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际货币供给 (Real Money Supply)
实际货币供给 (Real Money Supply),也称为 实际货币余额 (Real Money Balances),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衡量的是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所具有的真实{{{购买力}}} (Purchasing Power)。与仅仅计算货币面值的{{{名义货币供给}}} (Nominal Money Supply) 不同,实际货币供给通过剔除{{{价格水平}}}的影响,反映了货币能够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的实际数量。
在数学上,实际货币供给通常表示为:
$$ \frac{M}{P} $$
其中: * $M$ 代表 {{{名义货币供给}}}。这可以是不同口径的{{{货币总量}}},如 {{{M1}}} (狭义货币) 或 {{{M2}}} (广义货币),由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中央银行}}}所决定或影响。 * $P$ 代表 总体{{{价格水平}}}。这通常用一个价格指数来衡量,例如{{{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或 {{{GDP平减指数}}} (GDP Deflator)。
理解实际货币供给对于分析{{{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实体经济至关重要。
## 为何要区分名义与实际?
在经济分析中,区分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是一个核心原则。单纯的名义货币供给量 $M$ 的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中的财富或购买力增加了。例如,如果中央银行将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了一倍($M$ 增加100%),但同时经济中的所有价格也上涨了一倍($P$ 增加100%),那么实际货币供给 $M/P$ 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虽然手头有了更多的钱,但他们能买到的东西和以前一样多。
忽视价格水平变化而只关注名义货币量变化的倾向被称为 {{{货币幻觉}}} (Money Illusion)。为了避免这种认知偏差,并准确评估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经济学家们专注于分析实际货币供给。
## 实际货币供给在经济模型中的作用
实际货币供给是连接{{{货币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键桥梁,尤其在凯恩斯主义的{{{IS-LM模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 1. 货币市场的均衡
{{{货币市场}}}的均衡取决于实际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需求}}} (Real Money Demand) 的相等。实际货币需求,通常用 $L$ 表示,是人们意愿持有的具备购买力的货币数量。它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
* {{{国民收入}}} (National Income, $Y$):收入越高,人们进行的交易越多,因此需要持有更多的货币来满足日常交易需求。所以,货币需求与收入成正相关。 * {{{利率}}} (Interest Rate, $i$):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利率较高时,人们更倾向于将资金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以获取利息,而不是以流动性形式持有货币。因此,货币需求与利率成负相关。
因此,实际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L(i, Y)$。
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 $$ \frac{M^s}{P} = L(i, Y) $$ 其中 $M^s$ 是中央银行设定的名义货币供给。
这个方程式表明,在一个给定的收入水平 $Y$ 和价格水平 $P$ 下,存在一个唯一的均衡{{{利率}}} $i$,使得公众愿意持有的实际货币量正好等于经济中存在的实际货币供给量。
### 2. 对利率的影响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名义货币供给 $M$ 来影响经济。
* 当中央银行实施 扩张性货币政策(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政府债券)时,它会增加名义货币供给 $M$。在短期内,假设价格水平 $P$ 是粘性的(不会立即变化),实际货币供给 $M/P$ 就会增加。为了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利率 $i$ 必须下降,以激励人们持有更多的货币。 * 相反,当中央银行实施 紧缩性货币政策 时,它减少 $M$,导致 $M/P$ 下降,从而推高均衡利率 $i$。
这个机制是{{{LM曲线}}}(代表货币市场均衡的所有 $i$ 和 $Y$ 的组合)推导的基础。实际货币供给的增加会使LM曲线向右移动,而减少则使其向左移动。
### 3. 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通货膨胀}}}是价格水平 $P$ 的持续上涨。从实际货币供给的公式 $M/P$ 可以看出,即使名义货币供给 $M$ 保持不变,通货膨胀也会侵蚀实际货币供给的价值。
* {{{通货膨胀税}}} (Inflation Tax):当政府通过印钞来为支出融资时(即增加 $M$),这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使得所有持有货币的人其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这种购买力的损失,就好像政府对货币持有者征收了一种税,因此被称为"通货膨胀税"。其大小可以近似看作通货膨胀率与实际货币余额的乘积。
## 长期与短期视角
* 短期:在{{{凯恩斯模型}}}中,价格被认为是"粘性"的,不会立即对货币供给的变化做出反应。因此,在短期内,中央银行对名义货币供给 $M$ 的控制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对实际货币供给 $M/P$ 的控制,进而影响利率和{{{总需求}}}。
* 长期:根据{{{货币数量论}}}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和{{{古典二分法}}} (Classical Dichotomy) 的观点,在长期中,货币是 中性的 ({{{Monetary Neutrality}}})。这意味着名义货币供给 $M$ 的变化只会导致价格水平 $P$ 的同比例变化,而不会影响任何实际变量,包括{{{实际产出}}}、实际利率以及实际货币供给 $M/P$。例如,如果 $M$ 永久性地增加10%,那么在长期内,$P$ 也会上涨10%,而 $M/P$ 将恢复到其初始水平。
因此,实际货币供给是分析货币政策短期效应的核心变量,但在探讨经济的长期增长和结构时,其作用则相对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