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LM模型 (IS-LM Model)
IS-LM模型,全称为 “投资-储蓄 / 流动性偏好-货币供给”模型 (Investment-Saving / Liquidity preference-Money supply Model),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基础且核心的分析框架。它由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 (John Hicks) 和[[阿尔文·汉森]] (Alvin Hansen) 在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旨在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思想进行形式化和图形化。
该模型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联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展示在固定的{{{价格水平}}}下,{{{国民收入}}}(产出,$Y$)与{{{利率}}}($r$)是如何共同决定的。它是一个典型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短期分析工具,因为它假定价格是粘性的(sticky),不随需求变化而立即调整。通过IS-LM模型,我们可以清晰地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并进而影响经济的短期均衡。
该模型主要由两条曲线构成:IS曲线 和 LM曲线。
## 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 (The IS Curve: Goods Market Equilibrium)
IS曲线 (Investment-Saving curve) 代表了所有使得 产品与服务市场 (Goods Market) 达到均衡的{{{利率}}} $r$ 和{{{国民收入}}} $Y$ 的组合点。在产品市场中,均衡条件是总产出(收入)等于总支出({{{总需求}}})。
对于一个{{{封闭经济}}},总支出 (AE) 由{{{消费}}} ($C$)、{{{投资}}} ($I$) 和{{{政府购买}}} ($G$) 构成。因此,均衡条件可以写作: $$ Y = AE = C(Y-T) + I(r) + G $$ 其中: * $Y$ 是国民收入或实际{{{GDP}}}。 * $C(Y-T)$ 是消费函数,表示消费是{{{可支配收入}}} ($Y-T$) 的函数。人们收入越高,消费越多。 * $I(r)$ 是投资函数,表示企业计划的投资是利率 $r$ 的减函数。这是IS曲线的关键:利率是借贷成本,当利率上升时,企业投资的成本增加,从而抑制投资意愿。 * $G$ 是政府购买, $T$ 是税收。两者通常被视为由{{{财政政策}}}决定的{{{外生变量}}}。
另一种等价的均衡条件是总储蓄等于总投资,即{{{漏出项}}}(Leakages)等于{{{注入项}}}(Injections)。私人储蓄 $S = Y - T - C$,公共储蓄 = $T - G$。总储蓄等于私人储蓄加上公共储蓄,即 $S_T = (Y-T-C) + (T-G) = Y-C-G$。在均衡时 $Y=C+I+G$,所以 $I = Y-C-G$。因此,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总储蓄等于投资 $S_T = I$。在仅有家庭和企业的简单模型中,这简化为“投资等于储蓄”,这便是IS曲线名称的由来。
IS曲线的推导与形状
IS曲线是 向下倾斜 的。其逻辑如下: 1. 假设利率 $r$ 下降。 2. 较低的利率会刺激企业增加{{{投资}}}支出 $I$。 3. 投资是{{{总需求}}}的一部分,因此总需求增加。 4. 为了满足更高的需求,企业会增加生产,从而导致国民收入(产出)$Y$ 增加。这个增加的幅度受到{{{乘数效应}}}的影响。 5. 因此,较低的利率对应着较高的均衡国民收入。将这些 ($r, Y$) 的均衡点连接起来,便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IS曲线。
IS曲线的移动
任何在给定利率水平下,能引起{{{自主性支出}}}(即不依赖于收入或利率的支出)变化的因素,都会导致IS曲线的移动。 * 向右移动 (在任意利率下,均衡收入增加): * 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购买}}} $G$ 增加或 {{{税收}}} $T$ 减少。 * 消费者信心 增强,导致自主性消费增加。 * 企业信心 (或凯恩斯所谓的“{{{动物精神}}}”) 增强,导致在相同利率下企业愿意进行更多投资。 * 向左移动 (在任意利率下,均衡收入减少): * 紧缩性财政政策:政府购买 $G$ 减少或税收 $T$ 增加。 * 消费者或企业信心减弱。
## 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 (The LM Curve: Money Market Equilibrium)
LM曲线 (Liquidity preference-Money supply curve) 代表了所有使得 货币市场 (Money Market) 达到均衡的利率 $r$ 和国民收入 $Y$ 的组合点。在货币市场中,均衡条件是实际{{{货币供给}}}等于实际{{{货币需求}}}。
均衡条件可以写作: $$ \frac{M}{P} = L(r, Y) $$ 其中: * $M/P$ 是实际货币余额,即名义{{{货币供给}}} $M$ (由{{{中央银行}}}控制)除以{{{物价水平}}} $P$ (在模型中假定为常数)。 * $L(r, Y)$ 是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也称为{{{流动性偏好}}}函数。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持有货币的需求主要基于三个动机: 1. 交易动机 (Transaction motive):为日常交易而持有货币。收入 $Y$ 越高,交易量越大,需要持有的货币就越多。 2. 预防动机 (Precautionary motive):为应对意外支出而持有货币,也与收入 $Y$ 正相关。 3. 投机动机 (Speculative motive):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储藏财富。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是放弃了购买{{{债券}}}等其他资产所能获得的利息。因此,利率 $r$ 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大,人们就越倾向于持有债券而非货币,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就越低。
