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利普斯曲线 (Phillips Curve)
菲利普斯曲线 (Phillips Curve) 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描述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的交替关系。在其最原始的形式中,它指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可预测的反向关系: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趋于升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则趋于降低。
这一概念的演变反映了近70年宏观经济思想的重大发展,从最初被视为一个简单的政策“菜单”,演变为一个包含{{{通货膨胀预期}}}和{{{供给冲击}}}的复杂动态模型。
## 原始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新西兰经济学家[[A.W. Phillips]]发表了一篇开创性的论文,研究了1861年至1957年间英国的名义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他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显著的、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后来,经济学家将这一关系扩展到物价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原始菲利普斯曲线。
其核心逻辑如下:
* 低失业率:当经济繁荣,失业率很低时,企业为了招聘和留住员工,需要展开激烈的竞争。这导致企业不得不提高工人的{{{工资}}}。 * 成本推动通胀:工资是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的上涨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了维持利润水平,企业会将这部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即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 结果:因此,低失业率伴随着较高的工资增长和物价上涨,即高通货膨胀。
反之,在高失业率时期,劳动力市场疲软,工人议价能力下降,工资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从而抑制了通货膨胀。
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可以简单表示为: $$ \pi_t = \alpha - \beta u_t $$ 其中: * $\pi_t$ 是在时间 $t$ 的通货膨胀率。 * $u_t$ 是在时间 $t$ 的失业率。 * $\alpha$ 是一个截距项,代表失业率为零时的通胀水平(理论值)。 * $\beta$ 是一个正系数,衡量了失业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程度,即曲线的斜率。
在20世纪60年代,这一发现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似乎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政策选择菜单: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在曲线上进行选择,以实现其偏好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组合。例如,如果社会愿意接受稍高的通货膨胀,就可以换取更低的失业率。
## 预期增强的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垂直性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原始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稳定关系开始瓦解。许多国家出现了高通胀和高失业并存的“{{{滞胀}}}”(Stagflation) 现象,这与原始曲线的预测完全相悖。
这一挑战主要来自货币主义学派的领军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和[[埃德蒙·菲尔普斯]] (Edmund Phelps)。他们几乎同时独立地指出,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一个关键变量:{{{通货膨胀预期}}} (Inflationary Expectations)。
他们的核心论点是:
1. 名义工资 vs. 实际工资:工人和企业真正关心的是{{{实际工资}}}(即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当工人在进行工资谈判时,他们会考虑预期的未来通货膨胀率。 2. 自然失业率:在长期中,经济中存在一个由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因素(如技术、人口结构、劳动法规等)决定的{{{自然失业率}}}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也称为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 (NAIRU)。在这个失业率水平上,通货膨胀率保持稳定。 3. 短期的幻觉: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制造“意外”的通货膨胀来暂时将失业率推低至自然失业率以下。例如,扩张性货币政策起初会提高物价和名义工资,工人可能误以为自己的实际工资上升了,从而增加劳动供给。但一旦他们意识到通胀也同样上升,他们的实际工资并未改变,他们就会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以弥补通胀,失业率也将回到自然水平。
这一思想催生了预期增强的菲利普斯曲线 (Expectations-Augmented Phillips Curve),其现代形式通常写作: $$ \pi_t = \pi_t^e - \beta (u_t - u_n) + \nu_t $$ 其中: * $\pi_t$ 是实际通货膨胀率。 * $\pi_t^e$ 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 $u_t$ 是实际失业率。 * $u_n$ 是自然失业率。 * $(u_t - u_n)$ 是失业缺口 (unemployment gap),衡量了经济距离其充分就业水平的差距。 * $\beta > 0$ 是反应系数,表示失业缺口对通胀的影响有多大。 * $\nu_t$ (nu) 是{{{供给冲击}}} (Supply Shock) 项,代表那些与失业率无关但能影响通胀的因素,如石油价格冲击或技术变革。
这个公式的核心含义是: * 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 ($u_t = u_n$) 时,实际通货膨胀率就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 ($\pi_t = \pi_t^e$)。 * 要使失业率低于自然水平 ($u_t < u_n$),实际通货膨胀就必须高于预期通货膨胀 ($\pi_t > \pi_t^e$)。
## 短期与长期的区别
预期增强的菲利普斯曲线清晰地揭示了短期与长期关系的区别:
*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Short-Run Phillips Curve, SRPC):在给定的通货膨胀预期 ($\pi_t^e$) 下,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仍然存在一个向下倾斜的权衡关系。每一条SRPC都对应一个特定的预期通胀水平。 *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Long-Run Phillips Curve, LRPC):在长期中,人们的预期会调整以适应实际的通货膨胀(即 $\pi_t^e$ 趋向于 $\pi_t$)。在这种情况下,失业率必须等于自然失业率 ($u_t = u_n$)。因此,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垂直线。这表明,在长期内,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 不存在 权衡关系。任何试图通过持续的高通胀来维持低失业的政策最终只会导致通胀率不断攀升,而失业率仍将回归其自然水平。
### 预期的形成机制
预期 ($\pi_t^e$) 如何形成对于理解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至关重要。主要有两种理论:
1. {{{适应性预期}}} (Adaptive Expectations):人们主要基于过去的通货膨胀来形成对未来的预期。例如,$\pi_t^e = \pi_{t-1}$。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制定者仍然可以通过系统性地制造通胀意外来在短期内降低失业,尽管这种效果会随着人们不断调整预期而消失。
2. {{{理性预期假说}}} (Rational Expectations Hypothesis, REH):由[[罗伯特·卢卡斯]]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理性的经济行为主体会利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包括对经济模型和政府政策的理解)来形成对未来的最优预测。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系统性的、可预测的货币政策都将是无效的,因为人们会立即将政策效果计入他们的预期中,经济将直接从一个长期均衡点跳到另一个长期均衡点,SRPC的短期权衡关系甚至可能瞬间消失。只有“意外”的政策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 现代应用与争议
如今,预期增强的菲利普斯曲线仍然是各大{{{中央银行}}}(如{{{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核心分析框架之一。然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在许多发达经济体中似乎变得“平坦化”了。这意味着,即使失业率降至很低的水平,通货膨胀也未能如预期般显著上升。
对这种平坦化现象的解释包括:
* 锚定的通胀预期:由于中央银行几十年来成功地控制了通胀,公众和企业对未来的通胀预期非常稳定,牢牢地“锚定”在中央银行的目标值(如2%)附近。 * {{{全球化}}}:来自低成本国家的进口商品和全球化的供应链抑制了国内价格的上涨。 * {{{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工会力量的削弱、零工经济的兴起以及自动化降低了工人的议价能力。 * {{{经济闲置}}}的衡量问题:官方失业率可能低估了劳动力市场的闲置程度(例如,未计入那些想工作更多时间的兼职人员或已经放弃找工作的人)。
尽管存在这些争议和变化,菲利普斯曲线作为一个描述通胀、失业和预期之间动态关系的理论框架,其核心思想——特别是长期中不存在 tradeoff 的结论——依然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