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经 KNOWECON · 卓越的经济金融统计数学学习平台

边际进口倾向

# 边际进口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Import)

边际进口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Import, MPM),在{{{宏观经济学}}}中,是一个衡量收入变化与进口变化之间关系的核心指标。它被定义为,当{{{可支配收入}}}或{{{国民收入}}}增加一个单位时,居民、企业和政府愿意额外增加的进口商品和服务的数额。它是分析{{{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特别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变量。

边际进口倾向通常用符号 $m$ 或 $MPM$ 表示。

## 定义与公式

边际进口倾向精确地量化了收入增长中有多少部分“泄漏”到了国外,用于购买外国的商品和服务。其数学表达式为:

$$ MPM = \frac{\Delta M}{\Delta Y} $$

其中: * $M$ 代表进口总额 (Total Imports)。 * $Y$ 代表{{{国民收入}}} (National Income) 或{{{可支配收入}}} (Disposable Income)。 * $\Delta$ (Delta) 是希腊字母,表示“变动量”。因此,$\Delta M$ 是进口额的变动量,$\Delta Y$ 是收入的变动量。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增加了100亿,其进口额相应地增加了15亿,那么该国的边际进口倾向就是:

$$ MPM = \frac{15 \text{亿}}{100 \text{亿}} = 0.15 $$

这个结果表明,该国每增加1单位的收入,就有0.15单位被用于增加进口。

通常情况下,边际进口倾向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即 $0 < MPM < 1$。一个完全封闭、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的MPM为0,而一个经济体的收入增长完全用于进口(这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其MPM将趋近于1。对于大多数经济体而言,这个数值是一个大于0的正数。

## 经济学解释及其重要性

边际进口倾向是理解开放经济中经济活动循环的关键。在{{{凯恩斯主义}}}(Keynesian)的国民收入模型中,进口被视为{{{循环流程模型}}}中的一个“{{{漏出项}}} (Leakage)”,与{{{储蓄}}} (Savings) 和{{{税收}}} (Taxes) 并列。这意味着它代表了一部分从国内消费和投资循环中流出、未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收入。

1. 对总需求的影响:{{{总需求}}} (Aggregate Demand, AD) 的构成公式为 $AD = C + I + G + (X - M)$,其中 $M$ 是进口。由于进口 $M$ 是收入 $Y$ 的函数,我们可以更精确地写出进口函数:$M = M_{auto} + MPM \cdot Y$,其中 $M_{auto}$ 是与收入无关的自主进口。MPM越高,意味着当国民收入 $Y$ 增加时,进口 $M$ 的增长也越快,从而对总需求中的净出口项 $(X - M)$ 产生更大的拖累作用。

2. 对支出乘数的影响:边际进口倾向是决定{{{开放经济乘数}}} (Open Economy Multiplier) 大小的核心因素之一。乘数效应描述了自主支出(如政府购买或投资)的增加如何通过一系列连锁反应,带来国民收入更大幅度的增加。

* 在一个简化的{{{封闭经济}}}中,乘数 $k_{closed}$ 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 $$ k_{closed} = \frac{1}{1 - MPC} = \frac{1}{MPS} $$ 其中 MPS 是{{{边际储蓄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 在{{{开放经济}}}中,由于部分新增收入会通过进口流出国外,而不是在国内进行再消费,这削弱了乘数效应。开放经济乘数 $k_{open}$ 因此变得更小: $$ k_{open} = \frac{1}{1 - MPC + MPM} = \frac{1}{MPS + MPM} $$ 这里的 $1 - MPC + MPM$ 代表了总的边际漏出率。MPM越大,分母就越大,乘数 $k_{open}$ 就越小。

政策含义:一个高MPM的国家,其{{{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政府支出的增加所创造的新收入,有很大一部分会迅速通过进口流失到国外,而不能在国内产生持续的消费和投资刺激,从而对本国GDP的拉动作用有限。

## 影响边际进口倾向的因素

一个国家的边际进口倾向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多种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 经济开放度:实行{{{自由贸易}}}、{{{关税}}}水平低、非关税壁垒少的经济体,通常更容易进口外国商品,因此MPM会相对较高。{{{全球化}}}进程加深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普遍提高了各国的MPM。

* 国内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些关键领域(如能源、高科技设备、某些农产品)严重依赖进口,那么当国民收入增长、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增加时,进口额会随之显著上升,导致较高的MPM。

* 消费者偏好和文化:国民对外国品牌的偏爱、对进口商品质量的信赖或生活方式的追求,都会提高MPM。例如,如果消费者认为进口汽车或电子产品优于国产品牌,收入增加后会优先选择购买这些进口货。

* 相对价格与{{{汇率}}}:虽然MPM是一个描述收入-进口关系的结构性参数,但长期的汇率变动会影响国内外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间接影响MPM。本币的持续升值会使进口商品变得更便宜,可能逐渐培养起消费者对进口品的偏好,长期来看会提高MPM。

* 贸易政策:政府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如提高{{{关税}}}、实行进口{{{配额}}}或设置严格的技术标准,旨在限制进口。这些政策会降低在任何给定收入水平下的进口意愿,从而压低MPM。

## 边际进口倾向 (MPM) vs. 平均进口倾向 (APM)

与边际进口倾向相对应的是平均进口倾向 (Average Propensity to Import, APM),它衡量的是在某一收入水平上,进口总额占国民收入总额的比重。

* 平均进口倾向 (APM): $$ APM = \frac{M}{Y} $$

* 区别:MPM衡量的是增量关系(收入变动导致的进口变动),而APM衡量的是存量关系(在某个时点上的平均水平)。在描述进口行为的线性函数 $M = M_{auto} + MPM \cdot Y$ 中,$MPM$ 是斜率,是固定的;而 $APM = \frac{M_{auto}}{Y} + MPM$,会随着收入 $Y$ 的变化而变化。

## 数值示例:MPM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假设某开放经济体具有以下特征: * {{{边际消费倾向}}} (MPC) = 0.8 * {{{边际进口倾向}}} (MPM) = 0.3

1. 计算开放经济乘数: 该经济体的{{{边际储蓄倾向}}} $MPS = 1 - MPC = 1 - 0.8 = 0.2$。 开放经济乘数 $k_{open}$ 为: $$ k_{open} = \frac{1}{MPS + MPM} = \frac{1}{0.2 + 0.3} = \frac{1}{0.5} = 2 $$

2. 分析财政政策效果: 如果政府决定增加$100亿的支出以刺激经济。在不考虑税收变动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的最终增量将是: $$ \Delta Y = \text{政府支出增量} \times k_{open} = $100\text{亿} \times 2 = $200\text{亿} $$ 国民收入最终将增加$200亿。

3. 对比封闭经济: 如果这是一个封闭经济体(MPM=0),则其乘数为: $$ k_{closed} = \frac{1}{MPS} = \frac{1}{0.2} = 5 $$ 同样的$100亿政府支出将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100\text{亿} \times 5 = $500\text{亿}$。

通过对比可见,0.3的边际进口倾向使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拉动效果从500亿大幅削减至200亿,这清晰地展示了进口作为“漏出项”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作用。因此,MPM是政策制定者在评估{{{财政政策}}}和预测{{{经济增长}}}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