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经 KNOWECON · 卓越的经济金融统计数学学习平台

全球金融危机

# 全球金融危机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全球金融危机(Global Financial Crisis, GFC),又称 2008年金融海啸,是一场始于2007年,并在2008年9月急剧恶化,最终席卷全球的严重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并通过高度复杂和相互关联的全球金融体系迅速蔓延,导致了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衰退。

## 危机的根源与成因

全球金融危机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经济、金融和监管因素长期积累、相互作用的结果。

### 1. 美国房地产泡沫与次级抵押贷款

21世纪初,在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长期维持低{{{利率}}}的背景下,加上大量国际资本的涌入,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巨大的泡沫。房价持续非理性上涨,创造了一种“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普遍预期。

在这种环境下,{{{金融机构}}}为了追逐更高利润,极大地放宽了贷款标准,催生了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 (Subprime Mortgage)。这类贷款发放给信用记录较差、收入不稳定的借款人,其特点是初期利率极低,但后期利率会大幅跳升。放贷机构相信,即使借款人违约,它们也可以通过收回并出售不断升值的房产来弥补损失。

### 2. 金融创新、证券化与风险扩散

为了分散风险并将贷款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华尔街开发了复杂的金融工具,这个过程被称为{{{证券化}}} (Securitization)

* {{{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Mortgage-Backed Security, MBS):银行将成千上万笔抵押贷款(包括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打包在一起,形成一个资产池。然后,它们以此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发行可供投资者购买的证券。 * {{{担保债务凭证}}}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这是更复杂的衍生品。金融工程师将不同MBS或其他资产的 tranche(层级)重新打包,创建出新的证券。CDO通常被分为不同的风险层级: * 高级层 (Senior Tranche):风险最低,最先获得现金流偿付,通常获得最高的信用评级。 * 中间层 (Mezzanine Tranche):风险和回报居中。 * 股权层 (Equity Tranche):风险最高,最后获得偿付,但潜在回报也最高。

这种结构创造了一种虚假的安全感。通过将高风险的次级贷款与优质贷款混合,并将它们分割成不同层级,原本高风险的资产被包装成了看似安全的投资产品。这些产品被销售给全球各地的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和个人投资者,从而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扩散到了整个全球金融体系。

### 3. 信用评级机构的失职

像穆迪 (Moody's)、标准普尔 (Standard & Poor's) 和惠誉 (Fitch) 这样的{{{信用评级机构}}} (Credit Rating Agencies) 在危机中扮演了关键的负面角色。它们为大量包含次级贷款的MBS和CDO给出了最高的AAA评级。这误导了投资者,让他们相信这些金融产品与最安全的{{{政府债券}}}一样可靠。评级机构自身的盈利模式(由证券发行方付费)也造成了严重的{{{利益冲突}}}。

### 4. 监管缺失与影子银行系统

在危机爆发前,金融行业经历了一段放松监管的时期。例如,1999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Glass-Steagall Act}}}) 的核心部分被废除,允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合并,形成了规模巨大、业务复杂的“大到不能倒” (Too Big to Fail) 的金融集团。

与此同时,一个庞大的{{{影子银行系统}}} (Shadow Banking System) 发展起来。这个系统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非传统银行金融机构。它们从事着类似银行的信贷中介活动,但却游离于传统银行的审慎监管之外,没有存款保险和资本充足率等要求,这使得它们在市场承压时异常脆弱。

### 5. 全球经济失衡

危机前,全球经济存在严重的失衡。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和石油出口国拥有巨大的贸易顺差和储蓄,积累了庞大的{{{外汇储备}}}。这些资本大量流入美国,寻求安全的投资渠道(如美国国债),压低了美国的长期利率,为信贷泡沫提供了“燃料”。这一现象有时被称为“全球储蓄过剩” (Global Saving Glut)

## 危机的爆发与蔓延

导火索:从2006年开始,美国房价开始掉头向下,房地产泡沫破裂。随着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的利率重置,大量次级贷款借款人无力偿还月供,导致{{{违约率}}}飙升。

连锁反应: 1. 资产价值崩溃:房屋违约潮导致MBS和CDO的基础资产价值急剧缩水,这些证券的价格暴跌,变成所谓的“{{{有毒资产}}} (Toxic Assets)”。 2. 金融机构巨亏:持有这些资产的全球金融机构(银行、投行、保险公司等)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巨大亏损,资本金被严重侵蚀。 3. {{{流动性危机}}}:由于无法确定交易对手持有了多少有毒资产,金融机构之间丧失了信任,银行间拆借市场(如{{{LIBOR}}}市场)几近冻结。银行即使有资金也不愿借出,导致整个金融系统陷入{{{流动性陷阱}}}。 4. 关键性事件: * 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 (Bear Stearns) 濒临破产,后由摩根大通在美联储的担保下收购。 * 2008年9月7日:美国政府接管了房利美 (Fannie Mae) 和房地美 (Freddie Mac) 这两家房地产抵押贷款巨头。 *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 (Lehman Brothers) 宣布破产。美国政府决定不出手救助,这一事件被视为将危机推向全球恐慌的引爆点。雷曼的倒闭引发了剧烈的市场恐慌,证明了没有机构是“大到不能倒”的,导致信贷市场完全停滞。 * 2008年9月16日:美联储紧急向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 (AIG) 提供850亿美元的救助贷款。AIG因出售大量针对CDO的保险产品——{{{信用违约互换}}} (Credit Default Swap, CDS)——而深度卷入危机。若AIG倒闭,将触发全球范围的系统性崩溃。

## 政策应对措施

面对迅速恶化的危机,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干预措施。

* 紧急流动性支持:各国央行向金融系统注入巨额流动性,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 * 货币政策: * 将基准利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接近于零)。 * 启动{{{量化宽松}}} (Quantitative Easing, QE):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国债、MBS等资产,直接向经济体注入货币,以压低长期利率和刺激信贷。 * 财政政策与银行救助: * 美国政府推出了7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救助计划}}} (TARP),用于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和直接向银行注资,以稳定金融系统。 * 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和减税来对抗经济衰退。 * 国际协调:{{{G20}}}(二十国集团)取代G7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各国领导人召开峰会,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以共同应对危机。

## 后果与深远影响

1. 全球经济衰退 (The Great Recession):金融危机引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全球贸易萎缩、失业率飙升、企业倒闭潮。 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为救助本国银行和刺激经济,许多欧洲国家政府的财政状况急剧恶化,最终在2010年引爆了以希腊为首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3. 金融监管改革:危机暴露了现有金融监管体系的巨大漏洞。各国随后推出了旨在加强金融监管的法案,如美国的《{{{多德-弗兰克法案}}}》 (Dodd-Frank Act) 和全球性的《{{{巴塞尔协议III}}}》(Basel III)。这些改革旨在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加强对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并试图解决“大到不能倒”的问题。 4. 对经济学理论的挑战:危机挑战了主流宏观经济学中关于市场有效性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信条,促使经济学家重新审视金融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以及{{{系统性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重要性。 5. 社会与政治影响:大规模的银行救助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困境引发了公众的普遍不满,催生了“占领华尔街”等社会运动,并被认为是近年来全球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情绪抬头的根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