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经 KNOWECON · 卓越的经济金融统计数学学习平台

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一个旨在协调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发展范式。它寻求以一种长远的眼光来指导人类社会的进步,确保当代人的福祉和发展权利,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该词条最权威和被广泛引用的定义源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通称{{{布伦特兰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

> “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这个定义包含了两个核心理念: 1. “需要” (Needs) 的概念:特别是世界上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应被置于最优先的地位。 2. “限制” (Limitations) 的概念:指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资源所施加的限制,以及环境吸收人类活动所产生影响的能力。

##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可持续发展通常被理解为由三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核心支柱构成。这三个支柱必须得到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性。它们分别是:

#### 1. 环境可持续性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要求人类活动必须在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进行。其核心目标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生物多样性}}},并审慎管理{{{自然资源}}}。 * 关键议题:{{{气候变化}}}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自然资本}}} (Natural Capital)的保护, {{{污染}}}防治, {{{资源效率}}} (Resource Efficiency), {{{废弃物管理}}} (Waste Management), 保护{{{生态系统服务}}} (Ecosystem Services)。 * 目标:从依赖不可再生资源转向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广{{{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 模式,将人类的{{{生态足迹}}} (Ecological Footprint) 降低到地球可再生能力的范围之内。

#### 2. 经济可持续性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经济可持续性指一个经济体系能够在不产生长期负面环境或社会影响的前提下,持续地生产产品和服务,维持可管理的{{{政府债务}}}和外部债务水平。它追求的是有质量、有效率且有韧性的{{{经济增长}}},而非不计代价的增长。 * 关键议题:{{{绿色经济}}} (Green Economy), 创新与技术, {{{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稳定就业, 公平贸易。 * 目标:创建一个能够长期提供就业和高生活水平的经济体,同时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将生产消费过程中的环境外部性内部化。

#### 3. 社会可持续性 (Social Sustainability) 社会可持续性关注的是社会福祉、公平和正义。它要求发展成果能够在社会各阶层之间公平分配,保障{{{人权}}},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并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基本的服务和机会。 * 关键议题:{{{贫困}}}消除, {{{社会公平}}} (Social Equity), {{{公共健康}}}, {{{教育}}}普及, 性别平等, 文化多样性, 民主治理与公众参与。 * 目标:建立一个包容、公平、安全的社会,让每个人,无论其背景如何,都有机会实现自身的发展潜力。

这三个支柱之间的关系常被比喻为“三足凳”或三个相互交集的圆环,任何一个支柱的缺失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失衡和不可持续。

## 理论发展与关键概念

#### 弱可持续性与强可持续性 (Weak vs. Strong Sustainability) 这是关于如何看待不同“资本”之间关系的一个核心理论分歧。 * {{{弱可持续性}}} (Weak Sustainability):该观点认为,{{{自然资本}}} (如森林、矿产) 的消耗可以通过增加{{{人造资本}}} (Man-made Capital, 如机器、建筑) 或{{{人力资本}}} (Human Capital, 如知识、技能) 来补偿。只要总的资本存量不减少,发展就是可持续的。例如,砍伐森林所造成的损失可以通过投资教育和技术来弥补。 * {{{强可持续性}}} (Strong Sustainability):该观点则认为,某些{{{关键自然资本}}} (Critical Natural Capital) 是不可替代的,例如臭氧层、生物多样性和稳定的气候系统。它们的损失无法用任何数量的人造资本来完全补偿。因此,强可持续性要求我们必须为后代保留一个最低限度的、不可减少的自然资本存量。

#### {{{预防原则}}}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这是环境决策中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它指出,当一项活动可能对公众健康或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威胁时,即使相关的因果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科学证明,也应采取预防措施。这一原则将举证责任从受害者转移到了潜在的污染者或风险制造者身上。

## 全球议程:从MDGs到SDGs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从一个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的全球行动框架。 * {{{千年发展目标}}}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2000年由联合国发起,包含8个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贫困、健康和教育等问题的目标,执行期至2015年。MDGs在动员全球资源解决特定发展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功,但也因其范围有限、未充分整合三大支柱而受到批评。 * {{{可持续发展目标}}}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作为MDGs的后继者,联合国于2015年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核心是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子目标。SDGs是一个更全面、更普遍的框架,适用于所有国家(无论发达还是发展中)。它明确地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支柱整合在一起,强调“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Leave No One Behind)的包容性原则。例如,目标7(经济实惠的清洁能源)、目标12(负责任消费和生产)和目标13(气候行动)都直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

## 挑战与批评

尽管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与批评: 1. 定义的模糊性:其定义宽泛,导致不同利益相关方对其有不同的解释,有时甚至被用作{{{绿色清洗}}} (Greenwashing) 的工具,即企业或组织通过宣传虚假的环保形象来掩盖其对环境的破坏行为。 2. 增长的悖论:一些批评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术语,尤其当它与持续的“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时。他们主张,在一个物质有限的星球上,无限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作为替代方案,一些学者提出了{{{去增长}}} (Degrowth) 理论,主张富裕国家应主动缩减其物质生产和消费规模。 3. 测量的复杂性:如何准确、全面地衡量可持续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将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维度的数据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综合指数(如“真实发展指标”GPI)非常困难。 4. 实施的困境:在现实决策中,经济目标往往被置于优先地位,尤其是在面临经济衰退或就业压力时。在不同目标之间(如保护环境与创造就业)进行权衡取舍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持续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