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经 KNOWECON · 卓越的经济金融统计数学学习平台

利率平价理论

# 利率平价理论 (Interest Rate Parity)

利率平价理论 (Interest Rate Parity, IRP) 是{{{国际金融}}}中的一个基本理论,它描述了{{{利率}}}、{{{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均衡关系。其核心思想是,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市场中,不同货币计价的资产,其预期回报率在经过汇率调整后应当趋于一致。否则,就会出现无风险的{{{套利}}}机会,而套利者的行为将推动市场回到均衡状态。

利率平价理论分为两种主要形式:抛补利率平价 (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CIP)无抛补利率平价 (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UIP)

## 一、抛补利率平价 (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CIP)

抛补利率平价是一个无套利条件 (No-Arbitrage Condition)。它指出,通过使用{{{远期合约}}}来“抛补”或“锁定”未来的汇率风险,投资者在任何两种货币的资产上获得的回报应该是完全相同的。

### 1. CIP 的核心逻辑与公式

假设一个投资者有一笔资金,可以在本国(例如美国)和外国(例如欧元区)之间进行投资。

* 选择一:投资于本国资产。 将1单位本国货币(例如$1)投资于本国{{{货币市场}}},期限为 $T$。在期末,他将获得 $(1 + i_d)$ 单位的本国货币。其中 $i_d$ 是本国的利率。 * 选择二:投资于外国资产(并进行汇率风险对冲)。 1. 将1单位本国货币按当前的{{{即期汇率}}} $S$ 兑换成外国货币,得到 $1/S$ 单位的外国货币。(此处汇率 $S$ 定义为每单位外国货币所需本币的数量,例如 EUR/USD = 1.08,表示1欧元兑换1.08美元)。 2. 将这 $1/S$ 单位的外国货币投资于外国货币市场,期限为 $T$,利率为 $i_f$。在期末,他将获得 $(1/S) \times (1 + i_f)$ 单位的外国货币。 3. 为了消除未来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在期初就签订一份{{{远期合约}}},约定在 $T$ 时刻以远期汇率 $F$ 将外国货币本息兑换回本国货币。因此,期末他将获得的本国货币金额为 $F \times (1/S) \times (1 + i_f)$。

在均衡状态下,这两种投资策略的回报必须相等,否则就会存在套利机会。因此: $$ (1 + i_d) = \frac{F}{S} (1 + i_f) $$ 整理后,我们得到抛补利率平价的标准公式: $$ F = S \frac{1 + i_d}{1 + i_f} $$ 其中: * $F$ 是{{{远期汇率}}} (Forward Exchange Rate)。 * $S$ 是{{{即期汇率}}} (Spot Exchange Rate)。 * $i_d$ 是本国利率 (Domestic Interest Rate)。 * $i_f$ 是外国利率 (Foreign Interest Rate)

### 2. 套利机制示例

假设CIP不成立,例如 $F > S \frac{1 + i_d}{1 + i_f}$。这意味着远期汇率被高估了。套利者可以执行以下操作来获取无风险利润:

1. 借款:在本国以利率 $i_d$ 借入1单位本国货币。 2. 兑换:立即在{{{即期外汇市场}}}以汇率 $S$ 将其兑换成 $1/S$ 单位的外国货币。 3. 投资:将这 $1/S$ 单位的外国货币投资于外国,以利率 $i_f$ 获得回报。同时,签订一份远期合约,锁定在未来以汇率 $F$ 将外国货币本息卖出,换回本国货币。 4. 结算:期末,外国投资获得 $(1/S)(1+i_f)$ 的外国货币。通过远期合约,将其兑换为 $(F/S)(1+i_f)$ 的本国货币。 5. 还款与利润:偿还本国借款本息 $(1+i_d)$。由于我们假设了 $(F/S)(1+i_f) > (1+i_d)$,所以套利者在偿还借款后仍有剩余,这就是无风险利润。

大量套利者的这种行为会产生以下市场效应: * 在本国借款推高了 $i_d$。 * 在即期市场买入外国货币推高了 $S$。 * 在远期市场卖出外国货币压低了 $F$。 * 在外国投资压低了 $i_f$。

