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期存款 (Demand Deposit)
活期存款 (Demand Deposit),在某些地区也被称为 支票存款账户 (Checking Account) 或 往来账户 (Current Account),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负债业务之一,也是公众持有的最主要的{{{存款}}}形式之一。其核心定义是指存款人可以随时存入或提取,无需事先通知银行,且能够通过{{{支票}}}、{{{借记卡}}}、{{{自动柜员机}}} (ATM) 或{{{电子资金转账}}} (EFT) 等方式进行支付的银行存款。
活期存款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它不仅为存款人提供了高度的便利性,也构成了国家{{{货币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核心特征
活期存款之所以在经济活动中扮演核心角色,源于其几个无可替代的特征:
1. 极高的{{{流动性}}} (High Liquidity):这是活期存款最显著的特征。存款人有权在任何营业时间 "按需" (on demand) 提取其全部或部分存款,银行必须无条件、无延迟地兑付。这种即时可得性使其功能近乎于{{{现金}}},因此被视为一种 "准货币"。
2. 支付媒介功能 (Medium of Payment):活期存款的主要功能是作为交易的支付工具,而非储蓄增值。通过签发支票、使用借记卡刷卡消费或进行在线转账,存款人可以直接动用其账户资金完成购买、偿还债务等经济行为。这使其成为现代经济中替代现金进行大额或远程支付的主要方式,是构成国家{{{支付体系}}}的核心环节。
3. 低利率或无利率 (Low or No Interest):为了满足存款人随时提款的需求,银行必须将活期存款的大部分资金以高流动性资产(如{{{现金}}}或短期国债)的形式持有,即 {{{准备金}}}。这限制了银行将这些资金用于发放长期、高收益{{{贷款}}}的能力。因此,作为对提供高流动性和支付服务的补偿,银行通常只对活期存款支付极低的利息,甚至不支付利息,有时还会收取账户管理费。这与以储蓄增值为目的的{{{定期存款}}}形成鲜明对比。
4. 高度的安全性 (High Safety):在大多数国家,活期存款都受到{{{存款保险制度}}} (Deposit Insurance Scheme) 的保障。这意味着,即使银行破产,政府支持的保险机构也会在规定的限额内对存款人的损失进行赔付。这极大地降低了存款人面临的信用风险,维护了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
## 在经济学中的意义
活期存款的意义远超其作为个人金融工具的范畴,它在宏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中具有深刻的内涵。
### 货币供给的组成部分
在{{{货币理论}}}中,活期存款被归类为狭义货币,即 {{{M1}}} 的核心组成部分。M1 通常被定义为流通中的现金加上活期存款。其构成为:
$$ M1 = C + D $$
其中: * $C$ (Currency) 代表由公众持有的{{{通货}}}(纸币和硬币)。 * $D$ (Demand Deposits) 代表银行体系中的活期存款。
由于活期存款可以被轻易地用于交易,经济学家将其视为与现金同等重要的 "货币"。在许多发达经济体中,活期存款的总量远超流通中的现金量,是{{{货币供给}}}的主要构成。因此,{{{中央银行}}}对活期存款的调控是其执行{{{货币政策}}}的关键一环。
### 信用创造的基础
活期存款是商业银行进行{{{信用创造}}} (Credit Creation) 的起点和基础。这个过程通过{{{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 (Fractional Reserve Banking) 实现,并由{{{货币乘数}}} (Money Multiplier) 效应放大。
其逻辑如下: 1. 初始存款:储户将一笔现金(例如 1,000 USD)存入A银行,形成一笔活期存款。 2. 计提准备金:假设{{{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 (Required Reserve Ratio) 为 10%。A银行必须保留 100 USD (1000 * 10%) 作为{{{法定准备金}}},不能用于放贷。 3. 发放贷款:A银行可以将剩余的 900 USD 作为{{{超额准备金}}},将其贷给借款人。 4. 派生存款:借款人获得 900 USD 贷款后,通常会将其用于支付,而收款方又会将这笔钱存入B银行,形成一笔新的 900 USD 活期存款。 5. 循环往复:B银行在接到这 900 USD 存款后,同样保留 10% (90 USD) 作为准备金,将其余 810 USD 贷出。这个过程不断重复。
最初的 1,000 USD 存款,通过银行体系的循环放贷,最终创造出的总活期存款(即货币供给)将是初始存款的数倍。理论上的最大扩张倍数,即货币乘数,是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在本例中,货币乘数为 $1 / 10\% = 10$,因此 1,000 USD 的初始存款最多可以创造出 10,000 USD 的货币供给。
## 监管与风险
尽管活期存款极为便利,但其内在结构也带来了特定的风险,并催生了相应的金融监管。
* {{{流动性风险}}}与{{{银行挤兑}}} (Bank Run):银行的核心业务模式是 "借短放长",即吸收活期存款这类短期负债,并发放长期贷款等长期资产。这种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使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如果在某个时期,大量存款人因恐慌(无论理由是否充分)而同时集中提取存款,银行可能无法立即变现其长期资产来满足提款需求,从而引发{{{银行挤兑}}},甚至导致破产。
* 存款准备金制度:为了控制信用创造的规模并确保银行具备基本的偿付能力,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其活期存款的一定比例缴存准备金。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控市场流动性和货币供给量的有力工具。
* 存款保险制度:为了从根本上防止因恐慌引发的银行挤兑,现代国家普遍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通过为小额存款提供国家担保,该制度有效切断了个别银行的困境向整个银行系统蔓延的恐慌链条,是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