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经 KNOWECON · 卓越的经济金融统计数学学习平台

一价定律

# 一价定律 (Law of One Price)

一价定律 (Law of One Price, LOP) 是{{{经济学}}}和{{{金融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指出,在不存在{{{运输成本}}}、{{{贸易壁垒}}}和{{{交易成本}}}的{{{有效市场}}}中,任何一个同质化的商品,无论在何处销售,其以同一货币计价的价格都应该是相等的。这一定律是国际金融理论中许多重要模型的基石,尤其是{{{购买力平价理论}}}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 核心机制:套利 (Arbitrage)

一价定律得以成立的根本动力来自于 {{{套利}}} 行为。套利是指利用不同市场上同一资产或商品的价格差异,通过买低卖高来获取无风险利润的过程。

假设存在两个市场,A市场和B市场,并且同一种商品(例如,特定标号的黄金)在这两个市场的价格不同。

1. 价格差异的出现:假设黄金在A市场的价格低于B市场(经{{{汇率}}}换算后)。 2. 套利者的行动:理性的市场参与者(套利者)会立即在价格较低的A市场买入黄金,然后将其运往价格较高的B市场卖出,从而赚取差价。 3. 价格的趋同:套利行为会对两个市场的价格产生直接影响: * 在A市场,由于套利者的大量购买,黄金的{{{需求}}}增加,从而推动其价格上涨。 * 在B市场,由于套利者的大量出售,黄金的{{{供给}}}增加,从而导致其价格下跌。 4. 均衡的恢复:这一买卖过程将持续进行,直到两个市场的价格差异被完全消除(或缩小到与运输和交易成本相等为止)。此时,套利机会消失,市场达到均衡,一价定律成立。

因此,正是对利润的追逐驱使着套利者采取行动,而这些行动最终保证了价格在不同地理位置之间的一致性。

## 数学表述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一价定律。假设商品 $i$ 在本国(Domestic)的价格为 $P_i^D$,在外国(Foreign)的价格为 $P_i^F$。$S$ 代表{{{即期汇率}}},其定义为一单位外国货币可以兑换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例如,$S_{USD/EUR}$ 表示一欧元可以兑换多少美元)。

根据一价定律,这两个价格之间应该满足以下关系:

$$ P_i^D = S \times P_i^F $$

这个公式意味着,将外国商品的价格通过即期汇率换算成本国货币后,其价格应与该商品在本国的价格完全相等。

示例: 假设一部特定的智能手机在美国的售价为 $1,000 ($P_i^D = 1000$),同时在德国的售价为 €950 ($P_i^F = 950$)。 * 如果当前的汇率 $S_{USD/EUR}$ 为 1.0526,那么德国手机在美国的价格等值为:$1.0526 \times 950 \approx$ $1,000。在这种情况下,一价定律成立,不存在套利空间。 * 然而,如果汇率 $S_{USD/EUR}$ 变为 1.10,那么德国手机在美国的价格等值为:$1.10 \times 950 = $ $1,045。此时,手机在美国本土购买($1,000)比从德国进口($1,045)更便宜。这会阻止进口,并可能促使反向套利(如果可行)。市场的力量会倾向于压低美元汇率或调整两地商品价格,直到均衡恢复。

## 成立的严格假设条件

一价定律是一个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它的成立依赖于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在现实世界中,这些条件往往难以完全满足。

1. 同质商品 (Homogeneous Goods):不同市场上的商品必须是完全相同、可以完全替代的。品牌、质量、规格的任何微小差异都可能导致价格不同。 2. 无{{{运输成本}}} (No Transportation Costs):将商品从一个市场运到另一个市场的成本为零。 3. 无{{{交易成本}}} (No Transaction Costs):购买和销售商品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如经纪人佣金、信息搜寻成本等)为零。 4. 无{{{贸易壁垒}}} (No Trade Barriers):不存在关税、配额、禁运或其他形式的{{{保护主义}}}政策,这些政策会人为地在不同市场之间制造价格差异。 5. 完全竞争与信息透明 (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formation):所有市场的参与者都能即时、无成本地获取关于价格的全部信息,且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不存在能够操纵价格的垄断或寡头。 6. 货币自由兑换 (Free Currency Convertibility):不存在{{{资本管制}}},货币可以自由、不受限制地进行兑换。

## 与购买力平价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的关系

一价定律是理解{{{购买力平价}}} (PPP) 理论的基础。

* 一价定律 (LOP) 适用于 单一商品。 * 购买力平价 (PPP) 则是一价定律在 宏观经济层面 的延伸,它适用于一个国家整体的 一篮子商品和服务

如果一价定律对经济中的所有{{{可贸易品}}}都成立,那么绝对形式的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也应该成立。绝对PPP理论认为,两国之间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总体{{{价格水平}}}之比。其公式为:

$$ S = \frac{P_D}{P_F} $$

这里,$P_D$ 和 $P_F$ 是两国各自的总体价格水平(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或 GDP平减指数来衡量)。这个公式意味着,调整汇率后,一单位货币在所有国家的购买力都应该是相同的。这也等同于说{{{实际汇率}}}应该等于 1。

## 现实中的背离与实证检验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一价定律在现实世界中经常被违背,价格差异普遍存在且持续时间较长。这主要是因为其严格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不成立。

1. 运输与交易成本的存在:这是最直接的原因。这些成本创造了一个"无套利区间"。只要两地价差没有大到足以覆盖运输和交易的总成本,套利就不会发生。 2. {{{非贸易品}}} (Non-Tradable Goods):许多商品和服务本质上是不可贸易的,例如理发、餐饮、住房、本地交通等。这些商品的价格由当地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不受国际套利活动的影响。由于非贸易品在一个经济体的CPI篮子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是导致绝对PPP理论在现实中失效的主要原因。 3. 贸易壁垒:{{{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直接在国内外价格之间打入一个楔子,系统性地违背了一价定律。 4. 市场结构与定价策略: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拥有{{{市场势力}}}的跨国公司可能会采取 市场定价 (Pricing-to-Market, PTM) 策略。这意味着它们会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弹性、竞争状况和消费者偏好来分别定价,而不是简单地根据汇率波动来调整价格。这种{{{价格歧视}}}行为导致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当地货币价格,从而违背了一价定律。 5. 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分割:消费者可能不了解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信息,或者跨国公司通过分销渠道等方式有意分割市场,阻止消费者进行跨境购买。

## 理论意义与应用

尽管在实证检验中表现不佳,一价定律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

* 理论基石:它构成了购买力平价、{{{实际汇率}}}理论以及许多国际资产定价模型的基本逻辑起点。 * 市场一体化衡量标准:通过比较不同商品在不同市场上的价格差异(即对一价定律的偏离程度),经济学家可以衡量全球或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程度。价格差异的缩小通常被视为市场融合度提高的标志。 * 理解汇率的长期行为:虽然短期内汇率波动剧烈,但从长期来看,由一价定律和购买力平价所决定的购买力水平,仍然被认为是影响汇率走向的基本因素之一。 * 揭示市场摩擦:对一价定律的偏离程度可以帮助识别和量化市场摩擦(如运输成本、贸易壁垒、信息壁垒等)的大小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