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经 KNOWECON · 卓越的经济金融统计数学学习平台

准备金

# 准备金 (Reserve)

准备金,在金融和银行体系中通常指 存款准备金 (Deposit Reserve),是{{{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根据法律或{{{中央银行}}}的规定,必须将其吸收的{{{存款}}}中的一部分以特定形式持有,而不能用于放贷或投资的资金。这部分资金旨在保障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的需求,并且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准备金制度是现代{{{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 (Fractional-Reserve Banking) 的核心基石。在该制度下,银行只需保留其负债(主要是存款)的一部分作为准备金,其余部分则可以用于发放贷款以创造利润。

## 准备金的构成

准备金可以根据其是否由法规强制要求,划分为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 一. 法定存款准备金 (Required Reserves)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按照法律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 (Required Reserve Ratio, RRR),必须缴存或保管的资金。法定准备金率由中央银行设定,是调控经济的强力货币政策工具。

* 计算方式:法定准备金的金额通常是银行存款总额的一个特定百分比。公式为: $$ \text{法定准备金} = \text{存款总额} \times \text{法定准备金率} $$ * 持有形式:这部分准备金通常以两种形式存在: 1. 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Deposits at the Central Bank):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开设账户,将法定准备金存入其中。这是最主要的形式。 2. 库存现金 (Vault Cash):商业银行自己金库中持有的现钞,用于应对客户的日常取款需求。在一些国家的规定中,库存现金也可以计入法定准备金的一部分。

#### 二. 超额准备金 (Excess Reserves)

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实际持有的准备金总额中,超出法定准备金要求的部分。

* 计算方式: $$ \text{超额准备金} = \text{总准备金} - \text{法定准备金} $$ * 持有动机: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主要出于以下原因: 1. 流动性管理 (Liquidity Management):作为预防性缓冲,以应对非预期的客户大规模提款(预防{{{银行挤兑}}})或银行间支付清算的需要。 2. 缺乏盈利的贷款机会:在经济不景气时,银行可能因为找不到足够多且风险可控的借款人,而选择将资金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闲置。 3. 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如果银行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可能会暂时持有更多现金,等待未来以更高的利率放贷,从而获得更高收益。

超额准备金是银行可以自由动用的资金,理论上可以随时用于放贷。因此,超额准备金的规模也是衡量银行体系{{{流动性}}}松紧程度的一个指标。

## 准备金的核心功能

准备金在银行体系和宏观经济中扮演着多重关键角色。

#### 1. 实施货币政策

这是准备金在现代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功能。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银行的贷款能力。

*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银行需要持有更多的准备金,可用于放贷的资金减少。这将收缩{{{货币乘数}}}效应,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从而抑制过热的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 * 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银行可用于放贷的资金增加。这将扩大货币乘数效应,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操作}}})相比,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被认为是一剂“猛药”,因为它会直接、普遍地影响所有存款机构,对金融市场的冲击较大,因此中央银行不会频繁使用。

#### 2. 保障支付清算系统稳定

准备金(特别是存在中央银行的部分)是银行间支付清算的基础。当银行之间发生资金转移时(例如,跨行转账),实际上是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之间进行结算。充足的准备金确保了支付系统的顺畅和稳定。

#### 3. 维护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与安全

从历史上看,准备金制度最初的目的是确保银行有足够的{{{流动性}}}来应对储户的提款要求,防止因无法兑付而引发的银行挤兑。虽然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存款保险}}}制度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角色在防范系统性风险方面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但准备金仍然是银行抵御流动性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 准备金、货币乘数与货币创造

准备金制度是理解银行如何“创造”货币的关键。其核心机制是{{{货币乘数}}} (Money Multiplier)

在一个简化的模型中,假设法定准备金率为 $R$,并且银行不会持有任何超额准备金,储户也不会持有现金(所有货币均存入银行)。当一笔新的{{{基础货币}}}(例如,中央银行发行 $1000$)进入银行体系时,货币创造过程如下:

1. A银行收到 $1000$ 的初始存款。它必须保留 $1000 \times R$ 作为法定准备金。 2. A银行将剩余的 $1000 \times (1-R)$ 贷出。 3. 借款人将这笔钱用于支付,收款人将这笔资金存入B银行。B银行的新存款额为 $1000 \times (1-R)$。 4. B银行保留这笔存款的 $R$ 比例作为准备金,即 $1000 \times (1-R) \times R$,并贷出其余部分 $1000 \times (1-R)^2$。 5. 这个过程持续下去,形成一个无穷等比级数。

最终,整个银行体系创造的总存款(即广义货币)是: $$ \text{总存款} = 1000 + 1000(1-R) + 1000(1-R)^2 + \dots = \frac{1000}{1 - (1-R)} = \frac{1000}{R} $$

这里的 $1/R$ 就是简单货币乘数。它表明,每一单位的基础货币,通过银行体系的存贷活动,能够派生出 $1/R$ 单位的广义货币。例如,如果法定准备金率 $R=10\%$,货币乘数就是 $1/0.10=10$,意味着 $1000$ 的初始存款最终能创造出 $10000$ 的总存款。

注意:现实世界的货币乘数要比 $1/R$ 小,因为存在现金漏损(居民和企业持有现金,而不是全部存入银行)和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等因素。

## 现代货币政策中的作用演变

近年来,在一些发达经济体(如美国、加拿大、英国等),法定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性已经显著下降。例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2020年将法定准备金率降至零。

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更倾向于使用其他工具来管理流动性和利率,主要包括:

* {{{公开市场操作}}} (Open Market Operations):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来直接影响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总量,进而引导市场利率。 * 政策利率走廊 (Policy Rate Corridor):通过设定存贷款便利利率,为银行间市场利率设定一个上下限,实现对利率的精细调控。

然而,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中国),法定准备金率仍然是一个被频繁使用的重要宏观调控工具。这部分是由于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尚不发达,利率传导机制不完全通畅,调整准备金率对于管理信贷扩张和流动性仍然是一种有效且直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