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久收入假说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持久收入假说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PIH) 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关于{{{消费}}}行为的核心理论,由经济学家{{{米尔ton Friedman}}}(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57年在其著作《消费函数理论》中提出。该假说挑战了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消费函数}}},认为个人的消费决策并非主要基于其当前收入 (current income),而是基于其长期预期收入,即持久收入 (permanent income)。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理性的、具有前瞻性的个人会试图在其一生中平滑其消费水平,避免消费水平因暂时的收入波动而剧烈变化。因此,消费是持久收入的一个稳定比例,而暂时的、意外的收入变化主要影响{{{储蓄}}},而非消费。
## 理论的核心构成
弗里德曼将家庭或个人的实际收入和消费都分解为两个组成部分:持久部分 (Permanent Component) 和 暂时部分 (Transitory Component)。
1. 收入的分解 家庭在任何一个时期的实际观测收入(或称衡量收入, Measured Income, $Y$)可以被分为两部分: $$ Y = Y_p + Y_t $$ * 持久收入 (Permanent Income, $Y_p$):指个人或家庭预期在未来一段较长时间内能够持续获得的平均收入。它反映了个人的{{{人力资本}}}、{{{财富}}}、技能和长期就业前景。这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人的“正常”或“平均”收入水平。 * 暂时收入 (Transitory Income, $Y_t$):指实际收入中偏离持久收入的部分,是暂时的、随机的、不可预期的收入波动。例如,意外的奖金、加班费、赌博赢利(正的暂时收入),或者因临时失业、意外维修支出导致的收入减少(负的暂时收入)。根据假说,暂时收入的长期均值为零。
2. 消费的分解 同样,家庭的实际观测消费(衡量消费, Measured Consumption, $C$)也可以被分为两部分: $$ C = C_p + C_t $$ * 持久消费 (Permanent Consumption, $C_p$):指消费计划中的系统性部分,它由持久收入决定。 * 暂时消费 (Transitory Consumption, $C_t$):指消费中非计划的、随机的部分,例如冲动购物或因意外事件产生的必要开支。暂时消费的长期均值也假定为零。
### 核心关系与假设
持久收入假说的基石是以下几个关键关系和统计假设:
1. 消费与持久收入的关系:持久消费是持久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 $k$。 $$ C_p = k \cdot Y_p $$ 这里的 $k$ 是消费倾向 (propensity to consume),它不依赖于持久收入的水平,而是取决于其他因素,如{{{利率}}} $r$、家庭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偏好(即财富积累的意愿,用 $u$ 表示)以及年龄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因此,$k = f(r, u, \ldots)$。这个比例 $k$ 在长期内是相对稳定的。
2. 暂时成分之间的零相关性:这是该假说的一个强假设。 * 暂时收入 $Y_t$ 和暂时消费 $C_t$ 之间不相关。这意味着家庭不会将暂时获得的收入立即用于消费。例如,一笔意外的奖金(正的 $Y_t$)不会导致非计划的消费 spree(正的 $C_t$),而是会被储蓄起来以备未来使用。 * 持久成分 ($Y_p$, $C_p$) 与暂时成分 ($Y_t$, $C_t$) 之间相互独立(不相关)。这意味着收入水平高低与是否获得意外之财没有系统性联系。
综上所述,该假说的核心是:消费主要由持久收入决定。家庭会使用储蓄和借贷来缓冲暂时性收入冲击,以维持一个相对平稳的消费路径。
## 对凯恩斯消费理论的解释与超越
持久收入假说为解决所谓的“{{{库兹涅茨之谜}}} (Kuznets Puzzle)”提供了有力的解释。该谜题指的是,短期截面数据显示{{{平均消费倾向}}} (APC, $C/Y$) 随着收入增加而下降,而长期时间序列数据显示APC却惊人地稳定。
* 对短期现象的解释:在任何一个特定年份(短期横截面数据)中,被划分为“高收入”的群体很可能包含了一部分持久收入不高但获得了正向暂时收入(如中了大奖)的人。根据PIH,他们不会消费掉这部分暂时收入,而是会将其储蓄起来。因此,他们的衡量收入 $Y$ 很高,但消费 $C$ 相对其收入较低,导致其APC ($C/Y$) 较低。相反,“低收入”群体中可能包含了一些持久收入不低但遭遇了负向暂时收入(如临时失业)的人。他们会通过动用储蓄或借贷来维持其基于持久收入的消费水平,导致其消费 $C$ 相对于衡量收入 $Y$ 较高,APC也较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横截面数据中,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
* 对长期现象的解释:在长期(时间序列数据)中,暂时性收入的波动($Y_t$)会相互抵消,其均值趋向于零。因此,长期平均的衡量收入 $Y$ 会趋近于持久收入 $Y_p$。由于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比例 ($C \approx C_p = k Y_p$),所以长期的平均消费倾向 ($C/Y$) 会趋近于一个稳定的常数 $k$。
## 政策含义
持久收入假说具有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含义,特别是对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 临时性政策效果有限:根据PIH,旨在刺激消费的临时性减税或一次性现金补助,由于只增加了家庭的暂时收入 $Y_t$,大部分将被储蓄而非消费。因此,这类政策对总需求的短期刺激效果会大打折扣。 * 可信的长期政策更有效:要有效影响消费,政策必须能够改变公众对他们未来长期收入的预期,即改变他们的持久收入 $Y_p$。例如,一项被认为是永久性的结构性减税政策,会提高家庭的持久收入预期,从而更有力地促进消费。
## 批评与发展
尽管持久收入假说是一个强大的理论工具,但它也面临一些批评,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 {{{流动性约束}}} (Liquidity Constraints):PIH假设个人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地储蓄和借贷以平滑消费。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特别是对于年轻人和低收入家庭,他们可能面临严格的借贷限制,无法在当前收入较低时借款来维持其基于未来高收入预期的消费水平。对于这些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家庭,他们的消费会更紧密地与当前收入挂钩,表现得更像凯恩斯消费函数所描述的那样。
2. {{{理性预期}}}与消费的随机游走:弗里德曼最初使用{{{适应性预期}}}来建模持久收入的形成。后来,罗伯特·霍尔 (Robert Hall) 将{{{理性预期}}}假说应用于消费理论,提出了消费的{{{随机游走}}} (Random Walk) 模型。该模型认为,如果消费者是理性的且具有前瞻性,他们的消费变化应该是不可预测的,因为所有关于未来收入的已知信息都已经反映在当前的消费水平中了。只有未预料到的“意外”收入变化才会导致消费的调整。
3. {{{预防性储蓄}}} (Precautionary Saving):PIH在基本形式中没有充分考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如失业风险),谨慎的消费者可能会进行额外的“预防性储蓄”,以建立一个缓冲来应对未来可能的负面冲击。这会导致储蓄率高于标准PIH模型所预测的水平。
尽管存在这些批评和修正,持久收入假说及其核心思想——消费平滑——仍然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分析消费行为的基石,并与{{{生命周期假说}}} (Life-Cycle Hypothesis) 共同构成了现代消费理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