是一个经济体在特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未被消费的当期产出或收入部分。它是为未来生产和消费而预留的经济资源的集合,是连接当前产出与未来{{{资本存量}}}的关键桥梁,并在决定长期{{{经济增长}}}和{{{投资}}}水平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
总储蓄也被称为 国民储蓄 (National Savings)。它可以分解为两个主要部分: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
## 总储蓄的构成
总储蓄是私人部门(家庭和企业)与公共部门(政府)储蓄的总和。
### 一. 私人储蓄 (Private Savings, $S_p$)
私人储蓄 是指在支付了{{{税收}}}并完成了所有消费支出后,私人部门(即{{{家庭}}}和{{{企业}}})所剩余的{{{可支配收入}}}。
其计算公式为: $$ S_p = Y - T - C $$ 其中: * $Y$ 代表{{{国民总收入}}} (Gross National Income)。 * $T$ 代表政府征收的净税收,即税收总额减去政府的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障金、失业救济金等)。 * $C$ 代表私人部门的{{{消费}}}支出。
表达式 $(Y - T)$ 即为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 (Disposable Income)。因此,私人储蓄可以简单理解为可支配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
### 二. 公共储蓄 (Public Savings, $S_g$)
公共储蓄,也称为 政府储蓄 (Government Savings),是指政府的总税收收入在扣除其所有支出后所剩余的部分。
其计算公式为: $$ S_g = T - G $$ 其中: * $T$ 代表政府的净税收收入。 * $G$ 代表{{{政府购买}}}或政府支出,包括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如国防、基础设施建设、公务员工资等),但不包括转移支付。
公共储 vực 的正负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 如果 $T > G$,政府收入大于支出,公共储蓄为正,这被称为 {{{预算盈余}}} (Budget Surplus)。 * 如果 $T < G$,政府支出大于收入,公共储蓄为负,这被称为 {{{预算赤字}}} (Budget Deficit)。 * 如果 $T = G$,政府收入等于支出,公共储蓄为零,称为 {{{预算平衡}}} (Balanced Budget)。
### 国民储蓄的综合公式
将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相加,我们便得到国民储蓄(总储蓄)的定义: $$ S = S_p + S_g $$ 代入各自的公式: $$ S = (Y - T - C) + (T - G) $$ 通过简化,中间的净税收 $T$ 项被抵消: $$ S = Y - C - G $$ 这个公式直观地表明,一个国家的总储蓄是其总收入 $Y$ 减去私人消费 $C$ 和政府支出 $G$ 后的剩余部分。
## 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总储蓄的真正重要性在于其与投资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来阐明。
### 封闭经济下的储蓄与投资
在一个不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和资本流动的 {{{封闭经济}}} (Closed Economy) 中,其{{{国内生产总值}}} (GDP) 即 $Y$ 的构成如下: $$ Y = C + I + G $$ 其中 $I$ 代表{{{投资}}}支出(企业购买新设备、住宅建设等)。
现在,我们将总储蓄的公式 $S = Y - C - G$ 与上述恒等式相结合。从恒等式中移项可得: $$ Y - C - G = I $$ 由于 $S = Y - C - G$,我们可以直接得出结论: $$ S = I $$ 这个简单而深刻的恒等式表明,在封闭经济中,总储蓄必须等于总投资。这意味着一个国家能进行的投资规模,完全取决于其国民的储蓄能力。所有被储蓄下来的资源,都会通过{{{金融市场}}}(如{{{银行}}}、{{{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被引导至需要资金进行投资的实体手中。这一关系是{{{可贷资金市场}}} (Market for Loanable Funds) 模型的核心。
### 开放经济下的储蓄与投资
在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和资本往来的 {{{开放经济}}} (Open Economy) 中,国民收入恒等式需要加入{{{净出口}}} ($NX$) 这一项: $$ Y = C + I + G + NX $$ 其中 $NX$ 是出口与进口的差额 ($NX = \text{Exports} - \text{Imports}$),也称为{{{贸易余额}}} (Trade Balance)。
同样,我们从该恒等式出发,将储蓄与投资联系起来。首先,将 $C$ 和 $G$ 移到等式左边: $$ Y - C - G = I + NX $$ 由于等式左边就是总储蓄 $S$,我们得到开放经济下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 S = I + NX $$ 这个恒等式可以改写为: $$ S - I = NX $$ 这个关系揭示了更为复杂的动态: * 一个国家的总储蓄 ($S$) 现在有两个去向:一是为国内投资 ($I$) 提供资金;二是购买外国资产,这表现为净出口 ($NX$)。这里的 $NX$ 在国际收支账户中等同于 {{{净资本流出}}} (Net Capital Outflow, NCO)。因此,公式也可以写作 $S = I + NCO$。 * 当 $S > I$ 时,意味着 $NX > 0$。该国的储蓄超过了其国内投资需求,多余的储蓄会以资本的形式流向国外,用于购买外国的资产(如股票、债券)。此时,该国是世界舞台上的 净贷方 (net lender),并出现{{{贸易顺差}}}。 * 当 $S < I$ 时,意味着 $NX < 0$。该国的国内投资需求超过了其自身的储蓄能力,投资缺口必须通过从国外借入储蓄来弥补。这表现为资本净流入。此时,该国是世界舞台上的 净借方 (net borrower),并出现{{{贸易逆差}}}。
## 影响总储蓄的因素
总储蓄水平受到多种经济变量和政策的影响,这些因素分别作用于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
* {{{利率}}}:特别是{{{真实利率}}},对私人储蓄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更高的利率增加了储蓄的回报,通过 {{{替代效应}}} 鼓励人们增加储蓄。另一方面,对于净储蓄者而言,更高的利率意味着他们未来的财富会增加,可能减少当前储蓄的动力,这被称为 {{{收入效应}}}。最终的净效应在理论上是不确定的。 * {{{财政政策}}}:政府的预算决策直接影响公共储蓄。 * 减税 或 增加政府支出 会导致 $T$ 下降或 $G$ 上升,从而减少公共储蓄 ($S_g = T - G$),可能导致或加剧预算赤字。这种现象有时被称为 {{{挤出效应}}},因为政府借贷增加会推高利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 * 增税 或 削减政府支出 则会增加公共储蓄。 * 预期与消费者信心:如果家庭对未来的经济前景感到悲观(例如担心失业),他们可能会增加预防性储蓄,从而提高私人储蓄率。 * 财富水平: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当家庭的现有财富增加时(如房价或股价上涨),他们为未来储蓄的压力减小,可能会增加消费并减少储蓄。 * 人口结构:一个社会的人口年龄分布也会影响总储蓄。处于工作年龄段(中年)的人口通常储蓄率最高,而年轻人和退休人员的储蓄率较低甚至为负。因此,人口老龄化可能会降低整个国家的总储蓄率。
总而言之,总储蓄是衡量一个经济体资源配置效率和未来增长潜力的核心指标。它不仅是资本形成的源泉,也是理解一个国家与全球经济互动关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