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经 KNOWECON · 卓越的经济金融统计数学学习平台

风险中性

# 风险中性 (Risk Neutrality)

风险中性 (Risk Neutrality) 是{{{经济学}}}和{{{金融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用以描述个体或实体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决策行为。一个风险中性的决策者对风险本身既不厌恶也不偏好,其决策的唯一标准是最大化期望收益,而完全不考虑收益的波动性或方差。

这个概念与另外两种主要的风险态度形成对比: * {{{风险厌恶}}} (Risk Aversion):决策者偏好确定性的收益。在期望收益相同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风险更低(即收益波动性更小)的选项。为了承担风险,他们会要求一个正的{{{风险溢价}}}。 * {{{风险偏好}}} (Risk Seeking):决策者偏好不确定性。在期望收益相同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风险更高(即收益波动性更大)的选项,甚至愿意为此放弃一部分期望收益。

## 理论基础与数学表达

风险中性的概念建立在{{{期望效用理论}}} (Expected Utility Theory) 的框架之上。该理论认为,个人在不确定性下进行选择时,其目标是最大化其财富或收益所带来的{{{效用}}} (Utility)的期望值,而非财富本身的期望值。

对于一个风险中性的个体,其{{{效用函数}}} (Utility Function) $U(W)$ 是线性的,可以表示为: $$ U(W) = aW + b $$ 其中,$W$ 代表财富或收益,$a$ 和 $b$ 是常数,且 $a > 0$。由于效用函数的线性特性,财富的期望效用等于期望财富的效用: $$ E[U(W)] = E[aW + b] = aE[W] + b = U(E[W]) $$ 这个等式是风险中性的关键数学特征。它表明,一个风险中性的个体在评估一个不确定的赌局(或投资)时,其获得的期望效用与直接获得该赌局的{{{期望值}}} (Expected Value)所获得的效用是完全相同的。

### 确定性等价与风险溢价

* {{{确定性等价}}} (Certainty Equivalent, CE):指个体认为与一个不确定的赌局无差异的确定性金额。 * {{{风险溢价}}} (Risk Premium, RP):指个体为了规避风险而愿意放弃的期望收益部分,其计算公式为 $RP = E[W] - CE$。

对于一个风险中性的个体,由于其只关心期望值,不关心风险,所以一个赌局的确定性等价就等于其期望值。 $$ CE_{\text{neutral}} = E[W] $$ 因此,风险中性个体的风险溢价永远为零: $$ RP_{\text{neutral}} = E[W] - CE_{\text{neutral}} = E[W] - E[W] = 0 $$ 这意味着他们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补偿来承担公平的风险。

## 在金融定价中的应用:风险中性定价

尽管现实世界中的大多数投资者都是风险厌恶的,但“风险中性”假设在现代{{{资产定价}}} (Asset Pricing),特别是{{{衍生品}}} (Derivative)定价理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个应用被称为风险中性定价 (Risk-Neutral Pricing)

风险中性定价的核心思想并不是假设真实世界中的投资者是风险中性的,而是构建一个假设性的、无套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所有投资者都是风险中性的。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所有资产的期望收益率都恰好等于{{{无风险利率}}} (Risk-Free Rate)

### 为什么这个方法有效?

这个方法的基石是{{{无套利原则}}} (No-Arbitrage Principle)。该原则指出,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不可能存在无风险的套利机会。基于此,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衍生品的价格不应该依赖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该方法的逻辑步骤如下: 1. 构建一个人工的概率体系:我们构建一个新的概率测度,称为{{{风险中性概率}}} (Risk-Neutral Probability){{{风险中性测度}}} (Risk-Neutral Measure),通常记为 $Q$。这个概率不同于现实世界中事件发生的客观概率(称为{{{真实世界概率}}} (Real-World Probability)或 $P$-测度)。 2. 调整期望收益:在 $Q$ 测度下,通过调整事件发生的概率,使得所有资产(包括高风险的股票和无风险的债券)的期望收益率都等于无风险利率 $r$。风险溢价被“吸收”进了这个新的人工概率中。 3. 计算期望 payoff:使用这个风险中性概率 $q_i$,计算衍生品在未来到期时所有可能状态下的期望 payoff(期望支付)。 4. 折现:将该期望 payoff 以无风险利率进行折现,得到衍生品在当前时刻的公允价格。

公式表示为: $$ \text{Price} = E_Q[\text{Discounted Payoff}] = e^{-rT} \times E_Q[\text{Payoff at time T}] $$ 其中,$E_Q[\cdot]$ 表示在风险中性概率 $Q$ 下计算的期望值,$r$ 是无风险利率,$T$ 是到期时间。

### 示例:单步二叉树模型的期权定价

假设一个不支付股息的股票,当前价格 $S_0 = 100$ USD。在一年后($T=1$),它的价格可能上涨到 $S_u = 120$ USD,或者下跌到 $S_d = 90$ USD。我们还知道无风险年利率 $r = 5\%$。现在我们要为一个执行价格 $K = 110$ USD 的欧式{{{期权}}} (Option)定价。

1. 计算期权在到期时的 Payoff * 如果股价上涨到 120 USD,看涨期权的 payoff 为 $C_u = \max(120 - 110, 0) = 10$ USD。 * 如果股价下跌到 90 USD,看涨期权的 payoff 为 $C_d = \max(90 - 110, 0) = 0$ USD。

2. 计算风险中性概率 $q$ 在风险中性世界里,股票的期望收益率必须等于无风险利率。因此,有: $$ S_0 = e^{-rT} [q \cdot S_u + (1-q) \cdot S_d] $$ 代入数值: $$ 100 = e^{-0.05 \times 1} [q \cdot 120 + (1-q) \cdot 90] $$ $$ 100 \times e^{0.05} = 120q + 90 - 90q $$ $$ 105.127 = 30q + 90 $$ $$ q = \frac{15.127}{30} \approx 0.5042 $$ 这个 $q \approx 50.42\%$ 就是股价上涨的风险中性概率。注意,这很可能不是股价上涨的真实概率。

3. 计算期权的期望 Payoff 并折现 使用风险中性概率 $q$,计算期权的期望 payoff: $$ E_Q[C_1] = q \cdot C_u + (1-q) \cdot C_d = 0.5042 \times 10 + (1 - 0.5042) \times 0 = 5.042 \text{ USD} $$ 将这个期望 payoff 用无风险利率折现到今天,得到期权的价格 $C_0$: $$ C_0 = e^{-0.05 \times 1} \times 5.042 \approx 0.9512 \times 5.042 \approx 4.796 \text{ USD} $$ 因此,该期权的公允价格约为 4.796 USD。这个价格不依赖于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还是风险偏好,因为它是唯一的无套利价格。

这个简单的{{{二叉树模型}}} (Binomial Model) 展示了风险中性定价的威力。在更复杂的模型,如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 (Black-Scholes Model)中,其基础逻辑也是一致的,只是将离散的时间和价格变化扩展到了连续的{{{随机过程}}} (Stochastic Process)

## 总结

风险中性本身是描述一种对风险漠不关心的特定行为态度,其效用函数是线性的。然而,它在金融学中的更重要意义是作为一种强大的定价工具风险中性定价方法通过构建一个无套利的、所有资产期望收益均为无风险利率的虚拟世界,极大地简化了复杂衍生品的定价过程。它使得我们能够将未来不确定的现金流,通过一个合成的概率(风险中性概率)进行期望计算,并用无风险利率进行折现,从而得到一个不依赖于任何个体风险偏好的、客观的、唯一的公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