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经 KNOWECON · 卓越的经济金融统计数学学习平台

寡头垄断

# 寡头垄断 (Oligopoly)

寡头垄断 (Oligopoly),简称寡头,是{{{微观经济学}}}中一种重要的{{{市场结构}}}。它描述了一个市场由少数几家大型企业所主导的状况。这个词源于希腊语,“oligo”意为“少数”,“polein”意为“销售”。寡头垄断介于{{{完全垄断}}} (Monopoly) 和{{{垄断竞争}}}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之间,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企业之间的战略相互依存性 (Strategic Interdependence)

## 寡头垄断的核心特征

一个市场被认定为寡头垄断,通常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特征:

1. 少数销售者 (Few Sellers):市场由少数几家企业控制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衡量市场集中度的常用指标包括{{{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 HHI)。

2. 高度的相互依存性 (High Degree of Interdependence):这是寡头垄断最核心的特征。市场中的每一家企业(寡头)在制定其价格、产量、广告策略或投资决策时,都必须仔细考虑其竞争对手可能做出的反应。一个企业的行动会显著影响其他企业的{{{利润}}},反之亦然。这种战略互动是分析寡头市场的关键。

3. 高{{{进入壁垒}}} (High Barriers to Entry):新的企业很难进入寡头市场。这些壁垒可能包括: * {{{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Scale):现有的大型企业由于产量巨大,享有较低的平均成本,使得新进入者难以在成本上竞争。 * 专利与技术壁垒:受{{{专利法}}}保护的专有技术或生产工艺。 * 高昂的资本需求:某些行业(如汽车制造、半导体)需要巨大的初始投资。 * 政府管制与许可:政府可能只向少数企业发放经营许可。 * 品牌忠诚度与广告:现有企业通过长期的广告投入和品牌建设,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忠诚度}}}。

4. 产品同质或异质 (Homogeneous or Differentiated Products):寡头市场中的产品可以是同质的(标准化的),例如钢、铝、原油等行业,这类市场被称为纯粹寡头垄断。产品也可以是异质的(有差异的),例如汽车、智能手机、软饮料等行业,企业通过品牌、质量、设计等方式进行区分,这类市场被称为差异化寡头垄断

## 寡头行为模型

由于企业间的相互依存性,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寡头理论模型,而是发展出了一系列模型来描述寡头的不同行为模式。这些模型主要基于{{{博弈论}}} (Game Theory) 的思想。

### 非合作模型 (Non-Cooperative Models)

在非合作模型中,企业独立决策以最大化自身利润,同时预测并回应竞争对手的行为。

1. {{{古诺模型}}} (Cournot Model) 古诺模型是寡头理论的开创性模型,假设企业进行数量竞争。其核心思想是: * 市场中有两家企业({{{双头垄断}}}, Duopoly)。 * 企业同时决定各自的产量。 * 每个企业在决策时,都将对方的产量视为给定值。 * 市场的总产量决定了市场价格。 * 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反应函数 (Reaction Function),该函数表示在给定对手产量的情况下,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产量是多少。 * 当两家企业的决策相互成为对方的最佳反应时,市场达到{{{纳什均衡}}} (Nash Equilibrium)。此时,任何一家企业单方面改变产量都无法获得更高利润。在古诺均衡中,市场总产量高于垄断市场,但低于{{{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价格低于垄断价格,但高于完全竞争价格(即{{{边际成本}}})。

2. {{{伯特兰模型}}} (Bertrand Model) 伯特兰模型与古诺模型相反,假设企业进行价格竞争。其核心思想是: * 市场中有两家企业,生产同质产品。 * 企业同时决定各自的价格。 * 消费者会从定价较低的企业购买所有产品。 * 这导致了激烈的价格战。只要一家企业的定价高于其边际成本,另一家企业总有动机将其价格设得略低一点,以夺取整个市场。 *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直到价格被降至等于{{{边际成本}}} ($P=MC$)。 * 这个惊人的结果被称为伯特兰悖论 (Bertrand Paradox),因为它表明,即使市场上只有两家企业,只要进行价格竞争,结果也可能与有无数企业的完全竞争市场一样。在现实中,这一悖论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产能限制或重复博弈等因素来缓解。

