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竞争性 (Non-rivalry)
非竞争性 (Non-rivalry 或 Non-rivalrousness),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用以描述物品(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关键属性。它指的是,当一个人消费或使用某物品时,并不会减少或妨碍其他人同时消费或使用该物品。
换言之,对于一个具有非竞争性的物品,多个消费者可以同时受益,其供给并不会因为消费者的增加而被“用完”。这一属性的核心经济学含义是,为额外一个消费者提供该物品的{{{边际成本}}} (Marginal Cost) 为零或接近于零。
非竞争性是与{{{竞争性}}} (Rivalry) 相对立的概念。一个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如果被一个人消费了,就不能再被另一个人消费。例如,一块披萨是竞争性的,因为如果一个人吃掉了一片,其他人就无法再吃同一片。
## 物品分类的理论框架
在经济学中,物品通常根据两个维度进行分类:竞争性和{{{排他性}}} (Excludability)。排他性指的是否有可能阻止未付费的人使用该物品。通过这两个维度的组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经典的四分法:
1. {{{私人物品}}} (Private Goods):竞争性 且 可排他。 * 例子:一杯咖啡、一件衣服、一台电脑。 * 消费是竞争的(我喝了咖啡你就不能喝),并且可以轻易地排除未付费者(不付钱就拿不到咖啡)。市场机制在提供私人物品时通常是有效率的。
2. {{{公共物品}}} (Public Goods):非竞争性 且 不可排他。 * 例子:{{{国防}}}、城市街道照明、空气质量。 * 消费是非竞争的(保护一个公民并不减少对另一个公民的保护),并且很难或不可能排除任何人从中受益(无法让某个居民享受不到国防保护)。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两个决定性特征之一。
3. {{{俱乐部物品}}} (Club Goods) 或称 {{{自然垄断}}} (Natural Monopolies):非竞争性 但 可排他。 * 例子:有线电视、未拥堵的收费高速公路、电影院、在线流媒体服务。 * 消费是非竞争的(在未满座的情况下,多一个观众看电影不会影响其他人;多一个用户观看流媒体节目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但是提供者可以轻易地排除未付费者(不买票不能进电影院,不订阅无法观看)。
4. {{{公共池塘资源}}} (Common-pool Resources):竞争性 但 不可排他。 * 例子:海洋中的鱼类、公共牧场、灌溉系统的水。 * 消费是竞争的(我捕捞一条鱼,别人可捕捞的鱼就少了一条),但很难排除其他人参与捕捞。这常常导致所谓的{{{公地悲剧}}} (Tragedy of the Commons)。
## 非竞争性的核心经济学意涵
非竞争性最重要的经济学后果是它对{{{有效率定价}}} (Efficient Pricing) 构成的挑战,并由此可能引发{{{市场失灵}}} (Market Failure)。
### 1. 有效率定价的困境
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为了实现{{{帕累托最优}}}或{{{社会福利}}}最大化,商品的价格(P)应当等于其生产的{{{边际成本}}}(MC),即 $P=MC$。
* 对于一个具有非竞争性的物品,接纳一个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或非常接近于零)。例如,让多一个人收听无线电广播,或让多一个人使用灯塔的导航服务,其成本为零。 * 因此,根据 $P=MC$ 原则,这类物品的有效价格应该是零 ($P=0$)。
### 2. 市场失灵
如果私营企业被要求以零价格提供产品,它们将无法收回其初始的{{{固定成本}}} (Fixed Costs) 和持续的维护成本。例如,建立广播电台、发射卫星、修建灯塔都需要巨额的前期投资。如果不能向用户收费,企业将血本无归,因此没有动力去提供这些物品。
这就导致了市场失灵:尽管社会成员从该物品中获得的总{{{效用}}}可能远大于其总生产成本,但由于非竞争性导致的零价格困境,纯粹的{{{市场机制}}}无法自发地、充足地提供这类物品。
## 现实世界的例子与政策对策
非竞争性的概念在理解许多现代经济现象和公共政策时至关重要。
* 数字产品与信息:软件、电子书、音乐文件(MP3)、在线新闻文章、数据库等信息产品是典型的非竞争性物品。一旦被创造出来,复制和分发给下一个用户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解释了为何软件和媒体行业会采用订阅费、广告支持等商业模式,并通过设置密码、{{{数字版权管理}}} (DRM) 等技术手段人为地创造排他性,将其从“公共物品”转变为“俱乐部物品”来盈利。
* {{{知识产权}}} (Intellectual Property):{{{专利}}} (patents) 和{{{版权}}} (copyrights) 等知识产权法律,是政府针对思想、发明等非竞争性物品的一种政策干预。这些法律通过在一定时期内赋予创造者独家经营权,人为地制造了排他性。这使得创新者可以收取高于零的价格,从而收回研发成本并获得利润,激励了创新活动。然而,这也造成了短期的效率损失,因为在专利/版权保护期内,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导致一部分潜在使用者被排除在外。
* 政府提供:对于那些既具有非竞争性又难以排他的纯公共物品(如国防、基础科学研究),市场完全无法提供。因此,这些物品通常由政府通过征收{{{税收}}}来提供资金并组织生产。政府通过强制性税收解决了因非排他性而产生的“搭便车”问题,并弥补了因非竞争性而无法通过市场定价来覆盖成本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