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经 KNOWECON · 卓越的经济金融统计数学学习平台

劣等品

# 劣等品 (Inferior Good)

劣等品 (Inferior Good),在{{{经济学}}}中也称为 低档品,是一个用来描述特定商品或服务的{{{需求}}}与其消费者{{{收入}}}之间关系的术语。具体而言,当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加时,对此类商品的需求会减少;反之,当收入减少时,需求会增加。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劣等”这一标签并不涉及对商品质量、效用或社会价值的负面评判,它纯粹是一个描述消费者行为模式的技术性分类。一种商品是否为劣等品,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和收入水平,而非商品本身的物理属性。

## 核心概念:收入与需求的反向关系

在{{{消费者理论}}}中,商品可以根据其需求如何随收入变化而分类。与劣等品相对的是{{{正常品}}} (Normal Good)。

* {{{劣等品}}} (Inferior Good):需求量与收入成 反向 变动。当人们变得更富有时,他们会减少购买这类商品,转而选择他们认为更好的替代品。 * {{{正常品}}} (Normal Good):需求量与收入成 正向 变动。当人们收入增加时,他们会购买更多这类商品。大部分商品都属于正常品。

这个概念的核心在于{{{收入效应}}} (Income Effect)。对于劣等品来说,收入效应是负的。即收入的增加(导致购买力增强)反而引致了对此商品需求的下降。

### 常见的例子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思考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1. 公共交通 vs. 私家车:当个人收入较低时,公共汽车或地铁是主要的通勤方式。但随着收入的显著提高,许多人会选择购买私家车或使用网约车服务,从而减少了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因此,对于这部分消费群体而言,公共交通服务可以被视为一种劣等品。

2. 速食面 vs. 新鲜食材:学生或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可能会因为预算有限而频繁消费速食面。当他们的收入增加后,他们倾向于购买新鲜的肉类、蔬菜和水果进行烹饪,或者去餐厅就餐,速食面的消费量便会下降。

3. 廉价快餐 vs. 高级餐厅:在收入受限时,人们可能会选择价格低廉的快餐。而当收入增长,他们庆祝或日常用餐时,可能会更多地选择环境和菜品都更好的高级餐厅,从而减少了快餐的消费频率。

## 形式化定义:需求的收入弹性

在数学上,我们可以使用{{{需求的收入弹性}}} (${\eta_I}$) 来精确定义劣等品。需求的收入弹性衡量了当消费者收入发生变化时,商品需求量变化的敏感程度。其公式为:

$$ {\eta_I} = \frac{\text{需求量的百分比变化}}{\text{收入的百分比变化}} = \frac{\%\Delta Q_d}{\%\Delta I} = \frac{\Delta Q_d / Q_d}{\Delta I / I} $$

其中,$Q_d$ 是需求量,$I$ 是收入。

根据 ${\eta_I}$ 的值,我们可以对商品进行如下分类:

* 如果 ${\eta_I} < 0$,该商品是 劣等品。 * 如果 ${\eta_I} > 0$,该商品是 正常品。 * 进一步地,如果 $0 < {\eta_I} \leq 1$,该商品是 必需品 (Necessity Good)。 * 如果 ${\eta_I} > 1$,该商品是 奢侈品 (Luxury Good)。

因此,劣等品的标志性特征就是其需求的收入弹性为负数。

## 劣等品与吉芬品的区别

劣等品是一个经常与另一个特殊概念——{{{吉芬品}}} (Giffen Good)——相混淆的术语。理解它们的区别至关重要,这需要我们引入{{{价格效应}}} (Price Effect)的分解。

根据{{{斯卢茨基方程}}} (Slutsky Equation),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其需求量的变化可以分解为两种效应:

1. {{{替代效应}}} (Substitution Effect):由于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引起的消费变化。根据{{{需求定律}}},替代效应总是负的: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用该商品替代其他商品,从而增加需求。 2. {{{收入效应}}} (Income Effect):由于价格变化导致消费者实际购买力变化所引起的需求变化。 * 对于正常品,收入效应为正:价格下降等于实际收入增加,导致需求增加。 * 对于劣等品,收入效应为负:价格下降等于实际收入增加,导致需求减少。

现在我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劣等品和吉芬品:

* 一般的劣等品:当其价格下降时,负向的收入效应(倾向于减少购买)的强度 小于 负向的替代效应(倾向于增加购买)。因此,总的价格效应仍然是负的,即价格下降,总需求量依然上升。这类商品的{{{需求曲线}}}仍然是向下倾斜的,符合传统的需求定律。

* 吉芬品:它是一种 特殊的劣等品。当其价格下降时,负向的收入效应的强度 大于 负向的替代效应。这导致总的价格效应是正的,即价格下降,总需求量反而也下降。因此,吉芬品的需求曲线是向上倾斜的,是需求定律的一个理论例外。

总结来说:所有吉芬品都是劣等品,但并非所有劣等品都是吉芬品。吉芬品在现实中极为罕见,更多是理论上的构想;而劣等品则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

## 图形分析:恩格尔曲线

{{{恩格尔曲线}}} (Engel Curve) 是描述在不同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曲线。

* 对于 正常品,恩格尔曲线是 向上倾斜 的,表示收入越高,需求量越大。 * 对于 劣等品,恩格尔曲线是 向后弯曲或向下倾斜 的。在收入水平很低时,该商品可能表现为正常品(需求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超过某个收入阈值后,随着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消费者开始转向更高档的替代品,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减少,曲线开始向后弯曲。

通过{{{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和{{{预算约束线}}} (Budget Constraint Line) 的分析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当预算约束线因收入增加而向外平行移动时,新的最优消费点(切点)会包含更少数量的该劣等品。

## 经济学意义

劣等品的概念在商业决策和政府政策制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商业策略:销售劣等品的企业在{{{经济衰退}}}期间可能会表现得更好,因为普遍的收入下降会增加对其产品的需求。相反,在{{{经济繁荣}}}时期,这些企业可能会面临挑战。这类企业通常会将市场定位在低收入群体。 * 政府政策:政府在设计收入补贴或扶贫计划时,需要考虑劣等品的存在。例如,向低收入家庭发放食品券,如果他们主要购买的某些食品是劣等品,他们可能会将补贴带来的额外“收入”用于减少这些食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其他正常品,这可能会影响政策的预期效果。 * 宏观经济指标:某些劣等品的销售数据(如廉价快餐、二手商品交易量)可以作为观察{{{宏观经济}}}健康状况的补充指标。如果这些商品的销量持续上升,可能预示着居民平均收入正在下降或经济面临下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