3.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Stackelberg Model)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是一个序贯博弈 (Sequential Game) 模型,引入了行动的先后顺序。 * 市场中存在一个领导者 (Leader) 和一个追随者 (Follower)。 * 领导者首先决定其产量。 * 追随者观察到领导者的产量后,再决定自己的最优产量(其行为模式类似于古诺模型中的反应者)。 * 领导者在决策时,已经预料到追随者将如何根据其决策做出反应。因此,领导者可以选择一个能最大化自身利润的产量,利用其先发优势 (First-Mover Advantage)。 * 在此模型中,领导者的产量和利润通常高于古诺均衡中的水平,而追随者的产量和利润则较低。

### 合作模型 (Cooperative Models)与共谋 (Collusion)

为了避免破坏性的价格战并增加共同利润,寡头企业有强烈的动机进行合作或共谋。

1. {{{卡特尔}}} (Cartel): 卡特尔是寡头之间的一种正式、公开的共谋协议,旨在通过协调价格、产量或市场分配来作为一个整体行动,如同一个垄断者。其目标是共同实现垄断利润最大化。最著名的国际卡特尔是{{{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然而,卡特尔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原因如下: * 作弊动机 (Incentive to Cheat):虽然集体遵守协议能带来最大的共同利润,但对于任何单个成员来说,如果其他成员都遵守协议(维持高价和低产),它可以通过偷偷增产或降价来获得短期更高的个人利润。 * {{{囚徒困境}}} (Prisoner's Dilemma):卡特尔的稳定性问题是囚徒困境的一个典型商业应用。每个成员的最优策略都是“作弊”,无论其他成员是否遵守协议,最终导致协议崩溃,所有成员的利润都低于合作时的水平。 * 法律制裁:在大多数国家,公开的卡特尔(如价格固定协议)是非法的,会受到严厉的{{{反垄断法}}} (Antitrust Law) 处罚。

2. 隐性共谋 (Tacit Collusion): 由于公开共谋的风险,寡头企业更可能采取非正式的、心照不宣的方式进行合作。 * {{{价格领导}}} (Price Leadership):一种常见的隐性共谋形式。由市场中一家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通常是规模最大或成本最低的“支配型厂商”)首先设定价格,其他企业则跟随其后进行定价。

## 拐折的需求曲线模型 (Kinked Demand Curve Model)

这个模型旨在解释寡头市场中观察到的价格刚性 (Price Rigidity)现象,即价格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即使成本发生变化。 该模型基于一个关于竞争对手反应的特定假设:

* 提价时:如果一家企业提高价格,其竞争对手们将不会跟进,因为它们希望通过维持低价来吸引该企业的客户。因此,对于价格上涨,该企业的{{{需求曲线}}}是相对富有弹性的。 * 降价时:如果一家企业降低价格,其竞争对手们为了避免失去市场份额,将会迅速跟进。因此,对于价格下降,该企业的需求曲线是相对缺乏弹性的。

这两个假设导致企业在当前市场价格 $P^*$ 处面临一条“拐折”的需求曲线。这一拐折使得对应的{{{边际收益}}} (Marginal Revenue, MR) 曲线出现一个垂直的断层 (Gap)。只要{{{边际成本}}} (Marginal Cost, MC) 曲线的变动范围落在这个断层之内,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和价格 ($Q^*$ 和 $P^*$) 就不会改变。这为寡头市场中的价格稳定性提供了一种解释。

## 经济效率与福利

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寡头垄断通常被认为是效率较低的:

* 价格与产量:寡头市场的价格通常高于边际成本 ($P > MC$),产量低于社会最优水平。这导致了{{{无谓损失}}} (Deadweight Loss),尽管其程度通常小于纯粹垄断。 * 非价格竞争:寡头企业倾向于进行大量的非价格竞争,如广告、品牌推广和研发。虽然广告和品牌活动可能增加成本,但研发和创新可能推动技术进步,对社会福利有积极作用。

因此,寡头垄断对{{{经济福利}}}的最终影响是复杂的,取决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共谋的可能性以及企业在创新上的投入。各国政府通常通过反垄断政策来监管寡头市场,防止有害的共谋行为,促进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