这些综合作用将迅速消除套利空间,使市场重新回到 $F = S \frac{1 + i_d}{1 + i_f}$ 的均衡状态。因此,在现实世界中,由于全球金融市场的高度整合和交易的即时性,抛补利率平价(CIP)基本上是成立的,任何微小的偏离都会被瞬间的套利行为所纠正。

## 二、无抛补利率平价 (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UIP)

无抛补利率平价是一个关于{{{预期}}} (Expectation) 的理论,它不涉及远期合约,因此投资者需要承担汇率风险。UIP认为,高利率货币的预期{{{贬值}}}幅度,应该恰好抵消其利率优势。

### 1. UIP 的核心逻辑与公式

UIP的逻辑与CIP类似,但投资者不再使用远期合约来锁定未来汇率,而是基于对未来即期汇率的预期来做决策。

假设一个{{{风险中性}}} (Risk Neutral) 的投资者在两种货币的资产之间选择。 * 投资于本国资产,回报依然是 $(1 + i_d)$。 * 投资于外国资产,他将1单位本国货币换成 $1/S_t$ 单位外国货币,投资后得到 $(1/S_t)(1+i_f)$ 的外国货币。在期末,他需要在当时的即期市场上将这笔钱换回本国货币。由于未来的即期汇率 $S_{t+1}$ 是不确定的,他只能基于一个预期的汇率 $E(S_{t+1})$ 来计算预期回报。其预期的本国货币回报为 $E(S_{t+1}) \times (1/S_t) \times (1+i_f)$。

如果投资者是风险中性的,那么这两种投资的预期回报率应该相等: $$ (1 + i_d) = \frac{E(S_{t+1})}{S_t} (1 + i_f) $$ 整理后,得到无抛补利率平价的标准公式: $$ E(S_{t+1}) = S_t \frac{1 + i_d}{1 + i_f} $$ 其中: * $E(S_{t+1})$ 是在 $t$ 时刻对 $t+1$ 时刻即期汇率的预期值。 * $S_t$ 是在 $t$ 时刻的即期汇率。

这个公式的直观含义是:如果本国利率 $i_d$ 高于外国利率 $i_f$,那么市场预期本国货币相对于外国货币将会{{{贬值}}}(即 $E(S_{t+1}) > S_t$),贬值的幅度正好抵消利率差。这也被称为高利率货币的远期折价之谜汇率过度波动之谜的一部分。

### 2. UIP 的近似公式与经验证据

当利率和汇率变化幅度较小时,UIP可以被近似表示为: $$ i_d - i_f \approx \frac{E(S_{t+1}) - S_t}{S_t} $$ 左边是利率差,右边是本国货币的预期贬值率

与CIP不同,UIP在实证检验中经常被拒绝,尤其是在短期。经验研究发现,高利率国家的货币非但没有如UIP预测的那样贬值,反而常常会{{{升值}}}。这种现象被称为远期溢价之谜 (Forward Premium Puzzle)。对这种偏离的解释通常包括:

* {{{风险溢价}}} (Risk Premium):投资者并非风险中性。持有外币资产伴随着汇率风险,因此投资者会要求一个风险溢价来补偿这种不确定性。高利率可能反映了更高的风险(如通胀风险、政治风险),因此需要更高的回报来吸引投资者。 * 预期错误:投资者的预期可能存在系统性偏差,不能准确预测未来的汇率。

尽管在实证上存在争议,UIP仍然是{{{宏观经济学}}},特别是开放经济宏观模型中的一个关键基石,例如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不可能三角}}}的理论推导中,UIP是解释{{{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汇率的核心机制。

## 三、理论假设与现实意义

利率平价理论(特别是CIP)的成立依赖于一些关键假设:

1. {{{资本自由流动}}} (Free Capital Movement):资本可以无障碍、无成本地在国家之间转移。 2. 资产的完全可替代性 (Perfect Substitutability of Assets):投资者认为本国和外国的资产除了货币单位不同外,在风险、流动性等方面是完全相同的。

总结: * CIP 是一个基于无套利条件的、几乎完全成立的金融定律,它精确地 связывает 了即期汇率、远期汇率和利率。 * UIP 是一个基于预期的、在现实中经常被违背的经济理论,但它为理解利率差异如何影响汇率预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是许多宏观经济模型的基础。