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经 KNOWECON · 卓越的经济金融统计数学学习平台

亚当·斯密

# 亚当·斯密 (Adam Smith)

亚当·斯密 (1723-1790) 是一位苏格兰的{{{经济学家}}}和{{{道德哲学家}}},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被广泛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资本主义之父”。斯密的思想奠定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其两部传世巨著——《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1759)《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对后世的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核心经济与哲学思想

斯密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核心在于探索在一个商业社会中,个人行为、社会秩序和国家财富增长之间的关系。

### 1. 看不见的手 (The Invisible Hand)

“看不见的手”是斯密思想中最著名、也最常被引用的比喻。它出自《国富论》,用来描述{{{市场经济}}}中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

核心观点: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 ({{{self-interest}}}) 时,往往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增进了他们本无意追求的社会公共利益。

斯密观察到,生产者(如面包师、屠夫)提供商品和服务,并非出于对消费者的仁慈或利他主义,而是为了赚取利润。消费者购买商品,也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然而,正是这种基于自利动机的无数次独立交易,通过{{{市场机制}}}的协调,有效地配置了社会资源。

* {{{竞争}}}的作用:在一个自由市场中,竞争迫使生产者提供更高质量、更低价格的商品,以吸引消费者。如果一个生产者索价过高或质量过差,消费者就会转向其竞争对手。 * {{{价格信号}}}:价格成为传递信息的关键机制。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表明社会对其需求增加或供给减少,这会激励更多生产者进入该领域,从而增加供给,最终使价格回归均衡。 * 结果:这个自发调节的过程,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资源流向最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地方,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财富增长和{{{效率}}}。

需要强调的是,斯密并非认为所有自利行为都能导向公共利益。他明确指出,当商人通过垄断或勾结来限制竞争时,其自利行为就会损害公共利益。因此,“看不见的手”的有效运作,其前提是一个存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

### 2. 劳动分工 (Division of Labor)

《国富论》开篇即详细阐述了劳动分工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国民财富增长的根本源泉。

核心观点:{{{劳动分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极大地增加了产出。

斯密以一个著名的“扣针工厂”为例。一个未经训练的工人,如果独自完成制造一枚扣针的所有工序(拉直铁丝、截断、削尖、安装针头等),一天可能连一枚也造不出来。但如果将这十几道工序分配给十个不同的工人,每个人专注于一两道工序,他们一天可以生产数万枚扣针。斯密将劳动分工提高生产率的原因归结为三点:

1. 工人技能的精进:重复执行单一任务使工人的熟练程度和速度大大提高。 2. 节约任务转换的时间:工人不必在不同工序、工具和地点之间来回切换,从而避免了时间的浪费。 3. 促进机器的发明与创新:当工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单一任务上时,他们更容易发现简化和辅助工作的窍门,从而发明新机器或改进现有工具。

斯密认为,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市场越大,分工就能越精细,生产率就越高,这构成了其对{{{自由贸易}}}和市场扩张的有力支持。

### 3. 自利与同情 (Self-Interest and Sympathy)

对斯密思想的一个常见误解是,他认为人是完全自私的。这种观点忽略了他的第一本巨著《道德情操论》。事实上,斯密的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经济行为被嵌入在社会和道德框架之中。

* 《国富论》中的自利:在经济领域,斯密承认“自利”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这是对人类在进行生产和交换活动时现实情况的观察。 * 《道德情操论》中的同情:斯密认为,“{{{同情}}}”(Sympathy),即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是人类道德的基础。人们天生就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 公正的旁观者 (Impartial Spectator):斯密提出了“公正的旁观者”这一概念。这是我们内心的声音,一个想象中的、不偏不倚的观察者,我们通过它的眼光来审视和评判自己的行为是否得体、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人们追求财富和地位,不仅是为了物质享受,更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许,即满足“公正的旁观者”的要求。

因此,在斯密的体系中,市场中的“自利”行为是受到道德情操和社会规范约束的。一个健康的商业社会,既需要自利驱动的经济活力,也需要同情心和正义感所维系的社会信任与合作。

### 4. 自由放任与政府的角色 (Laissez-faire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斯密主张{{{Laissez-faire}}}(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即政府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让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他批评了当时盛行的{{{重商主义}}},该主义主张通过贸易保护、政府补贴和垄断特权来积累金银。

然而,斯密并非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他认为政府(或他所称的“君主”)有三个至关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1. 国防:保护社会免受外来侵略。 2. 司法:建立严正的司法体系,保护每个公民的{{{财产权}}}和人身安全,使其免受其他社会成员的侵害。 3. 公共工程与公共事业:建设和维护那些对社会有益,但因无法为单个投资者带来足够利润而无人愿意承担的{{{公共物品}}}和设施,例如道路、桥梁、运河和基础教育。

斯密的观点是,政府应该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提供一个稳定、公平、可预测的法律和制度环境,而不是直接参与或指挥经济活动。

### 5. 价值理论:钻石-水悖论

斯密探讨了商品的价值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水悖论}}}”。

悖论:为什么对生命至关重要的水,其价值(价格)如此之低;而没有太多实际用途的钻石,其价值却如此之高?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斯密区分了两种价值:

* {{{使用价值}}} (Value in Use):指物品的效用或满足人类需求的能力。水的“使用价值”极高。 * {{{交换价值}}} (Value in Exchange):指物品交换其他物品的能力,即其市场价格。钻石的“交换价值”极高。

斯密试图用{{{劳动价值论}}}来解释交换价值。他认为,在早期社会,一件商品的交换价值取决于获取或生产它所需要耗费的{{{劳动}}}量。开采钻石比取水需要耗费多得多的劳动,所以钻石更贵。

然而,斯密也承认,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价值还必须包含资本的{{{利润}}}和土地的{{{地租}}}。他的价值理论存在内在矛盾,未能彻底解决该悖论。这一问题直到近一个世纪后,才由后来的经济学家通过{{{边际革命}}}和{{{边际效用}}}理论得到更完满的解决(即物品的价值由其最后一单位的效用决定,而非总效用)。

## 遗产与影响

亚当·斯密被公认为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奠基人。他的思想直接塑造了{{{李嘉图}}}、{{{马尔萨斯}}}等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并为19世纪的{{{自由主义}}}和{{{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他的部分理论(如劳动价值论)已被后人修正或取代,但他关于市场、分工、政府角色和个人自由的核心洞见,至今仍然是现代经济学讨论的出发点,并在关于{{{全球化}}}、{{{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辩论中不断被重新审视和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