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经 KNOWECON · 卓越的经济金融统计数学学习平台

中央银行货币

# 中央银行货币 (Central Bank Money)

中央银行货币 (Central Bank Money),在{{{宏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中,通常也被称为 {{{基础货币}}} (Monetary Base, MB 或 B)、高能货币 (High-Powered Money) 或 M0(在某些统计口径中),是指由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直接发行的、构成整个{{{货币供给}}}基础的货币。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也是经济体系中具有最高清偿能力的货币形式。

中央银行货币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其数量和流动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信贷创造能力,并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 中央银行货币的构成

中央银行货币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这两部分都是中央银行的直接负债:

1. 流通中的现金 (Currency in Circulation, C):这是指由公众(个人、家庭和非银行企业)持有的{{{纸币}}}和{{{硬币}}}。这些实物现金是中央银行对持有者的直接负债,具有无限的{{{法偿性}}},意味着法律规定其必须被接受用于偿还债务。

2. 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 (Reserve Deposit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R):这是指{{{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资金。这部分资金是银行体系的“血液”,用于银行间的支付清算和满足法定要求。它又可以细分为: * {{{法定存款准备金}}} (Required Reserves, RR):根据中央银行设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吸收的存款按一定比例存放在中央银行。这部分资金不能被用于放贷,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信贷扩张}}}和保障支付体系的稳定。 * {{{超额存款准备金}}} (Excess Reserves, ER):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资金中,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的部分。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可以随时动用的高流动性资产,用于日常的支付清算、应对非预期的客户提款,或者是作为发放新贷款的基础。

因此,我们可以将基础货币 (B) 的构成表示为以下公式: $$ B = C + R $$ 其中 $C$ 是流通中的现金,$R$ 是银行体系的总准备金($R = RR + ER$)。

## "高能货币"的内涵:货币乘数效应

中央银行货币之所以被称为“高能货币”,是因为它具备强大的扩张能力,能够通过银行体系的信贷创造过程,派生出数倍于其自身的广义货币。这个过程的核心机制是 {{{货币乘数}}} (Money Multiplier)

其基本逻辑如下:

1. 基础货币注入: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例如,购买政府{{{债券}}})向商业银行A注入一笔新的基础货币(即增加了银行A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2. 信贷创造:银行A在扣除法定准备金后,会将剩余的超额准备金作为贷款发放给客户(例如,企业B)。

3. 存款派生:企业B获得贷款后,通常不会以现金形式持有,而是将其存入另一家银行C(或存回银行A)。这笔贷款就转化为了银行C的一笔新存款。

4. 连锁反应:银行C在收到这笔新存款后,同样只需保留一部分作为法定准备金,其余部分又可以继续放贷。这个“贷款 → 存款 → 新贷款”的过程会在整个银行体系中不断重复。

最终,一笔初始的基础货币注入,将通过这个连锁反应创造出数倍的{{{广义货币}}}(如{{{M1}}}或{{{M2}}})。广义货币供应量($M$)与基础货币($B$)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 M = m \times B $$ 其中,$m$ 就是货币乘数。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

* {{{存款准备金率}}} ($r_d$):法定准备金率越低,银行需要上缴的准备金就越少,可以用于放贷的资金就越多,因而货币乘数越大。 * {{{现金漏损率}}} ($c$):指公众持有的现金占存款的比例。公众倾向于持有更多现金(而不是存入银行)时,现金漏损率就越高,这意味着更多的资金退出了信贷创造的循环,从而降低了货币乘数。

## 中央银行如何调控基础货币

由于基础货币是货币政策传导的起点,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主动调控其规模和价格(利率),从而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物价}}}、促进{{{就业}}}等)。主要工具包括:

* {{{公开市场操作}}} (Open Market Operations):这是最常用、最灵活的工具。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证券}}}或其他资产。当中央银行购入证券时,它向市场投放了基础货币;反之,当它卖出证券时,则从市场回笼了基础货币。 * {{{再贴现}}}与再贷款 (Rediscount and Relending):中央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提供贷款。通过调整贷款的利率(即{{{贴现率}}}或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中央银行可以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和意愿,从而调节基础货币的供给。 *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这是一个效力较强的工具。直接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仅会立刻改变银行体系的可用超额准备金数量,还会改变货币乘数本身,对货币供应产生双重影响。由于其影响剧烈,中央银行一般不频繁使用。

## 中央银行货币与商业银行货币的区别

理解中央银行货币的关键在于将其与{{{商业银行货币}}} (Commercial Bank Money) 区分开来。

| 特征 | 中央银行货币 (基础货币) | 商业银行货币 (广义货币) | | :--- | :--- | :--- | | 发行者 | {{{中央银行}}} | {{{商业银行}}} | | 形式 | 流通中的现金、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 |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 | | 本质 | 中央银行的负债 | 商业银行的负债 | | 信用风险 | 无{{{信用风险}}}(国家信用) | 存在银行的{{{违约风险}}}(通常由{{{存款保险}}}制度覆盖) | | 创造方式 | 由中央银行通过政策工具主动创造 | 由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信贷}}})而被动派生 | | 在支付体系中的作用 | 最终的清算工具,是银行间支付的结算媒介 | 公众日常交易的主要支付媒介(如转账、刷卡) |

可以说,公众日常使用的绝大多数“钱”(如银行存款)都是商业银行货币,但它们的价值和流动性最终都依赖于其能够按面值兑换成中央银行货币的承诺。

## 未来发展:中央银行数字货币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全球许多中央银行开始研究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CBDC可以被视为中央银行货币的一种新形式,它将是中央银行直接发行的、面向公众的数字形态的法定货币。

如果推出零售型CBDC,它将允许公众像持有现金一样,直接持有对中央银行的数字债权,而无需通过商业银行作为中介。这可能会对现有的银行体系、{{{支付系统}}}以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带来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