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经 KNOWECON · 卓越的经济金融统计数学学习平台

非排他性

# 非排他性 (Non-excludability)

非排他性 (Non-excludability) 是{{{经济学}}}中描述物品(Goods)和服务(Services)特性的一个核心概念,特别是在{{{公共物品}}}理论中。它指当某一物品被生产出来后,阻止任何未付费的个人消费该物品的成本极其高昂,乃至于实际上不可能。换言之,生产者或提供者无法轻易地将“搭便车者”排除在消费者群体之外。

这一特性是区分不同类型物品的关键维度之一,另一个维度是{{{竞争性}}} (Rivalry)。非排他性直接导致了{{{市场失灵}}}的一种重要形式,并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

## 非排他性与排他性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非排他性,我们首先要明确其对立概念——{{{排他性}}} (Excludability)

一件物品如果具有排他性,意味着其所有者或提供者可以有效、且成本合理地阻止他人消费该物品,除非对方支付了相应的费用。这是大多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购买的{{{私人物品}}} (Private Goods) 的共同特征。

* 排他性物品的例子:一块披萨。如果你没有购买这块披萨,店主可以拒绝给你,这在操作上简单可行。一件衣服、一场电影的门票、一次理发服务都具有高度的排他性。其{{{产权}}} (Property Rights) 清晰,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分配。

* 非排他性物品的例子:国防。一旦国家提供了国防服务来保护其领土,就无法将某个未缴纳足额税款的公民排除在国防的保护伞之外。同样,城市街道上的路灯一旦亮起,所有经过的路人(无论是否是纳税人)都能享受到其带来的照明和安全,无法“关闭”路灯只对特定不付费的人起作用。

关键区别在于排除的成本。对于排他性物品,排除成本很低;而对于非排他性物品,排除成本则高到不切实际。

## 在物品分类中的位置

在经济学中,通常使用一个二维矩阵来对物品进行分类,这两个维度就是排他性竞争性。{{{竞争性}}}指的是一个人的消费会减少或妨碍其他人对同一物品的消费。

基于这两个维度,物品可以被分为四种类型:

1. {{{私人物品}}} (Private Goods)具有排他性竞争性。 例如:一杯咖啡、一部手机。你喝了这杯咖啡,别人就不能喝同一杯;商家可以轻易地阻止不付费的人获得它。

2. {{{公共物品}}} (Public Goods)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Non-rivalry)。 这是非排他性的典型领域。例如:国防、基础科学知识、空气质量。一个人呼吸了洁净的空气,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可呼吸的空气量(非竞争性);同时也很难阻止特定的人呼吸空气(非排他性)。

3. {{{俱乐部物品}}} (Club Goods)具有排他性非竞争性。 也被称为人为稀缺品 (Artificially Scarce Goods)。例如:有线电视、未拥堵的收费高速公路、电影院。提供者可以通过设置密码、收费站或门票来排除未付费者;但在一定容量内,一个额外的用户消费该物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且不影响他人消费。

4. {{{公共池塘资源}}} (Common-Pool Resources)具有非排他性竞争性。 例如:公海中的鱼群、公共草地。很难阻止渔民去公海捕鱼(非排他性),但每捕捞一条鱼,海里可供他人捕捞的鱼就少了一条(竞争性)。这类物品经常导致{{{公地悲剧}}} (Tragedy of the Commons)。

因此,非排他性是定义“公共物品”和“公共池塘资源”这两种物品类型的必要条件。

## 经济后果与市场失灵

非排他性这一特性会带来显著的经济后果,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搭便车问题}}} (Free-Rider Problem)

### 搭便车问题 由于消费者知道即使他们不付费也能够享用该物品,他们便缺少了主动付费的激励。每个人都期望由别人来支付成本,而自己则“免费搭车”,坐享其成。如果所有人都采取这种理性但自利的策略,那么就无人愿意为该物品付费。

### 市场失灵 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企业而言,搭便车问题是致命的。如果无法向消费者收费,企业就无法收回其生产成本,更不用说盈利。因此,在{{{自由市场}}}中,私人部门没有动力去提供非排他性的物品。这导致此类物品的供给完全缺失或严重不足,即使这些物品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总福利}}} (Total Welfare)。这种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就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失灵}}}。

### 政府干预的合理性 正是由于市场在提供非排他性物品上的失灵,为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的介入提供了理论依据。政府可以通过其特有的强制力,即{{{税收}}} (Taxation),来克服搭便车问题。通过向所有公民(受益人)征税,政府可以筹集资金,用于统一提供国防、法律体系、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从而确保这些对整个社会至关重要的服务得以供给。

## 概念的延伸与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非排他性并非一个绝对的“有或无”的概念,而是一个程度问题。

* 排除成本:一个物品是否被视为非排他性,取决于排除成本的高低。例如,修建围墙和检票口可以将一个公园从非排他性变为排他性,但如果公园面积过于广阔,修建和维护围墙的成本可能高得不切实际。

* 技术变革的影响: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一个物品的排他性。例如,传统的无线电广播是典型的非排他性物品。但随着加密技术和数字订阅模式的出现,卫星广播和流媒体服务变成了可以轻易排除未付费用户的俱乐部物品。同样,电子收费系统(ETC)的普及也大大降低了在高速公路上排除未付费车辆的成本。

总而言之,非排他性是理解现代经济中市场与政府角色分工的基石。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东西我们可以在市场上买到,而另一些则需要由公共部门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