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效用 (Utility)
效用 (Utility) 是{{{经济学}}}和{{{决策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用以度量消费者从消费一组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快乐或主观价值。它是一个理论上的抽象构造,虽然不能像重量或长度那样被直接测量,但它为理解和建模人类的{{{偏好}}} (Preferences) 与选择行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框架。
在{{{微观经济学}}}中,效用理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 (Consumer Behavior Theory) 的基石,它假设理性的消费者在面临{{{预算约束}}}时,会做出旨在最大化其个人效用的选择。
## 效用的度量方法:基数与序数
历史上,经济学家对如何量化和比较效用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形成了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
### 一. 基数效用理论 (Cardinal Utility Theory)
早期的经济学家,如[[威廉·斯坦利·杰文斯]] (William Stanley Jevons) 和[[莱昂·瓦尔拉斯]] (Léon Walras),主张效用是可以像温度或长度一样,在一个基数尺度上进行度量的。这意味着不仅可以判断A比B好,还可以说出A比B好多少(例如,A的效用是10个“效用单位”,而B是5个)。
在基数效用理论下,两个核心概念是:
1. {{{总效用}}} (Total Utility, TU):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从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组合中获得的总满足程度。 2. {{{边际效用}}} (Marginal Utility, MU):消费者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或服务消费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增量。其数学表达式为: $$ MU = \frac{\Delta TU}{\Delta Q} $$ 其中 $\Delta TU$ 是总效用的变化量,$\Delta Q$ 是商品消费量的变化量。对于连续可微的{{{效用函数}}},边际效用是总效用函数对商品数量的一阶导数: $$ MU = \frac{d(TU)}{dQ} $$ 基数效用理论最重要的一个发现是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该法则指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个人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他从中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例如,吃第一块披萨的满足感通常远大于吃第五块。
### 二. 序数效用理论 (Ordinal Utility Theory)
现代主流经济学普遍采用序数效用理论。该理论由[[维尔弗雷多·帕累托]] (Vilfredo Pareto) 和[[约翰·希克斯]] (John Hicks)等人发展。它放弃了效用可以被精确度量的苛刻假设,认为消费者只需要能够对不同的{{{消费束}}} (Consumption Bundles) 进行排序即可。
具体来说,对于任意两个消费束A和B,消费者能够明确判断以下三种关系之一: * 偏好A胜于B ($A \succ B$) * 偏好B胜于A ($B \succ A$) * 对A和B无差异 ($A \sim B$)
在序数效用框架下,分配给消费束的效用数值只代表其排序,而不代表满足程度的大小。例如,如果$U(A) = 20$,$U(B) = 10$,这仅仅意味着A比B更受偏好,并不意味着A的满足感是B的两倍。任何能够保持这种偏好顺序的数值变换,都代表着相同的偏好。
序数效用理论的主要分析工具是 {{{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它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的所有消费束的集合。
## 效用函数 (Utility Function)
效用函数是一个数学表达式,它为每一个可能的消费束指派一个数值,以反映消费者的偏好。一个典型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 U = f(X_1, X_2, \dots, X_n) $$ 其中 $U$ 是效用水平,$X_i$ 是第 $i$ 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在序数效用理论中,效用函数的一个重要特性是,任何一个效用函数的{{{单调变换}}} (Monotonic Transformation) 都会得到一个新的效用函数,但两者代表完全相同的偏好。例如,如果一个消费者的偏好可以用效用函数 $U(X, Y) = XY$ 来表示,那么 $V(X, Y) = \ln(XY)$ 或 $W(X, Y) = (XY)^2 + 5$ 也代表着完全相同的偏好,因为它们对任何消费束的排序结果都是一致的。
## 边际替代率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
在序数效用框架下,{{{边际替代率}}} 是一个核心概念。它衡量的是,在保持总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愿意放弃多少单位的商品Y来换取额外一单位的商品X。
* 几何意义:MRS是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切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 数学推导:MRS与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直接相关。沿着一条无差异曲线,总效用是不变的,即 $dU=0$。根据全微分公式: $$ dU = \frac{\partial U}{\partial X}dX + \frac{\partial U}{\partial Y}dY = MU_X dX + MU_Y dY = 0 $$ 整理可得: $$ MRS_{XY} = -\frac{dY}{dX} \bigg|_{U=\text{constant}} = \frac{MU_X}{MU_Y} $$ 这个公式直观地说明了边际替代率是两种商品边际效用之比。
## 消费者均衡 (Consumer Equilibrium)
消费者理论的目标是解释消费者如何做出最优选择。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会在其{{{预算约束}}} (Budget Constraint) 内,选择能使其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这个最优选择点被称为消费者均衡点。
达到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选择的商品组合点,必须位于预算线上,并且该点所在的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 此时,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等于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 MRS_{XY} = \frac{P_X}{P_Y} $$ 结合MRS的定义,我们得到: $$ \frac{MU_X}{MU_Y} = \frac{P_X}{P_Y} \quad \text{或} \quad \frac{MU_X}{P_X} = \frac{MU_Y}{P_Y} $$ 这个条件被称为等边际效用原则。它的经济学含义是:消费者应该调整其在不同商品上的支出,直到花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美元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完全相等。此时,消费者的总效用达到最大。
## 期望效用理论 (Expected Utility Theory)
效用理论不仅适用于确定性下的选择,还被[[约翰·冯·诺依曼]] (John von Neumann) 和[[奥斯卡·摩根斯坦]] (Oskar Morgenstern) 扩展到包含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决策中,形成了{{{期望效用理论}}} (Expected Utility Theory)。
该理论指出,一个理性的决策者在面对不确定的选项(或称为{{{彩票}}} (Lotteries))时,他最大化的不是期望的货币价值,而是期望效用。一个彩票的期望效用计算公式为: $$ E[U(W)] = \sum_{i=1}^{n} p_i U(W_i) $$ 其中,$p_i$ 是第 $i$ 种结果发生的{{{概率}}},$W_i$ 是第 $i$ 种结果带来的财富或收益,$U(\cdot)$ 是决策者关于财富的效用函数。
通过效用函数的形状,可以定义决策者的{{{风险态度}}} (Risk Attitude): * {{{风险规避}}} (Risk Aversion):具有凹形效用函数 ($U''(W) < 0$)。这意味着财富的边际效用递减。对于一个风险规避者,确定性收益的效用大于具有相同期望值的风险收益的期望效用,即 $U(E[W]) > E[U(W)]$。他们愿意支付一定的{{{风险溢价}}}来避免风险。 * {{{风险中性}}} (Risk Neutrality):具有线性效用函数 ($U''(W) = 0$)。他们只关心期望值,对风险无所谓。$U(E[W]) = E[U(W)]$. * {{{风险偏好}}} (Risk Seeking):具有凸形效用函数 ($U''(W) > 0$)。财富的边际效用递增。他们偏好风险,风险收益的期望效用大于确定性收益的效用,即 $U(E[W]) < E[U(W)]$。
## 应用与局限性
* 应用:效用理论是现代经济学分析的基石。它被用于推导{{{需求曲线}}},是{{{福利经济学}}}的基础,并广泛应用于{{{金融学}}}(如{{{资产组合理论}}})和{{{博弈论}}}等领域。 * 局限性:传统效用理论假设了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这在现实中常常不成立。行为经济学家如[[丹尼尔·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 和[[阿莫斯·特沃斯基]] (Amos Tversky) 提出的{{{前景理论}}} (Prospect Theory) 指出,人们的决策会受到参照点、损失规避和框架效应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此外,效用的“人际可比性”问题也为基于效用的社会福利评估带来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