综合来看,货币需求 $L$ 是收入 $Y$ 的增函数,是利率 $r$ 的减函数。
LM曲线的推导与形状
LM曲线是 向上倾斜 的。其逻辑如下: 1. 假设国民收入 $Y$ 增加。 2. 收入增加导致交易性和预防性的{{{货币需求}}}增加。 3. 在货币供给 $M/P$ 固定的情况下,总货币需求超过了供给。 4. 为了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必须减少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这需要通过提高利率 $r$ 来实现。 5. 因此,较高的国民收入要求一个较高的利率来维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将这些 ($r, Y$) 的均衡点连接起来,便得到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LM曲线。
LM曲线的移动
任何在给定收入水平下,能引起实际货币供给变化的因素,都会导致LM曲线的移动。 * 向右移动 (在任意收入下,均衡利率降低): * 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增加名义货币供给 $M$。 * 物价水平 $P$ 下降(尽管在标准模型中 $P$ 通常被假定为不变,但在推导{{{总需求曲线}}}时会考虑 $P$ 的变化)。 * 向左移动 (在任意收入下,均衡利率升高): * 紧缩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减少名义货币供给 $M$。 * 物价水平 $P$ 上升。
## IS-LM模型的整体均衡与政策分析
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点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在该点 ($Y^*, r^*$),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这意味着经济体中的总支出等于总产出,同时货币需求也等于货币供给。
该模型最强大的功能在于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 财政政策分析 * 扩张性财政政策 (增加 $G$ 或减少 $T$) 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新的均衡点将有 更高的收入 $Y$ 和更高的利率 $r$。利率上升是因为收入增加导致货币需求上升,从而在货币市场上推高了利率。这个利率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这种现象被称为 {{{挤出效应}}} (Crowding-out Effect)。因此,财政政策对收入的最终影响小于不考虑利率变化的简单{{{凯恩斯乘数}}}模型所预测的结果。 * 货币政策分析 * 扩张性货币政策 (增加 $M$) 会使LM曲线向右移动。新的均衡点将有 更高的收入 $Y$ 和更低的利率 $r$。利率下降是因为货币供给增加。这个较低的利率会刺激投资,从而通过{{{总需求}}}的增加来提高收入。这个过程被称为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
* 政策组合 (Policy Mix) * 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同时使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例如,如果政府希望在不提高利率(避免挤出效应)的情况下增加产出,它可以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IS右移)的同时,由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LM右移)。
## 模型的局限性与扩展
尽管IS-LM模型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教学和分析工具,但它也有其局限性: 1. 固定价格水平:模型假设物价水平 $P$ 固定不变,因而无法直接分析{{{通货膨胀}}}问题。它是推导{{{AD-AS模型}}}中{{{总需求曲线}}} (Aggregate Demand Curve) 的基础,而AD-AS模型则引入了变化的物价水平。 2. 封闭经济假设:基础模型未考虑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将{{{净出口}}}和国际资本流动纳入模型后,就发展成为适用于{{{开放经济}}}的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Mundell-Fleming Model)。 3. 忽视预期:模型没有明确包含对未来通胀、收入或政策的{{{预期}}},而预期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4. 静态分析:模型进行的是{{{比较静态分析}}},展示了经济从一个均衡到另一个均衡的结果,但没有描述其动态调整过程。 5. 简化的金融市场:模型将复杂的金融体系简化为“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忽略了银行、股票市场和其他金融中介的作用。
尽管存在这些局限,IS-LM模型仍然是学习宏观经济学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它以简洁直观的方式揭示了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为理解短期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基础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